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味論詩學和西方詩學比較
本文選題:梵語詩學 + 西方詩學 ; 參考:《人文雜志》2009年03期
【摘要】:婆羅多、新護、波伽等人的梵語詩學味論與西方詩學相關理論,存在很多可以比較探索的地方,如情由論和艾略特的"客觀對應物"、味論普遍化與康德的非功利論、新護的潛印象原理與榮格的原型理論、波伽的艷情味和弗洛伊德的原欲說,等等。這說明,在中西詩學比較之外,引入梵語詩學與西方詩學比較研究的新維度,將會使中國比較詩學研究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
[Abstract]:On the other hand ,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dimension of th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Sanvan poetics and the Western poetics will make the content of the comparative poetics in China more abundant .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
【基金】:2008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印度文論史”(項目編號08BWW016) 第44批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I0-03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毓秀;;淺談舞蹈藝術的綜合性[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2 董龍昌;;蘇格拉底“美在效用說”新探[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年01期
3 沃利青;;“移情”論與“意境”說比較[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4 洪永穩(wěn);簡析康德美學中審美與人的自由[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5 徐慶年,王達敏;錢鐘書與休謨哲學[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5期
6 吳懷東;;歷史 現(xiàn)實 方法——歐洲浪漫主義思潮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7 胡友峰;;實踐理性:康德美學的超驗之維[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8 陳祥明;論科學美及其美感[J];安徽大學學報;1998年04期
9 謝健;馮建國;;李煜詞中的女性審美意象和藝術自敘性[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10 劉康凱;;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爭中三種替代性理論方案考察[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任巖;;甘肅安多藏族民居裝飾圖紋的構成形式[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一輯(2011年中國建筑史學學術年會論文集-蘭州理工大學學報第37卷)[C];2011年
2 吳克明;;網(wǎng)絡文化的政治哲學審視[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6輯[C];2011年
3 張志國;;窗中·風景——葉維廉詩歌的存在之思[A];葉維廉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胡飛;喻曉;;論設計的客觀性[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5 于春生;;市民新聞與公民媒介素養(yǎng)[A];中國傳媒大學第二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王天銳;;淺議貴州民族文化[A];布依學研究(之七)——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七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1年
7 陳偉;陳正勇;;20世紀早期中國流行歌曲的文學性[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王云;;消極補償:中國特色的藝術觀念和藝術實踐[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9 鄒紅;;焦菊隱的“戲劇—詩”觀念及對當代話劇的啟示[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10 姚朋;;淺析事件因素對風景園林場所感的影響[A];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上冊)[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4 何東;論自覺誤讀[D];中央美術學院;2010年
5 王峰;數(shù)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藝術及其交互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6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向京;瞿小松音樂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高波;論現(xiàn)象學方法與概念對藝術審美本質(zhì)研究的意義[D];山東大學;2010年
9 朱德友;高校教師激勵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10 李笑頻;民族民間藝人生活的苦樂原則[D];云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黨榮;室內(nèi)外空間環(huán)境的融合與統(tǒng)一[D];河北大學;2009年
2 曹藝;論漢字體設計中的“形”與“態(tài)”之美[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3 陳哲;中國傳統(tǒng)紋飾在現(xiàn)代裝飾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4 董鳴;絲網(wǎng)版畫的印痕魅力[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楊婧;從西方繪畫中的“豐滿”女性形象看藝術夸張[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平安;探驪中國武術中“黃金分割”思想[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8 汪洵;蕭紅小說的感傷品格論[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9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達夫的情愛生活與其文學創(chuàng)作[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10 韓雨葦;東坡詞英譯賞析—審美移情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尹錫南;;中印對話:梵語詩學、比較詩學及其他——訪中、印梵語詩學專家[J];思想戰(zhàn)線;2006年01期
2 張思齊;;西方比較詩學史論綱[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年02期
3 張海蓉;;中西詩學體系的差異與文化[J];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4 文學武;;梁宗岱與中西詩學精神[J];社會科學輯刊;2010年04期
5 樂黛云;比較詩學研究需要一種跨文化的學術視野[J];文藝爭鳴;1998年06期
6 尹錫南;;梵語詩學曲語論和西方詩學比較[J];文藝理論研究;2009年01期
7 尹錫南;;同中有異:東西“詩人學”理論探幽[J];東方論壇;2009年03期
8 項仙君;建設審美的比較詩學話語──從當代文學批評的語境談起[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5期
9 童慶炳;比較詩學研究需要一種國際性學術視野[J];文藝爭鳴;1998年06期
10 伊維·謝弗雷爾,任生名;走向比較詩學?[J];中國比較文學;200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放鳴;;比較詩學視野中的文學風格論研究[A];探尋美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2001—2006)紀念文集[C];2006年
2 張昌余;;神行電邁 橫絕六合——試論李白詩歌的超越之美[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3 ;鄒岳奇訪談錄[A];“湖北作家與外國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王光明;;“失養(yǎng)者”的追尋——葉維廉的詩學批評[A];葉維廉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向天淵;;學人薈萃,共襄盛舉——“巴蜀文化”與陪都時期重慶的比較文學[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6 王應云;譚見初;;漢語韻文英譯方法論[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易彬;;從“歷史”中尋求新詩研究的動力——以穆旦為中心的討論[A];新詩研究的問題與方法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張駿,
本文編號:20563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056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