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的狂歡——巴赫金詩學理論的人學視野
[Abstract]:Poetics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field of modern humanities. However, the unique significance of Bakhtin's poetics lies in his view of poe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studies, which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body" in his poetics theory. Thus formed a unique theory of survival poetics. On the other hand, the theory of "body occupying place" is regarded as the realistic basis of its poetics construction, and the theory of "body space-time" and "body carnival" is taken as the bidirectional degree of poetics from recognition to practice. Therefore, the existence poetics theory of Noumenon-Cognition-being is constructed. Grasping this theory has important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realizing human's real existence under the domi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ationality today.
【作者單位】: 西北大學文學院;
【基金】: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6J001Z)
【分類號】:I05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凌建侯;從哲學-語言學看巴赫金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2 余虹;生命藝術:健康的與病態(tài)的——尼采的生命藝術論[J];北方論叢;2004年02期
3 王渭清;阮籍人格建構的文化闡釋[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4 陳吉猛;新時期文學理論的審美主義傾向論略[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5 劉榮清;“以人為本”的人性觀思考[J];巢湖學院學報;2003年06期
6 肖明華,肖建華;維特根斯坦的語言論哲學與美學探究[J];巢湖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7 劉雨;巴赫金對話理論與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對話性[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8 張海燕;;話語的盛宴與狂歡——《瘋狂的石頭》文本意文解析[J];電影評介;2006年17期
9 凌建侯;巴赫金論修辭教學法與語言學流派[J];俄羅斯文藝;2000年S1期
10 潘月琴;巴赫金時空體理論初探[J];俄羅斯文藝;2005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震;從認識論到生存論的感性及其審美意義[D];復旦大學;2004年
2 李鳳亮;詩·思·史:沖突與融合——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引論[D];暨南大學;2001年
3 孫輝;批評的文化之路——20世紀末以來文學批評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4 何明星;《管錐編》詮釋方法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5 辛繼湘;體驗教學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6 周穎;閱讀之旅:從主體性到修辭性[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趙彥芳;作為倫理學的美學:從康德到?耓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黃文前;自由意志——叔本華哲學思想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宗成河;早期尼采的政治哲學[D];復旦大學;2004年
10 徐巍;視覺文化語境中的八九十年代小說創(chuàng)作[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秦良杰;個人與歷史——十七年長篇小說一個角度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2 孫燕華;魯迅二十年代中期各體創(chuàng)作的詩學品格[D];福建師范大學;2001年
3 徐貞;超越憂患 走向審美[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4 謝小英;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分析[D];廣西大學;2002年
5 宋建平;形而上學終結了嗎?[D];浙江師范大學;2002年
6 王宏;加入WTO的效應——從文化哲學的角度看[D];黑龍江大學;2002年
7 劉玉娟;多元文化視野中的心理咨詢與治療[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8 曾鋒;輪回:意識無意識[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9 高新芝;小學英語課程資源開發(fā)[D];浙江師范大學;2003年
10 施銀貴;《紅樓夢》與《愛瑪》敘事藝術之比較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袁建軍;;巴赫金對話理論中的人本主義思想蘊涵[J];小說評論;2010年S2期
2 蔣原倫;一種新的批評話語——讀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J];文藝評論;1992年05期
3 陳太勝;巴赫金對話理論的人文精神[J];學術交流;2000年01期
4 陳浩;論巴赫金的引語修辭理論[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1999年03期
5 秦勇;;狂歡中的軀體——巴赫金軀體理論淵源初探[J];新東方;2008年10期
6 馬君;;淺析巴赫金對話與狂歡中的人本思想[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0年10期
7 翟婷婷;;巴赫金與馬克思交往思想之比較[J];太原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8 D.E.維康;王靜;;我者自述之———巴赫金視角觀照下的敘事身份[J];敘事(中國版);2010年00期
9 袁建軍;;巴赫金對話與狂歡化理論中人本主義思想的歷史觀照[J];大家;2010年12期
10 ;鐘敬文和巴赫金的對話[J];中文自學指導;2003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姚文放;;文化在文學領域中的表達——巴赫金的啟示[A];2005:發(fā)展·和諧·公正——江蘇省社科類學會學術年會成果薈萃[C];2005年
2 胡兆云;;互文性理論與文學翻譯的互文還原原則[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王衛(wèi)東;;文學的二重性——簡論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和超審美意識形態(tài)性[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4 陳雪虎;;批評理論化及其問題[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5 姚文放;;文藝美學走向文化美學是否可能?[A];探尋美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2001—2006)紀念文集[C];2006年
6 鐘名誠;;朱光潛比較研究的原則[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7 高曉梅;;也議“神與物游”[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開焱;學會在開放中封閉[N];文藝報;2003年
2 ;狂歡理論是“想像催生”的嗎?[N];社會科學報;2004年
3 錢中文;各具特色的對話 交往哲學與詩學[N];文藝報;2001年
4 ;人文社會科學前沿掃描[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5 易曉明;疏離、邊緣化與文學的自主[N];文藝報;2002年
6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 丁國旗;學術創(chuàng)獲源于“對著說”[N];社會科學報;2008年
7 譚旭東;追求文藝批評的原創(chuàng)性話語[N];中國文化報;2009年
8 馮憲光;“間性”的發(fā)現(xiàn)[N];文藝報;2003年
9 ;關于“俄羅斯當代文藝理論與中國文論研究”的對話[N];中華讀書報;2004年
10 周啟超;略論現(xiàn)代斯拉夫文論研究的基本旨趣[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龍玉霞;走向人類學詩學[D];浙江大學;2010年
2 包澄章;阿卡德文藝批評思想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3 趙新林;Image與“象”——中西詩學象論探源[D];四川大學;2005年
4 張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號詩學理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何青志;隱含作者的多維闡釋[D];吉林大學;2011年
6 楊矗;對話詩學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7 賀玉高;霍米·芭芭的雜交性理論與后現(xiàn)代身份觀念[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8 凌晨光;交流話語與文學批評[D];山東大學;2007年
9 修倜;論喜劇性矛盾的結構特征與精神特質[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10 郝春燕;王朝聞審美關系論美學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艷蘭;20世紀西方對話理論初探[D];揚州大學;2005年
2 陳然興;形式即邊緣[D];西北大學;2007年
3 李文寧;狂歡化理論的淵源與發(fā)展[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4 李元廠;美丑并存 莊諧共生[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5 江珊;巴赫金時空體理論研究[D];西北大學;2003年
6 張玉潔;巴赫金視野下《喧嘩與騷動》與《秦腔》復調特征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7 武耀博;巴赫金超語言學理論與文藝思想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8 周凡雅;巴赫金對話理論視角下的英漢小說翻譯批評[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9 林衛(wèi)星;論巴赫金詩學的主體間性[D];華僑大學;2011年
10 徐巍;巴赫金復調詩學理論研究[D];西北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21676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167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