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藝術理論論文 >

論比興與忠恕

發(fā)布時間:2018-04-20 10:02

  本文選題:比興 + 忠恕; 參考:《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0年02期


【摘要】:從儒學文化—意義體系的整體視野出發(fā),文學領域的范疇"比興"與倫理及文化實踐領域的范疇"忠恕"之間,或許有一種內在的一致性:"比"和"忠"代表一種強調強制的內在同一性的意義機制,而"興"和"恕"則代表一種對于差異性的尊重和綜合的意義機制。由于"比"和"興"屬于詩學與文學范疇,它們沒有實踐性的經(jīng)驗指涉與連接,因此是一種"空"的意義機制,但正因此也可以看做是一種"元"意義機制;而"忠"與"恕",則是倫理與文化實踐領域的意義機制,它們起著對于實踐圖式與實踐關系的規(guī)定作用。同時,在對于比、興、忠、恕進行的交叉釋義和兩相比照當中,涉及這些范疇的一些疑難和有關儒學文化整體上的一些問題,也有可能變得明晰起來。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fucian culture-meaning system,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Bixing"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and "loyalty and forgiveness" in the field of ethics and cultural practice. There may be an inherent consistency: "Bei" and "loyalty" represent a mechanism of meaning that emphasizes mandatory internal identity, while "Xing" and "forgiveness" represent a mechanism of meaning that respects and synthesizes differences. Because "Bi" and "Xing"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poetics and literature, they have no practical experience to refer to and connect, so they are a kind of "empty" meaning mechanism, but they can also be seen as a "meta-meaning" mechanism. "loyalty" and "forgiveness" are the meaning mechanisms in the field of ethics and cultural practice, which play a role in pr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actice schema and 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cross-interpretation and comparison of comparison, Xing, loyalty and tolerance, some problems concerning these categories and some problems related to Confucian culture as a whole may become clear.
【作者單位】: 天津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分類號】:I0-05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正學;;毛綸批評《琵琶記》的文學思想[J];四川戲劇;2007年02期

2 李健;比興思維與意境的創(chuàng)造[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3 段宗社;詩性體悟與詩性言說——試論“妙悟”的創(chuàng)作論特性[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4 史玉嶠;公文語體特征探討[J];檔案學通訊;2003年02期

5 張恩普;《文賦》文學創(chuàng)作心理學探討[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6 張云鵬;意象、空間、氛圍——意境構成之嘗試性闡釋[J];東方論壇;2004年01期

7 查明昊;翻著襪法與寒山體[J];敦煌研究;2003年03期

8 李桂奎;論中國古代兩大語體短篇小說敘事模式的差異及其成因[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9 朱丕智;中國古典文論的終結和現(xiàn)代文論的興起[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10 李錦旺;漢魏六朝樂府的分期與階段特征[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伍世昭;比較詩學視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靈詩學[D];暨南大學;2002年

2 邵軍;唐代書畫理論及其審美觀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4年

3 肖劍南;東有啟明 西有長庚——周氏兄弟散文風格比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4 許龍;錢鍾書詩學思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5 周海波;現(xiàn)代傳媒視野中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王云;西方前現(xiàn)代泛詩傳統(tǒng)——以中國古代詩歌相關傳統(tǒng)為參照系的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7 許平;品境——細讀《神州集》[D];復旦大學;2006年

8 吳冠文;謝靈運詩歌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9 齊磊;象征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詩歌[D];山東大學;2007年

10 O@同壯;莊子與中國現(xiàn)代美學[D];暨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生輝;論儒家文化對漢賦的影響[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2 趙煒;劉勰文學創(chuàng)新思想新探[D];新疆師范大學;2004年

3 尤強;文學藝術中的非理性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4年

4 孔祥麗;《文心雕龍札記》中的“為文之術”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5 袁玉敏;以“反觀”達致“融合”[D];暨南大學;2004年

6 孫士聰 ;《藝概》文體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04年

7 趙陽;新時期《文學理論》教材編寫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5年

8 古尊師;錢謙益詩歌三變[D];北京大學;2005年

9 李瑞春;杜夫海納:表演是藝術作品成為審美對象的必經(jīng)之途[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5年

10 薛月兵;“十七年”時期文學批評文體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建球;論吳梅村敘事詩的藝術成就[J];中國文學研究;1997年01期

2 張大為;;論比興與忠恕[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0年02期

3 陳登;試論比興與metaphor在中西詩學意義上的差異[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95年05期

4 張曉舸;;詩路花語:李清照與狄金森詠花詩之比較[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5 胡元坎;老調新談:意境是什么[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1期

6 陳緒毅,吳盛卿!土木建筑工程系;論意境[J];黃石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02期

7 楊勝寬;用典: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場革命[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6期

8 殷國明;中國文學與象征主義[J];廣東社會科學;1991年05期

9 劉彥武;我寫二愣媽[J];中國電視;1997年12期

10 劉雙貴,劉紹武;生命意志與“言志”、“緣情”:文學的創(chuàng)作動機淺說[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1年06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朱砂;雜文的由頭[N];云南經(jīng)濟日報;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程貞玫;“比興”探索[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2 王振江;釋“隱”[D];吉林大學;2006年

3 高皓s,

本文編號:177731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77731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3f2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