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研究、反本質主義與日常生活
本文選題:文學研究 + 本質主義 ; 參考:《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摘要】:圍繞著文學是否存在著一個"固有本質"或一些"普遍規(guī)律"等問題,當代文論產生了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的論爭。反本質主義認為,當代文學研究中本質主義思維方式已經(jīng)嚴重阻礙了文藝學的發(fā)展,文藝學不應該再將精力集中在尋找一個虛幻的本質上,而應該根據(jù)文學在當代和歷史中的功能進行闡釋性活動。從這個意義上,反本質主義強調回到歷史語境,文學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得到重視。日常生活如何進入文學、文學如何取舍日常生活,又包含了技巧、形式、意識與無意識、審美與意識形態(tài)等諸種因素的合力,這就對文學研究提出了雙重要求:既要聚焦文本批評,也要將闡釋本身歷史化。
[Abstract]:There is a dispute between essentialism and anti-essentialism around whether there is a "inherent essence" or some "universal law" in literature.Anti-essentialism holds that the mode of thinking of essentialism in contemporary literary studies has seriously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literature and art should no longer concentrate on finding an illusory essence.It should be interpreted according to the function of literature in contemporary and history.In this sense, anti-essentialism emphasizes returning to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daily life is emphasized.How daily life enters literature, and how literature chooses and chooses daily life, also includes the combination of skills, forms, consciousness and unconscious, aesthetic and ideological factors, etc.This puts forward a double request to literary research: to focus on textual criticism as well as to turn interpretation itself into history.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
【分類號】:I0-0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南帆;;文學性、文化先鋒與日常生活[J];當代作家評論;2010年02期
2 德懷特·李;羅伯特·貝克;焦佩鋒;;“歷史主義”的五種含義及其評價[J];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2009年00期
3 南帆;關于文學性以及文學研究問題[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4 吳子林;;“一捆矛盾”的變臉[J];文學自由談;2006年04期
5 陶東風;大學文藝學的學科反思[J];文學評論;2001年05期
6 余虹;;理解文學的三大路徑——兼談中國文藝學知識建構的“一體化”沖動[J];文藝研究;2006年10期
7 吳炫;;論文學的“中國式現(xiàn)代理解”——穿越本質和反本質主義[J];文藝爭鳴;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董學文;;馬克思的意識形態(tài)學說與文學本質問題——兼及“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分析[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2 董學文;;文學本質界說:曲折的跋涉歷程——以自我理論反思為線索[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小霞;;從抽象理性批判到資本批判——馬克思對黑格爾現(xiàn)代性診斷的批判與超越[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2 吳家榮;桑農;;文藝美學學科三十年建構的反思[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3 呂未林;社會主義就是協(xié)和萬邦的國民主義——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的思考[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4 馬劍銀;;哈貝馬斯的基本權利觀——商談論視角的基本權利體系重構[J];北大法律評論;2010年01期
5 牛宏寶;;時間意識與中國傳統(tǒng)審美方式——與西方比較的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6 吳楠;朱虹;;馬克思現(xiàn)代性理論的政治意蘊[J];北方論叢;2008年02期
7 黨圣元;;新世紀文論轉型及其問題域[J];北方論叢;2009年03期
8 張晶;;當代文學藝術中的審美現(xiàn)代性因素[J];北方論叢;2010年02期
9 楊正喜;世界發(fā)展理論的缺失與鄧小平的超越[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10 劍雷;;主人還是奴隸?——關于“認同何以成為問題”的讀書札記[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豐簫;;浙江省海寧縣的小學教員(1945—1949年)[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0)——中華民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謝永康;;“天才”的出場——國外阿多爾諾哲學研究述評[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3 胡緒明;;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的現(xiàn)代性批判理論探析[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4 胡緒明;;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的現(xiàn)代性批判理論探析[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6)[C];2008年
5 紀偉;;正名·定分·成事——法官角色定位之于審判權獨立行使[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6 張盾;;在什么意義上黑格爾辯證法是馬克思哲學變革的思想源頭?——從“盧卡奇-科耶夫解讀”看[A];“哲學:基礎理論與當代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楊正喜;;經(jīng)典現(xiàn)代化理論的源流與評估[A];"發(fā)展中國家現(xiàn)代化模式"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5年
8 陳吉猛;;文學與審美意識形態(tài)——兼與童慶炳先生商榷[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9 陳粵;;略論馬克思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的理論語境[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10 汪幫瓊;;論知識的客觀本質及其對于現(xiàn)代文明的復雜意義[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翔;當代文學研究中的神話化現(xiàn)象批判[D];北京師范大學;2009年
2 任曉蘭;張之洞與晚清文化保守主義思潮[D];南開大學;2009年
3 劉琴;審美自律性的歷史考察與反思[D];復旦大學;2009年
4 劉永生;湖南共青團研究(1920-1927)[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5 李云;中國農民政治心理及行為方式變遷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年
6 胡穎峰;吉登斯現(xiàn)代性社會理論與“第三條道路”思想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7 江天風;資本邏輯與建筑生產[D];同濟大學;2008年
8 張紅峰;大學組織變革中的博弈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白宇;發(fā)展觀與人的全面發(fā)展[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宮瑜;交往理性與道德共識[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飛;高中課堂師生互動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黃紹麗;影視劇時尚元素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8年
3 黃晶;中國媒介文化價值觀的多元性和主導性[D];河北大學;2009年
4 田小波;五四時期研究系社會改造思想述論[D];湖南大學;2009年
