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杜夫海納、布萊的文學批評現(xiàn)象學
本文關(guān)鍵詞: 杜夫海納 布萊 文學批評現(xiàn)象學 回到作品 兩個意識的重合 出處:《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雖然杜夫海納將批評家的使命設定為三點:說明、解釋與判斷,但他對后兩點卻加以了極度的貶抑,在杜夫海納的理論中,藝術(shù)作品具有一種對于作者、表演者與欣賞者的超凌性,大家一起臣伏于它。與杜夫海納以現(xiàn)象學理論來要求批評家不同的是,布萊直接就是以現(xiàn)象學來從事文學批評的,他對文學批評的定義是,意識的意識;他認為,閱讀行為是讀者的意識和作者的意識的重合。他將作品分為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是精神對于形式與物質(zhì)的解脫過程。他對于文學體裁的否定,更是大大超過杜夫海納。兩人采用的都是現(xiàn)象學理論,但杜夫海納依據(jù)的是回到實事的原則,布萊遵循的是研究作為純粹現(xiàn)象的意識的要求,F(xiàn)象學批評是一種意識批評,結(jié)構(gòu)主義旨在探索事物的深層結(jié)構(gòu),因此,當結(jié)構(gòu)主義興盛后,它同現(xiàn)象學就產(chǎn)生了沖突。與杜夫海納的調(diào)和態(tài)度不同,布萊對結(jié)構(gòu)主義采取了激烈的否定態(tài)度,但兩人都看到了結(jié)構(gòu)主義對于現(xiàn)象學批評的好處。這表明不同思潮之間的關(guān)系是復雜的。現(xiàn)象學批評,明確排斥對作品進行外部的社會學的、歷史學的研究,它的目標雖十分有限,卻難以實現(xiàn);他給予批評家的地位相當?shù)?這與其讓作品存在的要求之間存在著深刻的悖論。然而,現(xiàn)象學的批評主張,對于避免批評家的任意詮釋及保護創(chuàng)作中的創(chuàng)新是有益的,從而有利于作品特殊風格、獨特境界的展示與藝術(shù)世界多樣性的呈現(xiàn)。
[Abstract]:Although Dufheiner sets his critics' mission as three: explanation, explanation and judgment, he detracts the latter two points extremely. In Dufheiner's theory, there is a kind of works of art for the author. The superfluous nature of performers and appreciators is a common subject to it. Unlike Dufainer's phenomenological theory, Bly is directly engaged in literary criticism by phenomenology. His definit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 is the consciousness of consciousness; He holds that reading behavior is the coincidence of the reader's consciousness and the author's consciousness. He divides the works into three levels, which are the process of spiritual liberation from form and material, and his negation of literary genre. They both adopted phenomenological theories, but Dufheiner wa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returning to reality. What Bly follows is the study of consciousness as a pure phenomenon. Phenomenological criticism is a kind of conscious criticism. Structuralism aims to explore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ings, so when structuralism flourishes. It conflicts with phenomenology. In contrast to Dufheiner's conciliatory attitude, Bly takes a fierce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structuralism. But both men see the benefits of structuralism for phenomenological criticism, which show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trends of thought is complex. Phenomenological criticism explicitly excludes the study of external sociological, historical studies of works. Its goals, though very limited, are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re is a profound paradox between his low status for critics 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existence of his works. However, the phenomenological criticism claims. It is beneficial to avoid the arbitrary interpretation of the critics and protect the creation of innovation,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special style of the work, the display of unique realm and the diversity of the artistic world.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I06
【正文快照】: 一雖然讀者、欣賞者對于藝術(shù)作品的閱讀或欣賞,往往也包含一種文學的或藝術(shù)的批評成分在內(nèi),然而,批評家對于藝術(shù)作品的批評還是構(gòu)成了一個專有的領(lǐng)域,它和藝術(shù)的關(guān)系與藝術(shù)和公眾的關(guān)系,仍然是不同的論題。杜夫海納在《審美經(jīng)驗現(xiàn)象學》中似乎只有一次談到批評家的職責,①但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邵君秋;;蓋格爾現(xiàn)象學美學的審美價值觀[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2 朱孝遠;肖翠松;;芭蕾童話象征世界中的原生態(tài)美[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3 王鐘陵;俗之妝扮為雅:文化散文的興起與敗落——以余秋雨散文觀及其創(chuàng)作為典型個案[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4 鄒啟峰;考察兩極性審美活動及其意義[J];巢湖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5 俞進福;;基于角色造型的3D動畫設計方法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0期
6 程金海;從意味到存在——現(xiàn)象學美學審美價值觀的發(fā)展軌跡[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7 趙建軍;論審美代碼[J];常熟高專學報;2003年01期
8 傅美蓉;論網(wǎng)絡時空審美的自由無限性[J];當代文壇;2003年04期
9 李海燕;;《白鵪鶉》中的二元對立[J];當代小說(下);2011年03期
