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藝術理論論文 >

趙憲章教授的形式美學研究述評

發(fā)布時間:2018-04-02 15:02

  本文選題:形式 切入點:意義 出處:《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摘要】:文藝理論家趙憲章教授在文學研究過程中,獨具慧眼地提出了其形式美學研究方法。其形式美學的理論體系大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意義與形式的關系,即在文學研究過程中,我們要同時形式闡發(fā)意義而不是繞過形式直奔主題;二是其關于文體與形式的關系,主要包括其對傳統(tǒng)文體和當代文學變體的研究;三是其關于文學與媒介關系的研究,具體表現(xiàn)在文學與圖像的關系研究上,認為文學與圖像并不是簡單的排斥關系,也是相互模仿關系,即語—圖互仿。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literary research, Professor Zhao Xuan, a literary theorist, puts forward his research method of formal aesthetics.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formal aesthetics includ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ning and form, that is, in the process of literary research, we should interpret meaning at the same time instead of bypassing the form directly to the theme;The second i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yle and form, including its study of traditional style and contemporary literary variation, and the third is its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media,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image.It is considered that literature and image are not simply repellent relations, but also imitating each other, that is, parody between words and images.
【作者單位】: 阜陽師范學院文學院;
【分類號】:I0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憲章;形式美學之文本調(diào)查——以《美食家》為例[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2 趙憲章;;日記的形式誘惑及其第一人稱權威[J];江漢論壇;2006年03期

3 趙憲章;;文學和圖像關系研究中的若干問題[J];江海學刊;2010年01期

4 趙憲章;形式主義的困境與形式美學的再生[J];江海學刊;1995年02期

5 趙憲章;;傳媒時代的“語-圖”互文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09期

6 趙憲章;;形式的歷史化——試論馬恩關于形式的美學思想[J];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1998年00期

7 趙憲章;;論民間書信及其對話藝術[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8 趙憲章;;文體形式及其當代變體芻議[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9 趙憲章;日記的私語言說與解構[J];文藝理論研究;2005年03期

10 趙憲章;;形式美學與文學形式研究[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范永康;;中國學界對當代西方政治文論的批判和超越[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2 李惠珍;;?思{筆下達爾的“瘋人-先知”形象[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1期

3 金永兵;鄧韻娜;;新時期30年我國文學理論流派的萌芽與雛形[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4 趙憲章;蘇新寧;;基于CSSCI的中國文學研究主題詞分析(二○○○——二○○四)[J];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06期

5 肖翠云;;文體形式與意義闡釋——趙憲章的“形式美學”批評[J];東方叢刊;2006年03期

6 陸濤;;“語-圖互文”與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興起——關于圖像與文學關系的一種解讀[J];東方論壇;2010年02期

7 齊小剛;;趙憲章“文學形式研究”述評[J];湖北社會科學;2008年05期

8 張高杰;;真中見假與情動于中——郁達夫日記文學創(chuàng)作散論[J];貴州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9 趙敬鵬;;新世紀以來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研究述評[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10 李征宇;;語圖關系視野下的《列女傳》文本及其圖像[J];貴州文史叢刊;201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史修永;;圖文之爭:當代文藝理論的建構與反思[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顧琴;海派篆刻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2 沈其旺;中國連環(huán)畫敘事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3 王偉;羅蒂與關系主義文論[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4 孔一蕾;大衛(wèi)·馬洛夫小說中的澳大利亞家園建構[D];蘇州大學;2011年

5 李燁鑫;圖像化時代的圖文關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6 張文曦;試論諾斯羅普·弗萊的加拿大文學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7 陳亞民;羅杰·弗萊形式—文化的藝術批評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8 張曙光;中國古代敘事文本評點理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9 張高杰;中國現(xiàn)代作家日記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10 李煒;中國大眾文化敘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亞麗;沈從文建國初期心靈世界新論[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謝春麗;女性的力量[D];南京大學;2011年

3 謝云霞;論蘇珊·桑塔格的“形式美學”思想[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4 鄭靜;豐富的原生態(tài)—郁達夫的日記文學[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5 周文;郭沫若《櫻花書簡》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6 張韋;論艾米莉·狄金森詩歌藝術的創(chuàng)新[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7 董宏;從“方法”到“形式”[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6年

8 劉濟紅;敘述者問題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9 趙順華;論康德形式美學對美育的啟示意義[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10 范祖坤;走過中原[D];重慶師范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憲章;論網(wǎng)絡寫作及其對傳統(tǒng)寫作的挑戰(zhàn)[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2 趙憲章;形式美學之文本調(diào)查——以《美食家》為例[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3 常立杰;“信”字“使者”“書信”二義緣起時間小議[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1期

