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藝術的文化政治——形式主義與社會藝術史的論爭
本文關鍵詞:抽象藝術的文化政治——形式主義與社會藝術史的論爭 出處:《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抽象藝術 形式主義 馬克思主義方法 為藝術而藝術
【摘要】:抽象藝術已經發(fā)展了將近一個半世紀,但由于最初形式主義占據(jù)了批評的主流,而后又多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關切,藝術史一直缺乏合適的契機更好地思考其特征、價值和產生的原因。形式主義批評方法繼承了德國傳統(tǒng)對藝術自身的形式特征進行分析的特點,并從巴爾到格林伯格建立起一個合理化的現(xiàn)代主義批評范式;也造成了許多對抽象藝術的刻板印象。社會歷史方法彌補了形式主義的不足,尤其是夏皮羅對巴爾、格林伯格的糾正,揭示了使抽象藝術具有價值的那種藝術觀念并非永恒,而是現(xiàn)代特定的社會歷史的產物,"為藝術而藝術"和"純審美"等現(xiàn)代藝術觀念具有其時代的階級根源,抽象藝術乃至現(xiàn)代藝術的價值不是在于純形式,而是在于它承載了現(xiàn)代特有的價值。這些論爭打破了形式主義批評的霸權,對于中國當下對抽象藝術的理解、實踐和討論都具有重要的啟示。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J110.9
【正文快照】: 抽象藝術的發(fā)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個半世紀的時間,就如阿爾弗雷德·巴爾(Alfred H.Barr)所言,“抽象藝術今天早已不用再為自己辯護”[1]13,抽象作品不僅在拍賣和收藏市場上獲得認可,被掛在銀行、公司和各種公共機構的墻壁上,成為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許多最初遭到質疑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春元;;《聊齋志異》中仙人小說的喜劇色彩[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2 馮正強;;個性的解釋學張力——從康德的天才論美學到施萊爾馬赫的普遍解釋學[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3 洪永穩(wěn);簡析康德美學中審美與人的自由[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4 李革新;;從自然王國到自由王國——論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自由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5 陶徽希;;?隆霸捳Z”概念之解碼[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6 胡友峰;;實踐理性:康德美學的超驗之維[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7 劉梅;;馬克思的勞動概念——兼論“自由勞動”在馬克思哲學中的本體論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8 錢雯;;生態(tài)論文藝學的社會生態(tài)維度[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9 丁學松;;想象——一種審美現(xiàn)代性[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10 馬娣子;后現(xiàn)代的城市文化[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顧曉偉;;歷史學的中庸之道:融通“歷史解釋”與“歷史表現(xiàn)”的嘗試——重思“亨佩爾-德雷論戰(zhàn)”的現(xiàn)代意義[A];第八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2 劉月嶺;;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3 陶鋒;;丑與美的變奏——阿多諾論現(xiàn)代藝術[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2011年)[C];2012年
4 張建永;;沈從文文學理論的審美現(xiàn)代性問題[A];湖南省美學學會、文藝理論研究會2010年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魯明軍;;知識共同體:當代藝術學譜系的取向[A];2005年當代藝術與批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劉曉毅;;后現(xiàn)代主義藝術的現(xiàn)代主義特征[A];2005年當代藝術與批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尹德輝;;資本·全球化·中國當代藝術[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8年
8 李安樂;;文化研究視域下的精神圖式關懷——丁方及高氏兄弟九十年代藝術的個案研究[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8年
9 劉海龍;;傳播游戲理論再思考[A];新聞學論集(第20輯)[C];2008年
