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胞物與”與中國藝術的生態(tài)智慧
本文選題:民胞物與 + 中國文藝。 參考:《蘭州學刊》2009年11期
【摘要】:"民胞物與"體現(xiàn)了對人與萬物寬厚博大的愛,蘊涵著深刻的生命體驗和生態(tài)關懷意識,是一種深生態(tài)智慧的表現(xiàn)。正是"民胞物與"生態(tài)精神的影響,中國藝術總是將文藝生態(tài)與生態(tài)審美疊合起來,詩意化地感悟自然,深層次地體味人的生存魅力,追求藝術的天地境界,回歸生命的本然狀態(tài)。
[Abstract]:It embodies the broad love for human beings and all things, contains profound life experience and ecological care consciousness, and is the expression of deep ecological wisdom.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folk matter and ecological spirit" that Chinese art always combines literary ecology with ecological aesthetics, realizes nature poetically, deeply appreciates the charm of human existence, and pursues the realm of art. Return to the original state of life.
【作者單位】: 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分類號】:J12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曾繁仁;;試論《詩經(jīng)》中所蘊涵的古典生態(tài)存在論審美意識[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2 蓋光;;論生態(tài)審美體驗[J];學術研究;2007年03期
3 蒙培元;;仁學的生態(tài)意義與價值[J];中國哲學史;2007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振國;蒲松齡癡狂意象論[J];蒲松齡研究;2003年01期
2 江海;從四無說看王陽明的四句教[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3 劉宏;;宋明理學家對《大學》主旨定位之差異[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4 胡萬年;王陽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與康德意志自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5 翟奎鳳;;致良知與致中和——王陽明中和論思想發(fā)微[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6 楊國榮;;心學的意義之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7 尉利工;;論王畿與錢德洪對王陽明“四句教”的不同詮釋路徑[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8 劉平;唐雁超;;明清民間教派中的道教因素[J];安徽史學;2010年06期
9 陳艷君;;明清徽商消費生活的儒雅性[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4期
10 徐俊嵩;;王陽明軍事實踐中的人本思想探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翻翻;;淺析平壩第一進士陳法與王陽明的思想文化淵源[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徐永文;;王陽明與書院關系考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戴兆國;;朱子《大學章句》與王陽明《大學古本旁釋》比較研究[A];閩學與武夷山文化遺產(chǎn)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朱承;;朱熹格物學說的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王曉昕;;論“知行合一,協(xié)力爭先”[A];貴陽市經(jīng)濟社會文化大發(fā)展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理論研究[C];2010年
6 劉麗莉;;心靈和諧與社會和諧——從王陽明的心性之學談起[A];“和諧發(fā)展與貴州小康社會建設”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周翻翻;;淺析陳法與王陽明的思想正視貴陽“三創(chuàng)一辦”[A];“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8 黃書光;;儒家德育范式的理論建構[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9 肖永明;彭愛華;;陽明心學的興起對書院講學的影響[A];浙東學術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陳銳;;浙東學派的歷史哲學及其在思想史中的意義[A];浙東學術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美宏;生生之道與圣人氣象:北宋五子萬物一體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吳保傳;社會與學術:黃宗羲與明清學術思想史的轉型[D];西北大學;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獻忠;從精英文化到大眾傳播[D];南開大學;2010年
5 劉軍;顧憲成與晚明東林運動——傳統(tǒng)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潘新麗;中國傳統(tǒng)醫(yī)德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宋金民;水滸小說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高連福;孔子與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及其會通[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曉明;主體幸福感模型的理論建構[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忠彬;淺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問題[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黃漫遠;明中后期儒學平民化進程中書院教師角色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學貴;明代文人與廬山關系考述[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肖志珂;張君勱論德與知[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藍韶昱;中越邊境土司社會互動與認同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6 冷蘭蘭;儒家之“勇”的倫理意蘊[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7 吳松;偶開天眼覷紅塵[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8 趙雪梅;陶淵明詩文中的生態(tài)美學思想[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9 陳偉奇;中國古代刑法親屬容隱制探析[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10 陳利娟;謝良佐哲學思想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馳;;對生態(tài)美學研究的再思考[J];社會科學;2008年02期
2 王耀華;;《老子》生態(tài)智慧與生態(tài)教育[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8期