10 韓魯華,許娟麗;生活敘事與現(xiàn)實還原——關(guān)于賈平凹長篇新作《秦腔》的幾點思考[J];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戴冠青;陳志超;;“主體間性”美學理論對中國美學發(fā)展的意義[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高凱征(高楠);;文學的道德價值[A];當代中國遼寧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諧——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波;論現(xiàn)象學方法與概念對藝術(shù)審美本質(zhì)研究的意義[D];山東大學;2010年
2 姜燕;漢語口語美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呂健梅;基于體驗的建筑形象生成論[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4 王欣;中古文學場域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5 孫巧云;元明清楚辭學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6 王帆;中西繪畫空間范式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劉鵬;詩在道德教育中的價值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8 王毓紅;歷時與共時:《文心雕龍》與《詩學》體裁理論比較研究[D];蘇州大學;2002年
9 崔小敬;寒山及其詩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10 張家軍;學校教育的隱性力量[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秀玲;動畫角色造型語言符號編碼與解碼規(guī)則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2 張清道;諦悉憂郁的愁思[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引娟;《墨子》的技術(shù)美學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4 謝麗娟;差異與匯通[D];河南大學;2011年
5 李征;消費文化視域下山水實景演出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6 王仁秀;八大山人花鳥畫的特殊表現(xiàn)及成因研究[D];江西科技師范學院;2011年
7 周曼曼;漁洋神韻詩學與杜夫海納現(xiàn)象學美學[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8 許炯;光暈消失:洛麗塔小說形象與視覺化形象比較[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9 劉建軍;大學圖書館室內(nèi)設計與施工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10 周郎;曲面造型方法在車體外形設計中的應用[D];沈陽理工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潤洋;杜夫海納審美現(xiàn)象學中的音樂哲學問題(上)[J];音樂研究;1997年01期
2 郭冬梅;杜夫海納現(xiàn)象學美學中對深度的闡釋[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3 陶昒;美、藝術(shù)與自然、人格、語言的關(guān)系——杜夫海納的現(xiàn)象學美學與道佛美學比較[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02期
4 袁義江,,郭延坡;論杜夫海納的現(xiàn)象學美學[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95年05期
5 董惠芳;;論杜夫海納的藝術(shù)真實觀[J];小說評論;2009年S1期
6 張永清,王多;現(xiàn)象學視域中的自然美[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1年02期
7 陶誼;;杜夫海納審美對象理論述評[J];鎮(zhèn)江高專學報;2007年04期
8 戴茂堂;杜夫海納審美知覺論[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2期
9 裴云;;淺議杜夫海納美學的“審美對象”[J];青年文學家;2011年10期
10 袁義江,郭廷坡;論杜夫海納的現(xiàn)象學美學[J];松遼學刊(人文社會科學版);1995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6條
1 董務剛;;接受美學與翻譯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宛小平;;莊子美學和謝林藝術(shù)哲學的比較——兼談哲學和美學關(guān)系的幾種典型樣式[A];美學在中國與中國美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肖湛;許海;;時間藝術(shù)與空間藝術(shù)——論音樂和其他藝術(shù)的區(qū)別[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田文強;;表現(xiàn)性:文學語言的審美解讀[A];美學在中國與中國美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張云鵬;;論審美對象的存在形態(tài)[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6 閻國忠;;中國美學缺少什么?[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張政文;二十世紀西方現(xiàn)代性美學對康德美學的三種典型回應[N];光明日報;2008年
2 葉朗;追求照亮生活的藝術(shù)之光[N];中國藝術(shù)報;2011年
3 黃平;現(xiàn)象學的視野[N];文藝報;2007年
4 李素香;時代變化引起審美意識變遷[N];山西日報;2004年
5 彭鋒;哲學在藝術(shù)中該如何出場[N];中國文化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尹航;論杜夫海納美學思想的主體間性內(nèi)涵[D];山東大學;2010年
2 董惠芳;杜夫海納美學中的主客體統(tǒng)一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武文華;音樂感性經(jīng)驗描寫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9年
4 張志國;審美的觀念——以胡塞爾現(xiàn)象學為始基[D];山東大學;2010年
5 高波;論現(xiàn)象學方法與概念對藝術(shù)審美本質(zhì)研究的意義[D];山東大學;2010年
6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7 湯擁華;先驗論美學批判[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杜志運;杜夫海納審美對象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2 廖雨聲;杜夫海納論藝術(shù)中的再現(xiàn)與表現(xiàn)[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3 梁莎;杜夫海納美學探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董惠芳;杜夫海納現(xiàn)象學美學中的藝術(shù)真實論[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3年
5 李瑞春;杜夫海納:表演是藝術(shù)作品成為審美對象的必經(jīng)之途[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5年
6 周曼曼;漁洋神韻詩學與杜夫海納現(xiàn)象學美學[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7 陶誼;杜夫海納的審美知覺論[D];蘇州大學;2007年
8 郭冬梅;杜夫海納現(xiàn)象學美學中對深度的闡釋[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5年
9 李志華;杜夫海納對審美對象和藝術(shù)作品類型的現(xiàn)象學描述[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3年
10 宋傳東;意向性與杜夫海納美學[D];蘇州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4505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450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