5 郭艷英;試論《萬有引力之虹》的后現(xiàn)代性[D];南昌大學;2010年
6 朱賀福;民國言情小說的現(xiàn)代性[D];溫州大學;2010年
7 劉敬敬;黃群憲政實踐研究[D];溫州大學;2010年
8 胡喬美;淺析王國維的文學觀[D];南昌大學;2010年
9 鄧昊;“神圣”的科學[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10 劉玉寒;現(xiàn)代家具設計趣味性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學文;文學本質界說考論——以“審美”與“意識形態(tài)”關系為中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2 傅德根;審美的意識形態(tài)導言[J];國外社會科學;1994年01期
3 董學文;“審美意識形態(tài)”能成立嗎?[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5年10期
4 董學文;陳誠;;“審美意識形態(tài)”文學本質論淺析[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03期
5 童慶炳;怎樣理解文學是“審美意識形態(tài)”?——《文學理論教程》編著手札[J];中國大學教學;2004年01期
6 李茂民;文學理論的危機與走向——“文化詩學”研究述評[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05年05期
7 董學文;;文學與意識形態(tài)關系辨析[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8 董學文;;關于文學本質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兼評“審美意識形態(tài)”說[J];蘇州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9 傅其林;美學與政治意識形態(tài)[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2年05期
10 董學文;馬建輝;;文學“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獻疑[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6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鄧偉;;作為知識的文學——文學研究的意識形態(tài)斷想[J];當代文壇;2010年01期
2 杜志勇;;河北地域文學研究的奠基之作——評《河北文學通史》[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3 郭郁烈;張?zhí)煊?;日常生活—身體:當下審美文化的新特點之一[J];甘肅理論學刊;2010年01期
4 張永清;;文學研究如何應對視覺文化的挑戰(zhàn)[J];江海學刊;2010年01期
5 陳超;;《我讀著》:“我寫出,我看到”[J];名作欣賞;2010年01期
6 黨圣元;;本質抑或去本質、反本質——新世紀以來中國文論研究的兩種思路論衡[J];文藝爭鳴;2010年01期
7 曹順慶;文彬彬;;多元的文學本質——對本質主義和建構主義論爭的幾點思考[J];文藝爭鳴;2010年01期
8 秦曉偉;;文學理論知識生產問題上的建構主義[J];人文雜志;2010年01期
9 徐文培;郭紅;;互文性視域中的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J];外語學刊;2010年01期
10 於可訓;;新世紀文學研究斷想[J];文藝爭鳴;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雷萬華;王雪松;張寶文;;抗壞血酸表面修飾的二氧化鈦納米顆粒的光動力活性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12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2 齊美玲;;分析化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探討[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17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3 萬云洋;;塑料容器與飲食安全性關系[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02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4 許賀;柳建設;金利通;;Nafion修飾銻膜電極測定蔬菜中痕量重金屬的方法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02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5 吉新卉;劉宏霞;;精神養(yǎng)生[A];弘揚中華養(yǎng)生文化 共享健康新生活——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養(yǎng)生康復分會第七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胡芹;梁勇;趙斌;;全氟辛烷磺酸類雌激素效應的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02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7 鄭蓉;;Aristotelian Wordsworth[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五輯)[C];2010年
8 ;前言[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五輯)[C];2010年
9 韓英;;淺談如何增強農村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蒙古卷)[C];2010年
10 王建美;;挫折面前也從容[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貴州卷)[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黃琪淵 梁藝瓊;建立科學有效評價機制[N];解放軍報;2011年
2 記者 顏安;市扶貧辦:“兩節(jié)”期間籌1650萬元慰問7000困難群眾[N];重慶日報;2011年
3 黃琪淵 梁藝瓊;建立科學有效評價機制[N];解放軍報;2011年
4 記者 顏安;市扶貧辦:“兩節(jié)”期間籌1650萬元慰問7000困難群眾[N];重慶日報;2011年
5 記者 謝衛(wèi)群;銀聯(lián)社區(qū)便民支付點達6.4萬個[N];人民日報;2011年
6 朱四倍;資本統(tǒng)領下,誰為電影的“思想”埋單[N];工人日報;2011年
7 韓晗(武漢大學中文系博士);10年閱讀從單一到多介質時代[N];中國圖書商報;2011年
8 賀紹俊;資源共享與延宕中的世界性[N];文藝報;2011年
9 本報記者 王研;中國批評家為什么不敢大聲說“不”[N];遼寧日報;2011年
10 王環(huán)威;“四城同創(chuàng)”需共同努力[N];丹東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軍府;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題材小說敘事倫理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劉偉斌;后現(xiàn)代視覺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趙欣;上海都市文化與上海女作家寫作[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艷豐;歷史“祛魅”與文化反思[D];暨南大學;2010年
5 薩礎拉;蒙古族當代話劇文學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0年
6 劉媛;上海兒童日常生活中的歷史(1927-1937)[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鄭麗萍;宋代婦女婚姻生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鄭錦燕;昆曲與明清江南文人生活[D];蘇州大學;2010年
9 陳發(fā)明;歷史洪流中的卑微人形[D];蘇州大學;2010年
10 李小杰;九十年代南京青年作家群論[D];復旦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敏;怪異理論視角的文學批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繆慧;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孫紹榮;張愛玲和王安憶小說中女性空間的比較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陳海紅;論薩義德的文學觀[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鄭茂;女性身體形象的自我建構[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6 呂曉春;數(shù)字化環(huán)境與新世紀文學[D];魯東大學;2011年
7 楊玉茹;《嘉莉妹妹》與《廢都》中“荒原”意識之比較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8 王雪華;兩漢馬氏家族及其文學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9 雷莎莎;俠文化的社會學解讀[D];西北大學;2011年
10 權新;礦難新聞報道研究: 歷史、框架及策略[D];西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7628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762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