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現(xiàn)代藝術體系下的聲譽與信仰
本文選題:藝術界 + 藝術體制; 參考:《江海學刊》2011年04期
【摘要】:在各種藝術實踐中,聲譽和信仰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這兩者與藝術觀念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但是,其權威則遠遠超出了我們一般所理解的藝術觀念?梢哉f,聲譽與信仰既是藝術界公眾協(xié)商合作或是彼此競爭下的產物,而且它們也構成了藝術界篩選機制中的某種超常規(guī)力量。這表現(xiàn)為它們一方面是藝術界體制化過程中所構建的一種獨特的、非反思性的集體號召力,是藝術界體制性的最高體現(xiàn);但另一方面,它們的特權之強大甚至具有了布爾迪厄所說的"任意必然性"的特點,這一特權足以賦予藝術家某種合法性去超越藝術界體制本身的各種限制,甚至摧毀這個體制。
[Abstract]:In all kinds of art practice, reputation and belief are a phenomenon worthy of attention. The two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art, but their authority goes far beyond what we generally understand. It can be said that reputation and belief are not only the product of public consultation or competition in art circles, but also constitute some extraordinary force in the selection mechanism of art circles. This shows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y are a unique, non-reflective collective appeal built in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art community, which is the highest embodiment of the art community's system; on the other hand, Their privilege even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arbitrary necessity" as Bourdieu calls it, which can give the artist some legitimacy to transce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art system itself, and even destroy the system.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哲學系;
【分類號】:J114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苑國華;;論布迪厄的社會語言學——“語言交換的經濟”理論[J];北方論叢;2009年02期
2 吳曉;;民族藝術展演空間的審美想像——湘西德夯苗寨的個案分析[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3 苑國華;;布迪厄“語言交換的經濟”理論及思想淵源[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4 王啟梁;張熙嫻;;法官如何調解?——對云南省E縣法院民庭的考察[J];當代法學;2010年05期
5 苑國華;;淺析布迪厄“語言交換的經濟”理論[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6 甘均先;;壓制還是對話——國際政治中的霸權話語分析[J];國際政治研究;2008年01期
7 楊姍;;布迪厄社會語言學的積極意義及癥候[J];甘肅社會科學;2010年01期
8 趙毅衡;;符號、象征、象征符號,以及品牌的象征化[J];貴州社會科學;2010年09期
9 趙小琪;張慧佳;;德語表現(xiàn)主義文學中國形象的權力關系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10 苑國華;;從“規(guī)則”到“策略”:布迪厄的親屬與婚姻理論述評[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胡河寧;;組織傳播符號的倫理意蘊[A];中國傳播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九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道宇;課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吳瑛;中國話語權生產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陳治國;布爾迪厄文化資本理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4 蘇劍;語言演化與語言保護:語言經濟學的分析框架[D];山東大學;2011年
5 魏治勛;禁止性法規(guī)范的概念[D];山東大學;2007年
6 劉燕;后現(xiàn)代語境下的認同建構[D];浙江大學;2007年
7 王興斌;歷史事實的結構[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王錫偉;契約真理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9 張柱林;“一體化”/“差距”時代的文學想象[D];上海大學;2008年
10 郭薔;英語霸權的歷史演變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洋;習性及藝術場概念的批判性釋義[D];中國美術學院;2011年
2 陳宣;能指及其意義[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3 范長江;布爾迪厄文學游戲理論初探[D];河北大學;2011年
4 周燕春;布爾迪厄文化哲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5 姜春;布迪厄“文學場”理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6 張茜;皮埃爾·布爾迪厄對當代西方新文化史的影響初探[D];浙江大學;2008年
7 王圣華;布迪厄的藝術場理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陳志敏;教師評課語言的社會學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9 葉攀;開放爭論中的科學理解和科學地位[D];廈門大學;2008年
