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歸化和異化角度看《水滸傳》兩個英譯本中漢語俗語的翻譯
發(fā)布時間:2017-12-24 03:23
本文關鍵詞:從歸化和異化角度看《水滸傳》兩個英譯本中漢語俗語的翻譯 出處:《湖北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fā)展,各國人民之間的交流也日趨頻繁。文化,作為人類活動的產物,更是各國人民交流的主要內容。但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間存在差異,它們有時成為人們交流之間的巨大障礙。如何去除這一障礙,將是我們能否進一步推進交流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從古至今,翻譯一直是幫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實現(xiàn)交流的主要手段。在翻譯過程中,人們要么向目標語文化靠近,要么保留原語文化,這兩種不同的做法一直是眾多翻譯家和學者爭論的焦點之一。這兩種做法反映在翻譯策略上就是我們如今所討論的歸化和異化。從有翻譯理論開始,首先是語言層面的“歸化”與“異化”之爭,即“直譯”與“意譯”之爭;到現(xiàn)當代文化層面的“歸化”與“異化”之爭,這種論戰(zhàn)從未停止過。過去的爭論總是肯定一種,而否定另一種。隨著爭論的進一步深入,也有部分學者開始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二者之間的關系。為進一步明確二者關系的問題,本研究用描寫和解釋的方法對此進行了討論。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被公認為是通俗語言成就極高的一部中華文化巨著。書中所使用的俗語不但數(shù)量多,富有特色,而且還有很強的生命力,很多至今還流行在我們的日常用語中。在《水滸傳》眾多的英文版本中,賽珍珠和沙博禮的譯本一直受到人們的歡迎。但賽版本雖然在國外受到讀者的歡迎,但在國內卻一直因其“過度”異化的翻譯而受到廣大學者的詬病,而沙譯本因其通順易懂而得到褒揚。本文旨在通過分析《水滸傳》兩個譯本中漢語俗語詞的翻譯,通過描寫研究方法來客觀的分析歸化和異化策略在漢語俗語翻譯中的運用及其所取得的效果。 本研究搜集了《水滸傳》前70章中所出現(xiàn)的475個俗語,根據(jù)其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將其分為日常生活、社會生活、精神生活及天地萬物四類。然后選取了其中有代表性的85個例子進行了分析。通過定量和定性研究的方法,試圖找出《水滸傳》兩位英譯者究竟采取了何種翻譯策略,使用了何種翻譯手段來實現(xiàn)此翻譯策略,最終取得的翻譯效果如何。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因過度“異化”而在國內廣受詬病的賽譯本中在翻譯漢語俗語時,歸化策略的比例達到了25%。同樣,譯本雖然因通順異同而大受褒揚,并不意味著歸化策略占據(jù)了主導地位。與此相反,沙譯本在翻譯漢語俗語中異化策略的比例達到59%,甚至超過歸化策略的使用比例(41%)。這些就可以說明,在文化交流上,賽譯本和沙譯本都注重兩種文化的融合。異化策略是實現(xiàn)漢語俗語中文化因素傳播的一種行之有效的策略。 本研究還采用描寫和解釋的方法,通過分析譯本中的具體實例分別分析了歸化和異化的優(yōu)點及其不足,進一步探討了兩種策略可以共存的原因。通過對歸化和異化優(yōu)缺點的描寫分析,發(fā)現(xiàn)其優(yōu)缺點具有互補性,一種策略的不足正是另外一種策略的優(yōu)勢所在。雖然歸化和異化是一對矛盾,但二者的側重點卻不同,因此把二者完全對立起來,片面的強調某一策略是不明智的做法。相反,只有把二者很好的結合起來,揚長避短,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翻譯的目的,取得更好的翻譯效果,從而實現(xiàn)文化交流的最大化。 然而,在現(xiàn)實的翻譯實踐中,歸化異化兩種策略的使用在同一譯本中不可能是均等的,譯者會偏重于某一策略,這說明必然有某種或某些因素在影響著譯者的選擇。因此,本文又進一步分析了影響譯者在選擇翻譯策略時的三個主要因素:文本因素、譯者的翻譯意圖及讀者的期待視野。通過分析,本研究認為雖然影響譯者對翻譯策略選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譯者不是“隱身”的,他們有自己的思維,他們的翻譯行為時有目的的,因此他們的翻譯意圖是一個主要的決定因素,這點也通過引證譯者自己的說明得到了進一步的印證。 綜上所述,對于歸化和異化而言,不能舍棄任何一個,只要它們能夠完成譯者的翻譯意圖,滿足讀者的期待視野及實現(xiàn)文化的交流,就是可取的翻譯策略。但同時,本研究也指出,雖然全球一體化程度越來越高,但是我們依然在實現(xiàn)文化交流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留本國特有的文化特色,并且將其傳播到不同的文化國家,實現(xiàn)各種文化的共存和繁榮,而不是要在全球實行單一文化。因此,對于擔負實現(xiàn)文化交流重擔的翻譯來說,在今后具體翻譯實踐中選擇翻譯策略時,應同文化學派學者所指出的那樣,還是應以異化為主,歸化起到最大化的補充作用。 論文第一章是對全文的概述。第二章重點探討了國內外歸化和異化翻譯理論,及漢語俗語研究的發(fā)展過程。第三章指出了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來源及研究方法。第四章和第五章是論文的主體部分。第四章對《水滸傳》兩個英譯本中漢語俗語詞的翻譯進行了詳盡的對比。第五章通過具體數(shù)據(jù),分析了賽譯本和沙譯本各自選擇了何翻譯策略,以及決定其選擇的原因和決定因素有哪些。第六章是對全文的總結及研究不足。
【學位授予單位】:湖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H315.9;I0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林波;對賽珍珠《水滸傳》譯本文化意義的再思[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2 張智中;異化·歸化·等化·惡化[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3 孫致禮!洛陽036信箱30號,河南洛陽471003;翻譯的異化與歸化[J];山東外語教學;2001年01期
4 秦洪武;翻譯中的句法異化與歸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年05期
5 孫致禮;文化與翻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年11期
6 趙軍峰;30年代翻譯標準論戰(zhàn)分析[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4年05期
7 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異化與歸化[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8年02期
8 孟志剛;論翻譯中“異化”和“歸化”的辯證統(tǒng)一[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9 劉英凱;歸化—翻譯的岐路[J];現(xiàn)代外語;1987年02期
10 譚載喜;中西譯論的相似性[J];中國翻譯;1999年06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田霖;《水滸全傳》民俗類俗語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3266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326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