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造型”的人類文化行為——格林布拉特“文化詩學”核心理論分析
本文選題:格林布拉特 切入點:新歷史主義 出處:《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詩學理論闡釋了"自我造型"的人類文化行為,將人類文化中的"自我造型"模式用文本闡釋的方式揭示出來。這是格林布拉特文化詩學理論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格林布拉特理論闡發(fā)的重要出發(fā)點。在格林布拉特看來,"自我造型"潛在力量既來自于種種外在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抑制與顛覆,又來自于內(nèi)在的心理與知識結(jié)構(gòu)的呼應與感化,是一種多重復雜的、充滿種種社會力量的富有張力的過程。文本闡釋更是一次"自我造型"的復雜理論旅程。既然文化是一個互文結(jié)構(gòu)的整體,"自我造型"在互文性的人類文化結(jié)構(gòu)中就是一種文本觀念的流動。
[Abstract]:Greenblatt's theory of cultural poetics explains the human cultural behavior of "self-modeling". The "self-modeling" model in human culture is revealed in the way of text interpretation, which is the core component of Greenblatt's theory of cultural poetics. In Greenblatt's view, the potential power of "self-modeling" comes from the suppression and subversion of various external political ideologies. It also comes from the inner psychological and intellectual structure of echo and influence, it is a kind of multi-complex, A process of tension full of various social forces. Text interpretation is a complicated theoretical journey of "self-modeling". Since culture is a whole of intertextuality, "self-modeling" is in the intertextuality of human cultural structure. Middle is a kind of text idea flow.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
【分類號】:I052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沈淵,季進;論后現(xiàn)代語境中的當代先鋒小說——兼評吳義勤的《中國當代新潮小說論》[J];當代文壇;1998年04期
2 馬漢廣;后現(xiàn)代的多重意義探討[J];當代外國文學;2001年01期
3 馮壽農(nóng);“語言學轉(zhuǎn)向”給文學批評帶來的革命[J];外國語言文學;2003年01期
4 常若松;走出中國心理科學的文化困境[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年02期
5 邵斌;人文歷史類紀錄片的話語分析[J];江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6 馬躍敏;論現(xiàn)代語境中河南鄉(xiāng)土文學的流變[J];平頂山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7 黎永然;論電視與后現(xiàn)代主義的文化關(guān)聯(lián)性[J];青年探索;2003年05期
8 李世濤;詹姆遜后現(xiàn)代批評及其在中國的接受[J];求索;2002年06期
9 孫妮;英國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后殖民解讀述評[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10 鄧亞雄;;國外馬洛研究綜述[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民卿;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簡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2 王奎軍;歷史、文學文本、文學價值——以賽金花題材文學作品為個案[D];暨南大學;2001年
3 趙海峰;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4 閻嘉;多元文化與漢語文學批評新傳統(tǒng)[D];四川大學;2002年
5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權(quán)力話語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2年
6 凌宏彬;鄧小平理論研究:一種權(quán)變的方法[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7 傅書華;驀然回首[D];河南大學;2004年
8 周寧;獨白的心理學與對話的心理學——心理學的兩種話語形態(tài)[D];吉林大學;2004年
9 張彭松;社會烏托邦理論反思[D];清華大學;2004年
10 關(guān)鋒;論馬克思的實踐理性[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聶偉;寫作者的話語姿態(tài)[D];鄭州大學;2000年
2 薛玉鳳;美國二戰(zhàn)小說的特色與成就[D];河南大學;2001年
3 夏小燕;沖突與融合——從語言和文化的角度看《喜福會》中的母女關(guān)系[D];暨南大學;2001年
