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文本的陌生化及其在關(guān)聯(lián)順應模式關(guān)照下的翻譯
[Abstract]:Poetry is a unique literary art. " Strangeness means of expression is widely used in poetry creation and translation, which often results in cognitive confusion when readers appreciate poetry. The defamiliarization technique has multiple manifestations in the language, form, image and thinking of poetry. It can play an active role in grasping the "degree" of "defamiliarization" translation and coordinating the acceptability balance of "defamiliarization" of the target text under the care of relevance adaptation mode.
【作者單位】: 湖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分類號】:I046;H059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俞蓮年;語言的特殊性與口譯[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2 楊京寧,王琪;漢語新詞新語詞源探析及英譯[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3 袁文彬;翻譯研究的語篇分析模式及其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4 李志英;異化、歸化的理據(jù)與層面[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5 鄭玲;從目的論看漢英翻譯中的文化傳輸——兼評《京華煙云》中的翻譯策略[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6 任丹青;;農(nóng)業(yè)社會中的“醉翁”形象——從認知語境角度分析英譯本《醉翁亭記》[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7 張啟劍;;英漢互譯中的文化差異[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8 徐華莉;翻譯標準的變遷[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9 唐軍;論等值翻譯的可行性和方向性[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10 包通法,唐靈芝;論符號的文化性和民族性[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7條
1 ;Unicorn and Dragon-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鄭惠瑛;;曲徑通“幽”——幽默翻譯的障礙及策略[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3 于蘭;;中西文化浸潤下的英譯本《圍城》——從小說的特點及文化內(nèi)涵分析英譯本[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王燕;;英語進行體的表意功能及翻譯[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08年翻譯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論文匯編[C];2008年
5 張思永;;試從與“對應”相關(guān)的幾個概念看語言之間的對應層次及其對翻譯實踐的啟示[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李敏;;從近年華語影片字幕翻譯看異化與歸化的統(tǒng)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黃雪桂;;試論文化符號的可譯性——以《伊豆的舞女》的文化詞語翻譯為中心[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衛(wèi)民;全球化語境下的譯者素養(yǎng)[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2 劉雅峰;譯者的適應與選擇:外宣翻譯過程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3 李潔;琴聲何處不悠揚[D];蘇州大學;2008年
4 龔龍生;順應理論在口譯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5 童丹;中國古典詩詞俄譯時的意象轉(zhuǎn)換[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6 吳(燕日);翻譯相異性[D];暨南大學;2006年
7 張少云;話語誤解動態(tài)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8 李龍泉;解構(gòu)主義翻譯觀之借鑒與批判[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9 宋志平;選擇與順應[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陳志杰;文言在外漢翻譯中的適用性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平亞;“生活論”教育話語的分析[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2 姜冠群;功能對等理論視角下的旅游資料英譯[D];天津理工大學;2008年
3 高睿;運用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分析廣告的翻譯[D];天津理工大學;2008年
4 徐海江;論高職商務英語翻譯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5 童莉;EVEN的預設(shè)功能[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6 袁險峰;網(wǎng)絡(luò)會話分析[D];重慶師范大學;2008年
7 沈坤平;從源文本的選擇和解讀看譯者的主體性[D];重慶師范大學;2008年
8 曹雪娥;從語用預設(shè)的角度看楊譯《紅樓夢》中典故的翻譯[D];重慶師范大學;2008年
9 王華;從功能理論看重慶的旅游翻譯[D];重慶師范大學;2008年
10 孫艷;從關(guān)聯(lián)理論語境觀看描述和敘述性文體之英譯漢[D];廈門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子廣;“拆碎”與“組裝”——談對古代詩歌文本的分析鑒賞[J];語文學刊;1999年04期
2 黑黑;;邊緣的詩歌與詩歌的邊緣[J];山花;2003年07期
3 王永;;“詩歌倫理”:語言與生存之間的張力[J];南方文壇;2006年05期
4 陳旭光;詩歌語言、意象符號與文本結(jié)構(gòu)——從詩歌語言角度對詩歌文本的一種欣賞探奧[J];麗水師范專科學校學報;1991年01期
5 曾宏偉;;脫去光環(huán)——當下新詩走向探析[J];藝術(shù)廣角;2006年04期
6 葉櫓;神性的詩歌文本——評李青松《我之歌》[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02年05期
7 邢海珍;詩歌意識與詩歌文本[J];求是學刊;1995年01期
8 周蒲芳;;論詩歌文本的審美張力及其抗譯性[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9 楊遠宏;;風中舞蹈的語詞——讀道輝的詩歌[J];福建文學;1997年04期
10 周德波;;九十年代詩歌的閱讀距離闡釋[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陳祖君;;清潔的寫作:拒絕隱喻——于堅論[A];廣西語言文學學會第九次學術(shù)年會交流論文集[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趙金鐘;以“死亡”的觸角撫摩新詩[N];文藝報;2009年
2 積意;中國文論的現(xiàn)代轉(zhuǎn)換[N];文藝報;2000年
3 魏天無;新詩史:新文學史的附庸?[N];中華讀書報;2002年
4 吳滿珍 周少華;現(xiàn)代詩歌研究新進展[N];人民日報;2009年
5 王偉芳;與一種深邃的懷想面對面[N];文藝報;2001年
6 ;關(guān)于攝影詩創(chuàng)作的幾點思考[N];中國藝術(shù)報;2003年
7 白謙慎;劉皓明談荷爾德林[N];東方早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琳;陌生化翻譯:徐志摩詩歌翻譯藝術(sh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熊毅;裂變的聲音[D];湘潭大學;2003年
2 龐海音;試論中國當代女性詩歌[D];新疆大學;2001年
3 侯宏虹;縱使起舞無劍,何難昧旦司雞?——五四時期女性詩歌書寫[D];四川大學;2003年
4 羅紱文;“東”突“西”奔:馮至早期詩歌中的信仰問題[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5 魏冬峰;“90年代詩歌批評”研究[D];蘇州大學;2002年
6 盧英蘭;對黃真伊及其詩歌文學的文化闡釋[D];延邊大學;2003年
7 丁秀杰;《詩經(jīng)》婚戀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8 任洪國;網(wǎng)絡(luò)世界的詩語狂歡[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1947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194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