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藝術理論論文 >

走向“后理論”時代的文學理論

發(fā)布時間:2018-05-13 10:58

  本文選題:文學理論 + 后理論 ; 參考:《廣西社會科學》2010年01期


【摘要】:近年來,文學理論界出現(xiàn)"理論之后"、"反理論"、"理論終結"、"理論之死"等論調,"后理論"逐漸進入人們的視域。"后理論"不僅不拒斥理論,反而昭示著即將到來的理論。面對文學理論的非文學化、體制化和"科際整合"之勢,關注文學之維,回應文學問題,當是"后理論"時代文學理論的合法性根據(jù)所在。而在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兩種理論范式之間,積極探索二者對話的可能和張力的消弭,在不確定性中尋求確定性,應該成為"后理論"時代文學理論建構新范式的自覺追求。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theories of "after theory", "anti-theory", "theory end", "theory death" and so on have appeared in the literary theory circle, and "post-theory" has gradually entered people's horizon. " Post-theory "not only does not reject the theory, but also reveals the coming theory." In the face of the tendency of non-literatur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of literary theor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dimension of literature and responding to literary problems should be the basis for the legitimacy of literary theory in the post-theory era. Between modern and post-modern theoretical paradigms, actively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y of dialogue between them and the elimination of tension and seeking certainty in uncertainty should become the conscious pursuit of constructing a new paradigm of literary theory in the post-theory era.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文學院;徐州師范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I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戴維.洛奇,王曉群;向這一切說再見——評伊格爾頓的《理論之后》[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6年11期

2 王寧;全球化、文化研究和當代批評理論的走向[J];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05期

3 周憲;;文學理論、理論與后理論[J];文學評論;2008年05期

4 張箭飛;文化理論在西方的死亡[J];學術研究;2005年09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趙憲章;[N];中華讀書報;2001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慧;;安貝托·艾柯的小說敘事策略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1期

2 王敏;;解構主義誤讀理論批判[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3 方兵;;史蘊詩文之心——錢鐘書《左傳》研究發(fā)凡[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1期

4 陳文鋼;;“任性”的叛逆與“坎普”的顛覆——論蘇珊·桑塔格的“風格化”[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5 李成玉;;符號中的藝術——簡析卡西爾《人論》中的藝術觀[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6 劉立;文本“空白”和文學翻譯的再創(chuàng)造[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7 潘嘯龍;朱瑛;;潘岳人品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8 趙春霞;;試比較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與雕塑作品的存在方式[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2期

9 王麗;;被詛咒的家族——論尤金·奧尼爾家族的悲劇[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

10 宋時磊;;偵探、知識與玫瑰——對艾柯《玫瑰之名》的重新解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文鋼;;在現(xiàn)代審美視域里談詞[A];2006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6年

2 張大為;;“詩意人類學”:中國古典詩學與解構主義的精神會通[A];中國新詩一百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張立群;;歷史的“觀念”、“敘述”及其他——關于“中國當代文學史”寫作[A];“中國當代文學史:歷史觀念與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喬瑞金;;試論英國新馬克思主義對文化概念的深度理解[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5 魯明軍;;知識共同體:當代藝術學譜系的取向[A];2005年當代藝術與批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尹德輝;;資本·全球化·中國當代藝術[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8年

7 張冠華;;危機:文藝理論的正常狀態(tài)——“危機”話題討論之后的思考[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8 姚永輝;;朱熹、呂祖謙關于《詩經(jīng)》的四大論辯平議[A];第七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三)[C];2006年

9 楊子怡;;經(jīng)與詩的博弈:漢代經(jīng)學文化氛圍中詩性的困境[A];詩經(jīng)研究叢刊(第十六輯)——第八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刊之一[C];2008年

10 謝德勝;;《詩》敘事變化管窺——以《氓》、《節(jié)南山》、《生民》為研究中心[A];詩經(jīng)研究叢刊(第十七輯)——第八屆 《詩經(jīng)》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刊之二[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言統(tǒng);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崔紹懷;中國魯迅《野草》研究史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郭芳;自然體育分類體系構建及其生態(tài)化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長中;文學文本基本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劉波;“第三代”詩歌論[D];南開大學;2010年

7 陳明達;多樣性與有限性[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奎軍;歷史、文學文本、文學價值——以賽金花題材文學作品為個案[D];暨南大學;2001年

9 伍世昭;比較詩學視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靈詩學[D];暨南大學;2002年

10 彭文釗;俄語語言世界圖景的文化釋義性研究:理論與方法[D];黑龍江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路曉輝;史蒂文森主要小說敘事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李蘇君;解構主義對服裝設計的影響研究[D];浙江農(nóng)林大學;2010年

