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意識在林語堂英譯《中山狼傳》中的體現(xiàn)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basic views of semiotics translation and the important idea of "other", pointing out that the "other" refers not only to the other who is different from the self, but also to all other life on the earth. Taking Lin Yutang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carefully analyzes how translators are responsible for three kinds of others: publishing house, expressionist (source language) and author, interpreter (target language) and their readers. It is shown that Lin Yutang's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hat is, his consciousness of othernes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his success in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into English, and his symbolic activities are of reference value to hi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or modern literature.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分類號】:H315.9;I0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陳宏薇;;蘇珊·彼得里利的解釋符號學翻譯思想研究[J];上海翻譯;2007年04期
2 馬會娟;;英語世界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翻譯:現(xiàn)狀與問題[J];中國翻譯;2013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董首一;曹順慶;;“他國化”:構建文化軟實力的一種有效方式[J];當代文壇;2014年01期
2 辛紅娟;張越;陸宣鳴;;從葛浩文英譯看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以莫言《師傅越來越幽默》為藍本[J];當代外語研究;2014年02期
3 師雅;;傳播學視角:《浮躁》英譯本翻譯研究[J];新西部(理論版);2013年05期
4 耿強;;中國文學走出去政府譯介模式效果探討——以“熊貓叢書”為個案[J];中國比較文學;2014年01期
5 布小繼;李全華;;20世紀50—70年代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歐美傳播論析——以張愛玲、魯迅、老舍及其作品為中心[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6 王穎沖;王克非;;現(xiàn)當代中文小說譯入、譯出的考察與比較[J];中國翻譯;2014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賈卉;符號意義再現(xiàn):杜甫詩英譯比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郭晗;從社會符號學角度看《封神演義》中宗教用語的翻譯[D];鄭州大學;2011年
2 戴炯;《紅樓夢》楊譯本中雙關語的翻譯[D];上海交通大學;2010年
3 戴薇;從文化過濾的角度探討小說《扶桑》的英譯與接受[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年
4 魏小靜;慣習—場域與接受:葛浩文英譯《荒人手記》的選擇與翻譯策略[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年
5 姚鈺媛;英語國家主動譯入模式下的文學譯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埃爾威恩·布魯克斯·懷特,陳宏薇;雙胞胎[J];中國翻譯;2000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娜;;林語堂作品復譯的原型論視角[J];山花;2011年16期
2 周仕寶;林語堂的翻譯觀[J];外語學刊;2004年02期
3 王少娣;;互文性視閾下的林語堂翻譯探析[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8年01期
4 李萍;;《浮生六記》中的文化意象與其在林語堂譯本中的再現(xiàn)[J];大家;2011年05期
5 宋雪瑩;;魯迅與林語堂翻譯理論淺較[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6 馬驍;;魯迅林語堂翻譯比較[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09年04期
7 董暉;;林語堂與中詩英譯[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12期
8 李昕燕;;林語堂英譯作品賞析[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9 李清平;陳可培;;林語堂翻譯“美”的探究[J];宜賓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10 張鴿;;關注文學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以林語堂英譯《桃花源記》為例[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吳慧堅;;主題與主題傾向關聯(lián)性理論實踐意義辨析——以林語堂譯《記承天寺夜游》為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2 賈文浩;;文學翻譯中的一個特殊現(xiàn)象——林語堂散文自譯和古文小品英譯對文學翻譯的啟示[A];國際交流學院科研論文集(第三期)[C];1996年
3 湯■;;性別話語反思:《浮生六記》與林語堂譯本例析[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武媛媛;;解讀林語堂的翻譯觀點[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5 李曉寧;;林語堂的美學思想方式[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湯君;;《浮生六記》與林語堂譯本例析:性別話語反思[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楊民生;;淺談詩歌翻譯[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05年會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5年
8 胡德香;;解讀錢鐘書的文化翻譯批評[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張曼;;從翻譯看張愛玲的中西文化觀[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陳歆耕;誰是“謀殺”文學的“元兇”?[N];文匯報;2010年
2 劉燕;先談藝術,再說收藏[N];東莞日報;2008年
3 余光中 本報見習記者 吳孟婕 整理;靈感的開關藏在哪[N];浙江日報;2011年
4 宋莊;那影響無法擺脫[N];工人日報;2011年
5 鄭敏;雜文與隨筆小品的區(qū)別[N];中國文化報;2003年
6 馬學東;3300萬!徐悲鴻油畫作品再飚天價![N];上海證券報;2006年
7 本報記者 文敏;為翻譯說幾句話[N];浙江日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張軼;文藝批評:應有的尊重與空間在哪兒?[N];大連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王少娣;跨文化視角下的林語堂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2 陶麗霞;文化觀與翻譯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3 何子章;差異及對立的終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4 楊世海;撒種在荊棘[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5 金敬紅;解構視角下翻譯中的二元對立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6 呂黎;中國現(xiàn)代小說早期英譯個案研究(1926-1952)[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燦;林語堂美學思想探微[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2 李曼;林語堂翻譯思想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郭麗平;林語堂翻譯《浮生六記》中譯者主體性的體現(xiàn)[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4 陳蕙荃;文學自譯研究——以林語堂《啼笑皆非》為個案[D];浙江財經學院;2010年
5 吳玲玲;翻譯家林語堂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6 周娟;林語堂編譯《論語》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7 劉福蓮;目的語文化與譯者主體性[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8 孫振亮;林語堂翻譯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馬秋利;譯者主體的互文性視角[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10 何燕;譯家與作家的統(tǒng)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1746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174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