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英伽登主客體交互意向的文本結(jié)構觀
本文選題:意向性 + 語言; 參考:《蘭州學刊》2010年05期
【摘要】:英伽登的文本結(jié)構觀立足于胡塞爾的意向性構成理論,他將主客體交互意向的現(xiàn)象融入作品"固有結(jié)構"和主體"意識結(jié)構"的關聯(lián)域,卻在根本上遵循"以主體為中心"的認識論原則;他將主客體交互意向的作用顯現(xiàn)于"意識結(jié)構"和語言符號系統(tǒng)之間的張力場,卻無法回避"以作者意向活動為先導"的主體傾向。英伽登在強調(diào)主客交融的同時卻又割裂了主客體關系與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他試圖從主體內(nèi)部來解決文學本體存在與認識的根本問題,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可能實現(xiàn)的理想。
[Abstract]:Ingadden's view of text structure is based on Husserl's theory of intentionality. He integrates the phenomenon of subject-object interaction intention into the relational domain of "inherent structure" and "conscious structure" of the subject.But he obeys the epistemological principle of "subject-centered" fundamentally, he shows the effect of subject-object interaction intention in the tension field between "consciousness structure" and language symbol system.However, we can not avoid the subjective tendency of "taking the author's intention activity as the forerunner".Ingadden emphasizes the combination of subject and object, but at the same time he separ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and the real world. He tries to solve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the existence and cognition of literary ontology from the subject's interior, which is an impossible ideal in itself.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I0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單斌;“起源”的迷思——德里達《〈幾何學起源〉導論》解讀[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2 胡河寧;;組織意象圖式中的組織傳播隱喻[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3 李云飛;;先驗還原與現(xiàn)象學的世界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4 任軍;;胡塞爾現(xiàn)象學與自然主義批判[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5 肖德生;;胡塞爾對主客觀時間關系的確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6 祝亞峰;;經(jīng)典閱讀與外國文學教學[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7 杜軍虎;;后現(xiàn)代主義對“人類中心論”的批判[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8 胡義成;作為矛盾結(jié)構體的中國地域文化——破譯中國地域文化的一種嘗試性方法簡述[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9 張俊;“視域融合”及其現(xiàn)代性意義檢審[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10 李金輝;結(jié)構與歷史的辨證——論阿爾都塞的結(jié)構主義馬克思主義[J];北方論叢;200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高堅;高紅艷;;新聞理論研究中的方法論試探[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上冊)[C];2002年
2 丁耘;;關于《現(xiàn)象學之基本問題》中若干譯名的討論[A];第二屆中國南北哲學論壇暨“哲學的當代意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張瑩;;論現(xiàn)象學對產(chǎn)品設計的影響[A];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C];2008年
4 仲輝;;對海德格爾“納托普報告”的再“觀看”[A];“現(xiàn)象學與政治學”國際現(xiàn)象學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第十二屆現(xiàn)象學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何衛(wèi)平;;伽達默爾為何批評接受美學?[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6 尹愛青;;解放、創(chuàng)造、發(fā)展——生命質(zhì)量提升的本質(zhì)意義——音樂審美教育人學價值透視[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7 姜梅;姜濤;;基于現(xiàn)象學的城市設計方法研究——以武漢首義——蛇山地區(qū)為研究對象[A];城市規(guī)劃和科學發(fā)展——2009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延文;世紀之交的詩歌傳播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2 張慶順;坡地建筑生態(tài)文化設計創(chuàng)意研究[D];重慶大學;2009年
3 謝軍;霍克斯英譯《紅樓夢》細節(jié)化的認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4 楊智勇;《改造》雜志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5 王福濤;創(chuàng)新集群成長動力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6 竇可陽;接受美學與象思維:接受美學的“中國化”[D];吉林大學;2009年
7 鳳四海;視覺信息的注意計時機制實驗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8 牟春;現(xiàn)象學視野下的移情問題[D];復旦大學;2008年
9 郭明哲;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ANT)[D];復旦大學;2008年
10 何靜;身體意象與身體圖式——具身認知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顧曉偉;章學誠的知識論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2 余年順;莊子時空觀探析[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3 叢蕊;解構主義與結(jié)構主義翻譯思想的對比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8年