4 易小斌;后殖民理論語境下的中國當代文論建設[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5 馬海燕;馬克思哲學與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比較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1年
6 孫萬菊;從建構(gòu)后現(xiàn)代精神到建構(gòu)后現(xiàn)代社會[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7 張小燕;晚生代的文化身份與邊緣敘事[D];廈門大學;2001年
8 魏燕;于無意義中建構(gòu)意義[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9 譚佳;李澤厚的人生論美學思想[D];四川師范大學;2003年
10 王軼菲;對《法國中尉的女人》的后現(xiàn)代主義解讀[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傅潔琳;;西方馬克思主義視域中的文化詩學——試析格林布拉特新歷史主義與文化詩學的理論構(gòu)架[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2 王進;;通向一種文化詩學——新歷史主義批評的理論綜述[J];巢湖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3 傅潔琳;;文學藝術(shù)與社會生活的“流通”和“交易”——走近格林布拉特的新歷史主義[J];理論學刊;2008年02期
4 傅潔琳;;文本闡釋與權(quán)力運作——試析格林布拉特對權(quán)力運作的闡釋[J];東岳論叢;2009年10期
5 張靜斐;;論格林布拉特的批評實踐[J];武陵學刊;2011年01期
6 王進;;新歷史主義批評的理論形態(tài)及詩學指向[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7 毛崇杰;錢競;;論新歷史主義——西方80年代崛起的一種新馬克思主義美學與批評[J];學術(shù)月刊;1992年11期
8 張進;“批評工程論”——新歷史主義批評理論的當代意義[J];文藝理論研究;2005年01期
9 朱安玉;論當代文學批評的歷史化潮流[J];當代文壇;1993年02期
10 金元浦;西方批評:從讀者中心論到文化的轉(zhuǎn)向——當代文藝學學科反思之一[J];浙江社會科學;2002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楊穎;;關(guān)于文學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的一點思考[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2 陸貴山;;文學研究的綜合與創(chuàng)新[A];馬列文論研究——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十九屆、二十屆、二十一屆、二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3 胡疆鋒;;西風東漸30年——西方文論與新時期中國文論建設[A];改革開放30年中國文學與文學批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李鴻雁;;歷史的選擇——新時期引入西方文藝批評理論的衡估[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二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8年年會論文集[C];1998年
5 胡亞敏;;關(guān)于文學及其意識形態(tài)性質(zhì)的思考[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孫先科;當代文學歷史話語的敘事策略與歷史觀[N];文藝報;2006年
2 陸揚;理論的迷途[N];文學報;2011年
3 王曉群;理論會朝什么方向發(fā)展[N];文藝報;2004年
4 葉舒憲;人類學小說熱潮背后潛隱著文化反思與批判精神[N];文藝報;2006年
5 王志耕;從失語走向歷史透視[N];中華讀書報;2002年
6 記者 韓曉玲、通訊員 蔣明;文學理論必須積極回應現(xiàn)實[N];湖北日報;2006年
7 時勝勛;精神歷險與思想前沿對話[N];文藝報;2009年
8 本報記者 江湖;加強理論批評工作 促進文學創(chuàng)作繁榮[N];文藝報;2006年
9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 葉雋;文學批評何以成立?[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10 楊義;文藝批評與價值重建[N];光明日報;200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春云;小說歷史意識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荊曼;文學“挪用”問題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2 李源;解構(gòu)與重鑄的歷史[D];江西師范大學;2008年
3 郭虹;海登·懷特歷史詩學簡論[D];新疆大學;2007年
4 廖臻;比較文學觀照下的文學史編寫新方法論[D];吉林大學;2005年
5 程姝;互文理論與新歷史主義文本觀[D];蘭州大學;2008年
6 邵榕榕;新歷史主義與新批評:承繼與協(xié)商[D];蘭州大學;2010年
7 李潔;新歷史主義視角下的文學作品的復譯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2年
8 譚奇輝;文學與文化的糾葛[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9 余艷;“走向文化詩學”與“走向文本社會學”之辨[D];南昌大學;2007年
10 閆歡;話語權(quán)力與文學經(jīng)典建構(gòu)[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5946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594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