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人類學近10年研究綜述
[Abstract]:In the era of the pursuit of global multiculturalism 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and folk art, art anthropology not only provides theory and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human art, At the same time, the field of view of art anthropology is gradually practiced and developed in human art. By sorting out and analyz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art anthropology,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this subject and to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study of Chinese art anthropology.
【作者單位】: 云南大學民族研究院;
【分類號】:J0-0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明;;藝術人類學的視野[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2 方李莉;;藝術人類學研究的沿革與本土價值[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3 鄭元者;;中國藝術人類學:歷史、理念、事實和方法[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4 方李莉;藝術人類學研究的當代價值[J];民族藝術;2005年01期
5 袁東升;;藝術人類學研究路徑探析[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1年03期
6 洪穎;;藝術人類學研究的對象及其田野實踐[J];思想戰(zhàn)線;2010年06期
7 林立策;;藝術人類學之簡介[J];青年文學家;2010年18期
8 何明;吳曉;;從實踐出發(fā):開啟藝術人類學研究的新視域[J];文史哲;2007年03期
9 何明;洪穎;;回到生活:關于藝術人類學學科發(fā)展問題的反思[J];文學評論;2006年01期
10 吳曉;;藝術人類學的闡釋路徑[J];教育文化論壇;2010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熊曉輝;;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對音樂人類學深度意識的消解[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2 楊毅;張會超;;范式轉(zhuǎn)換——民族檔案學的學科建構(gòu)之路[J];檔案學通訊;2011年01期
3 張曉剛;;論藝術學交叉學科的范式建構(gòu)[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4 洪穎;;共域的多重場景定義:儀式、表演或游藝——一個村落藝術活動的民族志反觀[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5 何明;;直觀與理性的交融:藝術民族志書寫初論[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6 周星;;藝術人類學及其在中國的可能性[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7 明躍玲;;民間藝術: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文化再現(xiàn)——湘西民間藝術的人類學解讀[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8 王梨;;中國人類學的發(fā)展研究——藝術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意義[J];廣東科技;2011年16期
9 李怡林;;2011年第十一屆云南新劇(節(jié))目展演——以藝術人類學視覺淺析《阿密車》、《阿佤歡歌》、《獨龍江獨龍人》的創(chuàng)作[J];大眾文藝;2011年22期
10 熊曉輝;;藝術人類學研究價值主體觀念的思辯[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徐薇;自我、角色與鄉(xiāng)土社會[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2 田玉玲;供奉與表達——傣族南傳佛教藝術與“賧”的關系解析[D];云南大學;2010年
3 王靜;消彌與重構(gòu)中的“查瑪”[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4 李笑頻;民族民間藝人生活的苦樂原則[D];云南大學;2010年
5 鄭素華;審美教育行為特征的人類學探析[D];復旦大學;2008年
6 安麗哲;從“遺產(chǎn)”中解讀長角苗服飾文化[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秋霞;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機制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2 陳結(jié)媚;三江侗族民間刺繡的藝術人類學闡釋[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李浩;場域、資本與文化傳承[D];云南大學;2010年
4 譚厚鋒;宰蕩村侗族大歌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5 于漪;伴餐歌舞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6 王馨曼;藝術的生存與生存的藝術:對昆明創(chuàng)庫藝術家生存模式的人類學考察[D];云南大學;2010年
7 陸定福;花腰彝舞龍文化研究[D];云南藝術學院;2011年
8 董曉嬌;門頭溝京西太平鼓形態(tài)研究與教材建設初探[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何曉玲;景觀劇初探[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10 范澤容;湖南江華地區(qū)瑤族長鼓舞的田野調(diào)查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何明;;藝術人類學的視野[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2 艾倫·P·梅里亞姆(美國),鄭元者;人類學與藝術[J];民族藝術;1999年03期
3 方李莉;藝術人類學研究的當代價值[J];民族藝術;2005年01期
4 何明;吳曉;;從實踐出發(fā):開啟藝術人類學研究的新視域[J];文史哲;2007年03期
5 何明;洪穎;;回到生活:關于藝術人類學學科發(fā)展問題的反思[J];文學評論;2006年01期
6 王岳川;丁方;;當代藝術的海外炒作與中國身份立場——關于中國當代先鋒藝術癥候的前沿對話[J];文藝研究;2007年05期
7 趙勇;關于文化研究的歷史考察及其反思[J];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02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方李莉邋(文化部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藝術人類學會會長);有關“文藝復興”的冷思考[N];中華讀書報;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方李莉;藝術人類學研究的當代價值[J];民族藝術;2005年01期
2 鄭元者;藝術人類學立場與美學新思維[J];中文自學指導;2003年05期
3 李長余;藝術人類學田野作業(yè)的文化實踐[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4 諸葛鎧;中國古代藝術的“立體主義”[J];民族藝術;2002年04期
5 曾繁仁;;特約評論人語[J];文史哲;2007年03期
6 張惠;精神分析批評的真實性及其在中國的實踐[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7 邱春林;廖齊;;走向田野的藝術研究——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成立大會紀實[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7年02期
8 田衛(wèi)戈;中國當代藝術的都市化方式[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9 姚媛媛;圖騰神話的藝術人類學內(nèi)涵[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10 邱春林;廖奇;;走向田野的藝術研究——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成立大會紀實[J];民族藝術;2007年01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安麗哲;傳統(tǒng)技藝面臨機遇與挑戰(zhàn)[N];中國文化報;2008年
2 熊曉輝 吉首大學師范學院;知識全球化時代的藝術人類學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周芳;藝術人類學學會成立[N];中國民族報;2007年
4 記者 徐漣;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在京成立[N];中國文化報;2006年
5 記者 翟群;中外學者對話傳統(tǒng)技藝與發(fā)展[N];中國文化報;2008年
6 本報記者 王珍 俞靈;民族傳統(tǒng)技藝:新世紀的復蘇和發(fā)展[N];中國民族報;2008年
7 皇甫曉濤;當代文學人類學研究的前沿問題[N];文藝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李波;審美情境與美感[D];復旦大學;2005年
2 戴明朝;美的問題:人類學個案分析[D];復旦大學;2005年
3 陳元貴;儀式與審美尺度問題[D];復旦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韓益睿;西方敘事學在中國的傳播與演變[D];蘭州大學;2006年
2 何世劍;中國古典美學“麗”范疇論[D];南昌大學;2005年
3 安美蘭;對20世紀20年代初中韓短篇小說中一人稱敘事模式的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09年
4 曹小娟;遙遠的暗合[D];西南交通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1784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178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