4 王金本;回歸本真的教育[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5 劉莉;“體系即歷史”——達爾豪斯音樂美學治學觀蠡測[D];中央音樂學院;2008年
6 陳井鴻;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理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9年
7 何楠;馬克思主義視域下德里達解構思維方式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9年
8 吳科;言語行為與意向性[D];山西大學;2009年
9 王現(xiàn)偉;胡塞爾“本質(zhì)直觀”方法論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10 王業(yè)茂;初中語文新課程閱讀教學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童強;結(jié)構與思想的結(jié)構史[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2 董付蘭;關于“N~A給N~BV(O)”結(jié)構及其教學[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5期
3 呂桂蘭,汪俊仙;精妙的結(jié)構 難解的情結(jié)——《荷塘月色》結(jié)構賞析[J];滄州師范?茖W校學報;2003年02期
4 王友江;平面設計中的“結(jié)構”意識[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4年02期
5 王曉紅;本體論:人之存在的理論訴求[J];社會科學輯刊;2005年02期
6 蔡毅;論文學作品的結(jié)構生成[J];云南社會科學;2001年02期
7 白剛;自治的本體論——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的真實意蘊[J];人文雜志;2005年02期
8 王習勝;對“要素──結(jié)構──功能”立體化的拓展──與堅毅先生商酌[J];學術研究;2000年05期
9 韓震;略論結(jié)構主義歷史哲學[J];天津社會科學;2000年04期
10 賀來;“本體論”究竟是什么——評《本體論研究》[J];長白學刊;200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余穎;張文成;;住宅優(yōu)化設計[A];土木建筑學術文庫(第8卷)[C];2007年
2 劉兆斌;任家生;任衛(wèi)祥;;平板真空玻璃的發(fā)展與應用[A];第四屆華東真空科技學術交流展示會學術論文集[C];2003年
3 孫培龍;張堅;楊開;;真菌多糖的功能研究進展[A];首屆長三角科技論壇——營養(yǎng)與保健食品發(fā)展分論壇論文集[C];2004年
4 張志杰;韓群亮;張超;;新型玻璃鋼錨桿在煤礦的應用[A];中國科協(xié)2005年學術年會第20分會場論文集[C];2005年
5 沈新元;王慶瑞;;UHMW-PAN中空纖維膜的研制及應用(7)——UHMW-PAN多孔中空凝膠纖維的表征[A];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2005年度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6 胡春梅;吳久鴻;;番荔枝科植物的黃酮類化合物研究進展[A];第八屆全國中藥和天然藥物學術研討會與第五屆全國藥用植物和植物藥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呂春欣;牛淑云;金晶;遲玉賢;;三維Er(Ⅲ)配聚物的合成、結(jié)構和光物理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五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上冊)[C];2006年
8 劉云;彭春明;劉成坤;;新型螺旋焊管內(nèi)焊裝置[A];2006年石油裝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奚柏君;羅以喜;郭筱潔;;蛋白質(zhì)含量對再生動物蛋白纖維結(jié)構與性能的影響[A];2006中國國際毛紡織會議暨IWTO羊毛論壇論文集(上冊)[C];2006年
10 王偉;辛志勇;;山西農(nóng)民生活滿意度的內(nèi)容、結(jié)構及特點研究[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8年全國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楊乃喬;比較文學是本體論而不是方法論[N];文藝報;2001年
2 顧亞;IPTV:交互性新媒體[N];計算機世界;2007年
3 劉達;網(wǎng)絡電視更注重交互性[N];計算機世界;2005年
4 汪民安;同建筑學本體論的對抗[N];大眾科技報;2003年
5 清華大學 陳丹 謝曉芹 蔡月茹;讓知識可以共享和重用[N];計算機世界;2002年
6 沈嘉蔚;一個“照片本體論者”的自白[N];中華讀書報;2006年
7 程煉;虛到實時還是虛[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8 ;二十世紀中國美學本體論[N];光明日報;2001年
9 楊國榮;馮契的哲學沉思[N];文匯報;2005年
10 張尕;多媒體時代[N];中華讀書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翠;人的生存本體論結(jié)構[D];黑龍江大學;2003年
2 汪幫瓊;薩特本體論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3 楊學功;本體論哲學批判[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李海瀅;國際犯罪的基設性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5 徐巖;制造業(yè)企業(yè)客戶資源管理及關鍵技術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5年
6 衛(wèi)迎春;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的結(jié)構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7 王桂霞;中國牛肉產(chǎn)業(yè)鏈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2005年
8 延云興;新型強雙光子聚合引發(fā)劑的設計、合成及周期性微結(jié)構的制作[D];山東大學;2003年
9 李林科;二茂鐵羧酸構筑的金屬配合物的研究[D];鄭州大學;2005年
10 肖懷志;基于本體的歷史年代知識元應用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陶國山;現(xiàn)象學與羅曼·英伽登美學[D];蘇州大學;2005年
2 邵留國;基于本體論的智能檢索研究[D];中南大學;2003年
3 周惠杰;馬克思主義人學本體論初步構想[D];黑龍江大學;2002年
4 方青;基于本體論的中醫(yī)藥一體化語言系統(tǒng)[D];浙江大學;2004年
5 李欣;本體論視域中的美善關系[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6 李健利;基于本體論的個性化Web信息服務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3年
7 盧春雷;“現(xiàn)實的人”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8 陳青松;“大/小+名”結(jié)構考察[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9 魏明;論馮契的本體論思想[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桂銀生;網(wǎng)絡新聞傳播的交互性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本文編號:17388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738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