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性政治”論——兼及文學性和政治性的融通
本文選題:“詩性政治” + “心理本體”。 參考:《廣西社會科學》2010年02期
【摘要】:在"再政治化"文藝思潮中,文學和政治的關(guān)系可以落實到"政治文化"層面加以探討。在此基礎上,以文學立場為本位所提出的"詩性政治"建基于"心理本體"或"人類學本體",文學性和政治性在人文關(guān)懷的終極處能夠融通。"詩性政治"具有想象性、人文性、體驗性、超越性、整體性等美學特征。
[Abstract]:In the trend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can be put into practice at the level of political culture.On this basis, the "poetic politic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literary standpoint is based on "psychological Noumenon" or "Anthropological Noumenon", and literariness and politics can be combined in the ultimate place of humanistic concern. "Poetic politics has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imagination, humanism, experience, transcendence and integrity.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07BZW012) 江蘇省高校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CX09B-038R)
【分類號】:I0-0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閻國忠 ,張藝聲;文藝與政治——一個應重新審視的話題[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02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傳東;李澤厚美學批判[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2 劉偉;試論唐代傳奇小說的詩化特征[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3 喬東義;李澤厚實踐論美學的問題與反思[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4 段金柱;在小說里思考存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與《黃金時代》比較[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5 陳恢欽;柏拉圖理想主義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6期
6 陳洪捷;論寂寞與學術(shù)工作[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7 孫玉石;;朱光潛關(guān)于解詩與欣賞思想的闡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8 李仙飛;烏托邦研究的緣起、流變及重新解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9 朱德發(fā),溫奉橋;非理性視野中的現(xiàn)代中國文學[J];北方論叢;2003年04期
10 李金輝;;科學解釋學的三重維度[J];北方論叢;2006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宋丹;俞書偉;王俊濤;;設計無格,借景有因——淺談產(chǎn)品中的透明性設計[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武忠;理想家園[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01年
2 李紅霞;唐代隱逸風尚與詩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3 劉永紅;詩筑的遠離[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4 畢世響;鄉(xiāng)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5 胡波;社會理想境界論綱[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余涌;道德權(quán)利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王暉;百年中國報告文學文體流變論[D];蘇州大學;2002年
8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權(quán)力話語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2年
9 付長珍;宋代理學境界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10 金鵬;符號化政治——并以文革時期符號象征秩序為例[D];復旦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雷;人為自身立法[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2 齊成民;論新潮社對新文化建設的意義[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3 段吉方;審美文化與中國當下影視藝術(shù)的文化指向[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4 余意;論宋代文人雅詞的審美品格[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5 侯深;蔡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6 任小娟;王小波小說的敘事學分析[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7 華偉麗;試論明末清初傳奇中的風情喜劇[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8 王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說比較[D];湘潭大學;2001年
9 雷天遙;價值視野中的中國法治現(xiàn)代化[D];湘潭大學;2001年
10 陳昕;論中國多媒體藝術(shù)光盤的藝術(shù)特性[D];廈門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17662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766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