10 劉忠華;知識選擇與社會控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殷曼i_;;作為一個美學問題的藝術“命名”[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2 朱羽;;“藝術體制”的批判性反思[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3 殷曼i_;藝術體制論與純美學的去魅[J];江漢論壇;2005年11期
4 趙川;;藝術比懂的更懂[J];民族音樂;2005年01期
5 劉厚生;致京劇主要演員[J];中國戲劇;1990年12期
6 周憲;;“審美現(xiàn)代性”專題研究[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7 樺楨;;文學意識形態(tài)社會系統(tǒng)[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8 宋道生;劉續(xù)紅;;信仰從不出賣[J];音樂世界;1982年09期
9 黃添華;中南神學院舉行信仰咨詢活動[J];天風;1994年02期
10 尤西林;信仰:對非實在的實在感——區(qū)分虛無主義、倫理信仰與宗教信仰的一個心理根據(jù)[J];世界宗教文化;199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朱志年;;談增強“信任、信心、信念、信仰”[A];思想政治工作論文集[C];2001年
2 劉進田;;信念、信仰與虛靈的真實[A];理想·信念·信仰與價值觀——全國理想信念與價值觀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3 黨燕妮;;晚唐五代敦煌地區(qū)的十王信仰[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三編[C];2005年
4 王玉j;;論理想、信念、信仰在價值觀中的地位及其意義[A];理想·信念·信仰與價值觀——全國理想信念與價值觀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5 王玉j;;論理想、信念、信仰與價值觀[A];理想·信念·信仰與價值觀——全國理想信念與價值觀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6 華章琳;;試論社會轉型期的信仰[A];理想·信念·信仰與價值觀——全國理想信念與價值觀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7 趙本義;;理性和信仰的合力與張力[A];理想·信念·信仰與價值觀——全國理想信念與價值觀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8 劉成有;;印順早期的信仰轉向及其意義[A];全球化下的佛教與民族——第三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謝重光;;論定光佛信仰的形成和傳播[A];宗教:世紀之交的多視角思維——福建省宗教研究會論文集(三)[C];1999年
10 林其泉;;Z階嫘叛鰝Qi岸}q一[A];兩岸學者論媽祖(第二集)[C];199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廣為流傳的呂祖信仰[N];中國民族報;2004年
2 ;信仰、知識與環(huán)境[N];光明日報;2005年
3 穆 青;信仰 追求 使命[N];中華新聞報;2004年
4 本報評論員;一種信仰 一座豐碑[N];陜西日報;2009年
5 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基地副教授 徐羅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為國民信仰的關鍵[N];廣西日報;2010年
6 李朝全;重申信仰[N];中華讀書報;2010年
7 李進祥;作家有信仰 文學有力量[N];文藝報;2010年
8 劉黃;泰華集團為員工搭建信仰平臺[N];中華工商時報;2005年
9 本刊主編 李業(yè)順;法律應該成為人們的信仰[N];國際商報;2010年
10 季振興;西部計劃:大學生在平凡中詮釋責任與信仰[N];科技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衛(wèi)東;商業(yè)銀行聲譽機制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1年
2 張笑天;國際關系中的遵約與聲譽[D];復旦大學;2012年
3 王艷華;信仰的人學價值意蘊[D];吉林大學;2004年
4 洪洋;當藝術成為一個疑問[D];中央美術學院;2004年
5 陳治國;布爾迪厄文化資本理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李占偉;布爾迪厄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劉華;會計師事務所聲譽與投資者保護[D];暨南大學;2012年
8 肖小鳳;審計師聲譽的形成機制與經驗檢驗[D];湖南大學;2013年
9 高致華;鄭成功信仰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10 戴寧;太湖地區(qū)民間信仰音樂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榮華;克爾凱郭爾信仰觀初探[D];廈門大學;2009年
2 佟麗華;當代大學生信仰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3 齊飛飛;東永安村的秧歌活動[D];南京藝術學院;2008年
4 黃麗清;論尤金·奧尼爾劇作《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5 張西平;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馬克思主義信仰[D];武漢大學;2004年
6 劉魯嘉;中國新時期詩歌的空幻意識[D];西南大學;2009年
7 魏德毓;觀音傳說與民眾宗教信仰心理[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8 沙立玲;在救贖的途中尋找信仰[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9 洪玲;肩負起民族和人類的十字架[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10 李雪峰;當代大學生信仰狀況及其與人際信任的相關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8922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892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