3 陽功慶;論特雷·伊格爾頓的文化批評觀[D];湘潭大學;2010年

4 代麗君;論哈羅德·布魯姆的文學史觀[D];湘潭大學;2010年

5 劉雪花;論《白鯨》中人與自然的關系[D];湘潭大學;2010年

6 黃曉輝;“美國公眾的良心”[D];湘潭大學;2010年

7 許麗;論新時期我國社會歷史批評的轉型[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鄒創(chuàng);在真實和想象的空間中建構自我身份[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胡云菁;空間寓意[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周珍;利科的解釋學符號美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寧;文學的文化闡釋與經(jīng)典的形成[J];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姚國松;卓霞;;文化批評入門之書:評《文化批評關鍵詞讀本》[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2 朱荔芳;朱敏;陶麗君;;醫(yī)學論文英文摘要撰寫的結構與語言范式[J];濟寧醫(yī)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3 王育梅;;從文學作品到文本[J];華章;2011年16期

4 張躍;;簡析西方文學理論發(fā)展歷程及形態(tài)轉向[J];海外英語;2011年07期

5 張大為;;走向理論的深處——關于“元文論”的若干問題[J];文藝評論;2011年05期

6 鄧煒煜;;油畫藝術范式的演變來源于對社會時代精神的寫照[J];大眾文藝;2011年14期

7 李小山;;從古文運動看李翱的文學理論[J];中州學刊;2011年05期

8 姜輝;;淺論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的指向[J];現(xiàn)代語文(文學研究);2011年04期

9 何小虎;;公民社會與政府治理范式的變革[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年05期

10 郭學利;;新時期社科研究范式的演變[J];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201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謝明華;;“登高能賦”和“登高必賦”兩說與劉勰文學理論的傳承關系[A];2002中國未來與發(fā)展研究報告[C];2002年

2 李龍;;文學理論的“問題性”:語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3 吳子林;;文學與政治的雙重迷失——“文革”時期文學理論及其反思[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1.1)[C];2011年

4 王元驤;;文學理論能“告別”嗎?[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5 林恒青;;武者小路實篤的“新村”運動對周作人后期思想、文學理論的影響[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2年會論文集[C];2002年

6 錢中文;;我國文學理論與美學審美現(xiàn)代性的發(fā)動——評梁啟超的“新民”、“美術人”思想[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7 何樹全;;走動式——高校輔導員工作范式初探[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07年年會優(yōu)秀論文專輯(二)[C];2007年

8 黃濤;;論構建生態(tài)技術范式[A];2009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9 方巍;;關于社會排斥概念的本土化思索[A];秩序與進步:社會建設、社會政策與和諧社會研究——浙江省社會學學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暨2007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林斐;;自我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范式[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09年年會優(yōu)秀論文專輯(一)[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鄧寶劍;對文學理論的冷峻反思[N];中國教育報;2005年

2 邢建昌;文學理論三十年的知識演進[N];文藝報;2008年

3 陳誠;當代文學理論的辨析[N];人民日報;2009年

4 邢建昌;理論講述的科學性問題[N];文藝報;2009年

5 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 童慶炳;沖破文學理論的自閉狀態(tài)[N];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張中;理論何為[N];文藝報;2010年

7 蔣寅;對文學理論的技術要求[N];中華讀書報;2010年

8 蔣述卓;建構短信文學理論[N];文藝報;2011年

9 記者楊陽;文學理論需要“拿來”更需要民族精神[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10 李茂民;文學理論的界限與可能[N];河北日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宮淑紅;美國教育技術學的歷史與范式演變[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2 于東曄;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在中國[D];蘇州大學;2003年

3 魏建;當代西方法經(jīng)濟學的分析范式研究[D];西北大學;2001年

4 賀曉武;虛構詩學[D];浙江大學;2007年

5 趙大軍;兒童文學理論的基本問題與方法[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6 楊慧文;變革中的教師教育范式:海峽兩岸之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孫艷;對莎士比亞及其作品的文化物質主義解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8 覃江梅;音樂教育哲學的審美范式與實踐范式[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9 孫新強;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法理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10 張善根;知識變遷與社會意涵[D];上海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志剛;西方主流經(jīng)濟學范式的歷史演變與中國經(jīng)濟學范式的傳承重建[D];武漢理工大學;2002年

2 周曉梅;翻譯研究中的意向性問題[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3 張繼山;閑暇教育與校本課程開發(fā)之關系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4 鄧凡茂;課堂評價范式之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5 李仲泉;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審美范式的審視[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6 魏成宇;宮體傳統(tǒng)與花間傳統(tǒng)[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潘麗霞;知識經(jīng)濟條件下公共行政范式的演變[D];四川大學;2003年

8 穆靜;基礎教育中的技術教育范式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9 李纓;建構中國特色判例制度芻議[D];四川大學;2005年

10 羅丹;從主體性到交互主體性:從獨白到對白[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

本文編號:188287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88287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c08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