4 王立軍;宋代的民間家禮建設[J];河南社會科學;2002年02期

5 趙憲章;;日記的形式誘惑及其第一人稱權威[J];江漢論壇;2006年03期

6 黃維華;書信的文化源起與歷史流變[J];江海學刊;1996年03期

7 謝泳;兩種日記的比較研究——讀魯迅郁達夫日記札記[J];魯迅研究月刊;1992年09期

8 王得后;魯迅書信的箋紙[J];魯迅研究月刊;2002年06期

9 金玲;魯迅小說色彩與知識分子形象[J];魯迅研究月刊;2005年09期

10 顧農(nóng);讀魯迅對《狂人日記》的自評[J];天津師院學報;1981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童岳敏,羅時進;唐詩的傳播媒介及其范式[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2 鄭暢;;杰克·倫敦小說《馬丁·伊登》的文體學分析(英文)[J];科技信息;2009年25期

3 朱壽興;;論語言藝術和非語言藝術中語言與意象的關系[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7期

4 趙憲章;;形式美學與文學形式研究[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5 仇仲謙;;《捕蛇者說》之“說”為文體之名析[J];河池學院學報;1990年01期

6 周霞;張穎;;歌詞語言的文體學研究[J];長城;2009年12期

7 秦秀白;文體學理論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8年03期

8 李逵六;文體學知識(二十七)主動和被動[J];德語學習;1996年03期

9 楊雪燕;文體學與外語教學[J];外交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10 翟麗霞,王琦;西方現(xiàn)代文體學的沿革及其主要學派[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S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朱嘉瓏;;俄語顏色詞意義淺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劉剛;;淺談高等院校實驗室節(jié)能減排[A];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zhuǎn)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一卷)[C];2010年

3 吳力科;;淺談推進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的深遠意義[A];湖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論壇優(yōu)秀論文集[C];2006年

4 李忠祥;;冶金行業(yè)實施職業(yè)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績效影響評估分析[A];中國職業(yè)安全健康協(xié)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5 王敏;孫寶忠;;我國犢牛肉產(chǎn)業(yè)發(fā)展優(yōu)勢與意義探析[A];首屆中國牛業(yè)發(fā)展大會論文集[C];2006年

6 劉麗君;;建設先進行政文化 推動和諧社會構建[A];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劉松年;周向陽;張?zhí)?楊小青;;試論學術交流的本質(zhì)特點及其意義[A];第六屆中國科學家論壇論文匯編[C];2007年

8 李湘蘭;;朝藥的用藥特點來源及研究的意義[A];東北三省及內(nèi)蒙古地區(qū)遺傳學研究進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9年

9 郭祥冰;;厲行節(jié)能 至關重要——為建設海峽西岸經(jīng)濟區(qū)獻策[A];福建省科協(xié)第四屆學術年會能源與經(jīng)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趙興奎;張大均;;心理素質(zhì):結構構建及分類意義[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6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振濂;篆刻形式美學的展開[N];美術報;2005年

2 記者 張蕾;2004 建筑的形式美學[N];重慶日報;2005年

3 劉世生;文體學:語言和文學的跨學科研究[N];中華讀書報;2003年

4 馬煥軍;加強形式美學的研究[N];文藝報;2007年

5 錢志熙;古代文學教研要重視文體學[N];光明日報;2005年

6 本報評論員;“大立案”意義大[N];人民法院報;2000年

7 石仲泉(作者系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三個代表”思想的巨大意義[N];中國教育報;2000年

8 ;王夢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義重大[N];經(jīng)濟日報;2002年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部發(fā)展研究中心 陳耀;加快西部非公經(jīng)濟發(fā)展有何意義[N];中國消費者報;2001年

10 ;中共十六大召開意義重大[N];人民日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付巖志;《聊齋志異》詮釋史論[D];山東大學;2007年

2 郭素媛;《三國演義》詮釋史論[D];山東大學;2009年

3 李海平;論意義的語境基礎[D];吉林大學;2005年

4 雒洪志;基質(zhì)溶解因子(MMP-7)在人直腸癌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D];四川大學;2007年

5 諶來業(yè);五權憲法之考試權研究[D];武漢大學;2007年

6 潘虹;傳播學視野下中小學學校品牌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7 朱曄;翻譯的模糊性特點[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8 張偉;藝術精神的本體論闡釋[D];吉林大學;2002年

9 吳雨平;日本漢詩研究新論[D];蘇州大學;2006年

10 宋志強;殘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新平;唐代詩體理論的文體學意義[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2 汪迎春;中文房地產(chǎn)廣告的符號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3 劉志娟;美國戲劇《晚安,,媽媽》的語用文體探析[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馬琳嵐;文學文體與非文學文體翻譯的比較研究[D];上海海事大學;2006年

5 張晶;體裁分析教學法在科技英語教學中的應用[D];長春理工大學;2008年

6 高陽;小說《簡愛》的功能文體分析[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4年

7 辛冀秋;論新聞英語的文體特點[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5年

8 孫丹莉;小說翻譯評價中的語言文體學視角——評《駱駝祥子》英譯本中的文體再現(xiàn)[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9 曾密群;小說翻譯文體重現(xiàn)[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6年

10 楊偉偉;商務英語的文體分析與翻譯[D];中國石油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70089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70089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ba4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