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西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觀念發(fā)展的比較研究
本文關鍵詞: 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念 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念 比較超越 創(chuàng)新發(fā)展 出處:《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0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中西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是東西方不同民族和國家所形成的文藝理論觀念,也是當代最具代表性的,且各具鮮明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觀念。通過中西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比較研究,對反思文學理論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探索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藝理論的當代發(fā)展規(guī)律,確立中國社會主義文藝理論發(fā)展的正確方向,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亦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Abstract]:Chinese and Western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is the concept of literary theory formed by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nd countrie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it is also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art theory.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arxist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eories, this paper reflect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theory. Exploring the law of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Marxist aesthetics and literary theory and establishing the correct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alist literary and art theory are not only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單位】: 聊城大學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編號:02EZW001)
【分類號】:I0
【正文快照】: 一、中西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觀念的形成與實踐中西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路徑,主要是因為中西馬克思主義所處的歷史文化環(huán)境以及現(xiàn)實社會生活矛盾有著很大的不同。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形成經(jīng)歷了一個從不自覺到自覺的摸索和尋找過程。對于中國來說,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聞娛;本雅明技術復制藝術理論述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2 李勝清;藝術形式的意識形態(tài)含義解讀[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3 李春青;在消費文化面前文藝學何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4 茅芽;“臟話”的意義——王立純小說《甜菜進行曲》的語言分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5 張公善;;深情呼喚生活詩學——試論生活存在作為美學的一種新本體[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6 溫恕;馬謝雷論科學的文學批評[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7 程世波;重復敘事的意義——以民間童話為例[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8 鄒巔;詠物詩的發(fā)生及其原品格[J];郴州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9 鄒巔,肖玉林;《橘頌》、《彈歌》與詠物詩的創(chuàng)格[J];湘南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10 何向陽;后撤:后新時期文學整體策略[J];當代文壇;1994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黃裳裳;;理解“典型環(huán)境”觀念的理性基礎及多元視角[A];安徽文學論文集(第2集)[C];2004年
2 尹愛青;;解放、創(chuàng)造、發(fā)展——生命質(zhì)量提升的本質(zhì)意義——音樂審美教育人學價值透視[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建平;新時期中國文藝管理體制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2 段吉方;意識形態(tài)與政治批評[D];浙江大學;2004年
3 張家軍;學校教育的隱性力量[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高嶺;審美文化語境中的商品拜物教批判[D];中央美術學院;2005年
5 劉水平;大眾文化:意義的生成與理論的張力[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6 陳紅旗;中國左翼文學的發(fā)生[D];吉林大學;2005年
7 趙千帆;從哲學到美學:阿多諾摹擬概念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8 孫盛濤;政治與美學的變奏[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蘇東曉;審美無利害說與審美關系問題[D];復旦大學;2005年
10 朱壽興;美學的實踐、生命與存在[D];四川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海鋼;審美與自由[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劉子岸;審美化生存[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3 孔翔鴻;藝術的自律與人的解放[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4 李春媚;大眾傳媒的文化反思[D];揚州大學;2002年
5 周期玉;馬爾庫塞人本主義批判理論評析[D];湘潭大學;2003年
6 江怡;法蘭克福學派與中國大眾文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郭建靜;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文化建設的理論思考[D];河北師范大學;2004年
8 張麗君;盧卡契的文藝批評理論與實踐[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9 譚波;美國當代女性主義藝術理論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10 陳宇航;譯介、歐化與國化——20世紀20年代初翻譯文學進入中學國語教科書的進程及其作用[D];清華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4419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441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