文學批評核心價值體系構(gòu)建的學理依據(jù)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re value system of literary criticism has a theoretical basis, which explains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value system of criticism from spontaneous to conscious in the process of diachronic development and synchronic construction from three aspects: scientific, academic and academic. It embodies the inner demand of criticism, the internal logical structure and the positive promotion of internal law, and leads to the deep appeal and pursuit of the core value system.
【作者單位】: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8BZW015)
【分類號】:I06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銀兵;;淺析馬克思自由觀的科學含義、基本特點和基本內(nèi)容[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2 楊耕;法國唯物主義的兩個派別及其啟示──兼論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5期
3 孫道進;;環(huán)境倫理學的方法論困境及其癥結(ji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4 江守義;何旺生;;以批評建理論——關(guān)于當前文學理論建設的思考[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5 施光躍;;馬克思主義人學視閾下的民生問題考量[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6 楊金運;;論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的戰(zhàn)略任務[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7年03期
7 李豐春;;中國共產(chǎn)黨農(nóng)村思想政治工作60年(1949~2009年)發(fā)展歷程及思考[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04期
8 陶富源;;馬克思辯證哲學革命的路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9 何艷;;科學發(fā)展觀現(xiàn)實化的制度功能[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10 王英;李曉樂;;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學研究范式特點探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忠朝;;行政安全與國家安全關(guān)系芻探[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高放;;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百年分合——兼談“只有社會主義民主才能救中國”[A];馬克思主義中國化60年——北京市政治學行政學學會理論研討論文集[C];2009年
3 楊光祖;;批評的底線倫理與批評家理論主體的建構(gòu)[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5.6)[C];2005年
4 范肇臻;劉贛州;;馬克思恩格斯關(guān)于生產(chǎn)力發(fā)展與災害關(guān)系的思想研究[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5 王敏志;翁國民;;社會自治組織之生成及我國相關(guān)立法之完善——以貿(mào)易救濟中的行業(yè)協(xié)會為視角[A];《WTO法與中國論壇》文集——中國法學會世界貿(mào)易組織法研究會年會論文集(五)[C];2007年
6 吳金甌;;“用制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倫理學解讀[A];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歐志剛;;以權(quán)力利益關(guān)系為著力點構(gòu)建和諧的黨內(nèi)關(guān)系[A];湖南省科學社會主義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張登巧;;關(guān)于“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觀的幾點思考[A];湖南省世界政治經(jīng)濟與國際共運史學會2009年年會暨“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陳新夏;;哲學轉(zhuǎn)向及超越“認識論模式”辨析[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上)[C];2005年
10 楊楹;;論馬克思解放理論的倫理旨趣[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上)[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2 王強;馬克思主義環(huán)境利益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長中;文學文本基本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羅國亮;災害應對與中國政府治理方式變革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代俊蘭;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及當代價值[D];南開大學;2010年
6 任紅敏;金蓮川藩府文人群體之文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藺淑英;唯物史觀在中國的傳播與創(chuàng)造性運用(1919-1949)[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高連福;孔子與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及其會通[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9 尹峻;國家與革命:黑格爾與馬克思關(guān)系的歷史性解答[D];吉林大學;2011年
10 王云霞;思維與存在的關(guān)系問題何以成為哲學基本問題[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家勤;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xiàn)路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2 李國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視閾中的民生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斌;哲學視閾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李升平;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管理機制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5 楊志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6 張瑩;黑土地文化與蕭紅小說創(chuàng)作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代麗君;論哈羅德·布魯姆的文學史觀[D];湘潭大學;2010年
8 吳佩琦;馬克思需要理論的發(fā)展及其現(xiàn)實意義[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龍生;論科學發(fā)展觀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幾個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李道模;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閾下的科學發(fā)展觀[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紅紅;;文學批評的學科定位——對“文學批評是一門現(xiàn)代學科”的認識[J];內(nèi)蒙古電大學刊;2008年11期
2 王詠梅;;文學鑒賞的主觀性與文學批評的客觀性——讀《古詩賞鑒四題》兼與彭運生教授商榷[J];名作欣賞;2006年23期
3 王緋;;對當前文學批評的思索(上)——北京青年批評家一日談[J];文學自由談;1988年01期
4 孫文波;;批評家立足點的喪失[J];北京文學;1997年05期
5 楊旭;;曲徑通幽 別有洞天——談談以書信的方式寫作文學批評[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shù)研究卷);2006年10期
6 王志清;文學批評性情參與的學理依據(jù)[J];江海學刊;2002年02期
7 尚思忠;;關(guān)于文藝批評[J];中文自修;1995年05期
8 余乃忠;張立華;;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品格[J];實事求是;2007年06期
9 陳志菲;;走向科學之路的文學批評——淺析弗萊《批評的剖析》的理論要點[J];外語藝術(shù)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10 孔慶林;;論李長之文學批評的現(xiàn)代性[J];時代文學(雙月上半月);2009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鄧利;;論李長之的文學批評[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2 黃浩;;批評失語癥——90年代文學批評把脈[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二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8年年會論文集[C];1998年
3 羅勇;;序[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4 秦忠翼;鄒正昌;;開展健康的文藝批評應注意的幾個問題[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二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8年年會論文集[C];1998年
5 康梅鈞;;王國維文學批評:學無中西的現(xiàn)代性視角[A];江西省文藝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6 劉永春;;論沈從文書信中的文學批評[A];第十七屆中外傳記文學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7 蔡鐘翔;白嵐玲;;金圣嘆研究大有可為[A];水滸爭鳴[第七輯]——2002中國水滸學會聯(lián)會暨全國明清小說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8 任一鳴;;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與中國特色——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筆記之一[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李國華;;堅持創(chuàng)新,建設“中國文學批評學”——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學描述[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四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2002年
10 ;2008’西部文學論壇——改革開放三十年文學中國文學與文學批評學術(shù)研討會在蓉召開[A];改革開放30年中國文學與文學批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韓宇宏;文學批評的“九多九少”[N];光明日報;2003年
2 梁鴻鷹;張揚文學批評的現(xiàn)實力量[N];團結(jié)報;2009年
3 記者 姜小玲;全媒時代,文學批評要出聲音[N];解放日報;2010年
4 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后 徐兆壽;文學批評應有的氣質(zhì)[N];人民日報;2011年
5 張濤甫;微博時代,專業(yè)批評如何作為[N];文匯報;2011年
6 本報記者 趙s
本文編號:22009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200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