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愛情詩的差異——以元
本文選題:愛情詩 + 《離思》; 參考:《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S1期
【摘要】:在中西愛情詩中,詩人對男女之間純潔美好、忠貞不渝、歡樂幸福愛情的描寫和歌頌,是基于人類自然的、本質(zhì)的特征,但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愛情也存在許多的差異。這些差異在元稹《離思》和拜倫《雅典的少女》那里就表現(xiàn)為生活背景、社會環(huán)境和寫作方式的不同。
[Abstract]:In Chinese and Western love poems, the poet's description and praise of pure beauty, loyalty, joy, happiness and love between men and women are based on the natural and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beings,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differences in love under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Yuan Zhen and Byron the Athenian Girls are reflected in the difference of life backgroun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writing style.
【作者單位】: 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
【分類號】:I0-03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志敏;《啊,船長!我的船長!》美學價值淺析[J];安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2 陳蘭玉;中英古典愛情詩歌比較[J];重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3 黃恩成;;從對話關系看《水仙》與華茲華斯[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4 彭建華;;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的意識形態(tài)[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06年03期
5 李小均;審美 歷史 生態(tài)——從《秋頌》管窺濟慈詩歌研究的范式轉(zhuǎn)型[J];外國語言文學;2004年03期
6 董馨;藝術形式與美感——兼論形式主義對美育的貢獻[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7 何紅;多角度審視布萊克力作——《老虎》[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8 陳學斌;劉彤;;中西愛情詩之詩學差異及成因[J];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02期
9 何紅;多角度審視布萊克力作——《老虎》[J];江西省團校學報;2004年01期
10 趙越;李潔;;喪失的身份缺失的話語——對濟慈詩“La Belle Dame Sans Mercy”中女性形象的女性主義解讀[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王立;;海意象與中西方民族海洋觀中的文化精神[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全國首屆東周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王穎;;華茲華斯田園詩的美學風格[A];中外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陳愛中;中國現(xiàn)代新詩語言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易彬;論穆旦詩歌藝術精神與中國新詩的歷史建構[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劉茂生;藝術與道德的沖突與融合[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辜小捷;論艾略特詩歌中的用典[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2 崔莉;重返自然的橋梁——析華茲華斯的兒童觀[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3年
3 秦旭;論華茲華斯浪漫主義情感美學[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4 江建軍;華茲華斯:一顆困擾的心靈[D];浙江大學;2003年
5 王照巖;[D];浙江大學;2004年
6 范健;從浪漫主義到地方主義[D];河南大學;2005年
7 柏萍;自我意識培養(yǎng)與中學散文教學[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8 任紅;還鄉(xiāng)無路[D];天津師范大學;2005年
9 方儀力;論拜倫詩歌在中國的翻譯與接受[D];四川大學;2005年
10 黃瑛;W.H.奧登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思宇;;試論中西愛情詩意象之差異[J];青年文學家;2011年03期
2 劉雪琪;;譯介主體的“前理解”和蘇曼殊對愛情詩的譯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7期
3 李娜;;淺析約翰鄧恩與李商隱愛情歌意象的異同[J];文學界(理論版);2010年10期
4 譚璇;;中西愛情詩歌比較[J];青年文學家;2009年13期
5 李卓然;顏學軍;肖四新;;殊途同歸的唐璜情結和童話情結——對李敖和葉芝愛情詩的心理分析[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6 劉筱婷;張偉;;中英古典愛情詩中愛情訴求的比較[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7 劉雪花;;《愛底哲學》和《致橡樹》比較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3期
8 鄭洋;;《雅歌》和《詩經(jīng)》愛情詩比較[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03期
9 朱鵲飛;;從愛情觀看中西愛情詩歌的差異[J];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10 翟宇卉;;中西古典愛情詩歌之比較[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高偉華;《詩經(jīng)》和《圣經(jīng)》中愛情詩的比較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2 王蕊;[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9271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927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