3 方麗青;吳偉根;;道家“天父地母”隱喻及其生態(tài)智慧解讀[J];浙江農(nóng)林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4 李琳;;佛家環(huán)境倫理與生態(tài)智慧[J];東岳論叢;2010年07期
5 闞紅波;李欣欣;;莊子生存智慧學——讓心靈與自然相愛[J];消費導刊;2008年07期
6 劉亞明;胡敏燕;;佛教圓融思想的和諧生態(tài)智慧[J];江西社會科學;2008年05期
7 張磊;;老子的生態(tài)智慧及其當代意義[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11年03期
8 程瑞蘭;;兒童影視作品之生態(tài)預警及生態(tài)智慧解讀[J];電影文學;2011年10期
9 王立平;王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生態(tài)思想[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10 陳付娟;;道教生態(tài)智慧初探[J];法制與社會;2008年1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馮小衛(wèi);;推動新時期中國文藝事業(yè)發(fā)展的指針[A];延安文藝與先進文化建設研究——“紀念毛澤東同志《講話》發(fā)表60周年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李浩;張艦;吳丁花;;呼喚城市規(guī)劃生態(tài)自覺——老子生態(tài)智慧啟示[A];中國城市規(guī)劃學會2002年年會論文集[C];2002年
3 陳紹愿;張虹鷗;葉玉瑤;;生態(tài)智慧與現(xiàn)代城市發(fā)展理念重塑[A];中國地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4 劉啟營;;傳統(tǒng)文化·人與自然[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年會文集(1)[C];2008年
5 李春才;;第四種文明的崛起——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理論解構與實踐研究[A];中國生產(chǎn)力學會第十五屆年會專輯[C];2009年
6 苗貴松;;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與構建和諧老齡社會——以中國文藝為視角的孝道問題研究[A];中國老年學學會2006年老年學學術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6年
7 吳芳;;敬畏、謙卑的生存?zhèn)惱頊蕜t——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智慧[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8 任映紅;;宗教對當前農(nóng)村和諧社會建設的影響——溫州 A 村案例[A];秩序與進步:社會建設、社會政策與和諧社會研究——浙江省社會學學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暨2007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馬祥林;;從氣候環(huán)境危機看人與自然和諧之天人合一[A];孔學研究(第十七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七次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理事會換屆大會論文集[C];2010年
10 龍彼德;;鄧小平文藝思想與中國文藝的發(fā)展[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一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6年年會論文集[C];199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環(huán)境保護部副部長 潘岳;西方人開始琢磨中國的生態(tài)智慧[N];四川科技報;2009年
2 環(huán)境保護部副部長 潘岳;中華傳統(tǒng)的生態(tài)智慧[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
3 余人;新中國文藝出版60年:在起伏與波折中前行[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9年
4 黃家雄;中國先哲的生態(tài)智慧[N];光明日報;2002年
5 河南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邋執(zhí)筆 田憲臣;《老子》的生態(tài)智慧及其現(xiàn)代意義[N];光明日報;2007年
6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謝冕;現(xiàn)在是另外一個開始[N];中國文化報;2009年
7 蔣守謙;中國文藝的現(xiàn)代化主線[N];中華讀書報;2003年
8 何西來;三十年中國文藝批評之一瞥[N];中國藝術報;2008年
9 孔海珠;中國文藝家協(xié)會成立時的夏N尊[N];中華讀書報;2006年
10 宋曉俐;“非典”造就中國文藝新高潮[N];北京日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琳;中國佛教的生態(tài)審美智慧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2 趙鳳遠;莊子生態(tài)美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3 周建平;新時期中國文藝管理體制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4 張季平;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生態(tài)社會主義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2年
5 趙紅;生態(tài)智慧型企業(yè)成長及其仿生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6 王軍寧;生態(tài)視野中的新時期文學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7 馮昊;民族意識與淪陷區(qū)文學[D];山東大學;2007年
8 劉國貞;魏晉玄學的生態(tài)觀與審美觀[D];山東大學;2009年
9 王開宇;生態(tài)權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10 李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娜;論恩格斯的生態(tài)智慧及現(xiàn)代意義[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2 喬叢濱;先秦至魏晉南北朝美學思想的生態(tài)智慧[D];山東理工大學;2010年
3 許瑋;阿倫·奈斯“生態(tài)智慧T”及其對中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啟示[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4 米小蓉;道家生態(tài)智慧及其當代啟示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5 姜蘭姬;《老子》“自然”智慧的生態(tài)倫理意義[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葉莎莎;禪宗美學思想的生態(tài)智慧[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7 曹舒;精神生態(tài)批評視野中的九十年代散文[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韓云;新中國文藝政策的軌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9 趙翠珍;中國古典美學言說方式的生態(tài)智慧[D];魯東大學;2012年
10 肖金香;苗族傳統(tǒng)生態(tài)文化與生態(tài)智慧[D];中南民族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0568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056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