10 王新龍;;國際安全合作:一種安全哲學視角的解讀[A];國際關系研究:合作理論及爭鳴——2008年博士論壇[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2 劉義;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研究:概念、歷史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及云輝;全景畫美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長中;文學文本基本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王峰;數(shù)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藝術及其交互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6 王麗虹;延安魯藝音樂教育中的政治因素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占偉;布爾迪厄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福海;論海德格爾的本源之思與詩性突圍[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段鵬;開放的藝術及其教育[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建敏;《文賦》“應感之會”說[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劉昌頂;以人為本的哲學視角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3 石小嬌;救贖之道:馬爾庫塞倫理思想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4 郭辛茹;“召喚結構”視閾中的《莊子》闡釋差距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小魯;從平面構成角度解讀立體主義繪畫——反觀立體主義繪畫對現(xiàn)代設計的影響[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輝;科學發(fā)展觀的生態(tài)價值探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立軍;藝術的公共領域與一個現(xiàn)代文本的解剖[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許瑩瑩;侗族風雨橋的生態(tài)審美意蘊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9 汪成;動態(tài)化標志設計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10 吳松;偶開天眼覷紅塵[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黎增輝;;黎增輝的抽象藝術[J];上海藝術家;2006年02期
2 劉嬡;;抽象的世界那么浩邈 我看《20世紀俄羅斯抽象藝術》[J];美術之友;2007年02期
3 王明輝;;我們怎樣才能看懂抽象繪畫[J];美術大觀;2008年01期
4 胡晶;;江大海:抽象藝術中的“鴻蒙意象”[J];東方藝術;2009年19期
5 何桂彥;;中國抽象藝術的問題情景與王易罡的抽象藝術創(chuàng)作[J];東方藝術;2010年13期
6 ;欣賞抽象藝術畫[J];青年博覽;2011年02期
7 周楷;機器人·青銅器·飛翔的翅膀——觀《最后的防線》斷想[J];藝術探索;1993年02期
8 方鳳婷;林晶晶;;“抽象藝術與中國視角”學術座談會紀要[J];中國美術館;2005年08期
9 崔君霞;;對比的抽象——譚平、朱金石訪談[J];東方藝術;2007年01期
10 劉海鵬;許恒;;關于“抽象敘事”的對談——高名潞·譚平[J];東方藝術;2007年1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朱敬一;陳瀟;;一個流派的缺失[A];2005年當代藝術與批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馬駿;;略論傳統(tǒng)工藝美術與抽象化藝術[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3 盛葳;;反抗的終結與闡釋的焦慮:中國抽象藝術中的前衛(wèi)性及其當代反思[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8年
4 陳向兵;;“精度抽象”:未來藝術的一種可能——以鐘曦作品為例[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9年
5 李建剛;;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繼承與發(fā)展[A];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研究[C];2003年
6 何國瑞;;《講話》中的文藝學基本原理[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六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成立1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賈方舟;抽象藝術舊話重提[N];中國文化報;2005年
2 李保民;對抽象藝術形式的一點認識[N];文藝報;2003年
3 ;上海抽象[N];美術報;2004年
4 胡曉婷;抽象藝術嶄露頭角[N];北京日報;2007年
5 章如;黃淵青的抽象藝術[N];美術報;2002年
6 ;抽絲剝繭話抽象[N];文匯報;2008年
7 龔云表;情理交匯 兩極融合[N];中國文化報;2006年
8 邱家和;抽象藝術的路會越走越寬[N];上海證券報;2007年
9 ;抽象藝術之形象美[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10 邱家和;蘇河藝術:用抽象藝術展呼應“上海當代”[N];上海證券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楊瑩;上海抽象藝術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璐;與環(huán)境共舞的建構[D];中央美術學院;2007年
3 張學忠;早期抽象主義畫家對包豪斯的影響研究[D];清華大學;2007年
4 張敢;繪畫的勝利?美國的勝利?[D];中央美術學院;1999年
5 黃厚石;事實與價值[D];中央美術學院;2007年
6 潘皓;日本當代油畫的研究與分析[D];中央美術學院;2009年
7 何桂彥;形式主義批評的終結[D];中央美術學院;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鐵;中西方抽象藝術形態(tài)的分析與比較[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周佃麗;邊緣身份的貴族[D];曲阜師范大學;2013年
3 曾德琳;抽象藝術對現(xiàn)代中式園林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2年
4 王娟;綜合材料在抽象繪畫中的運用[D];遼寧師范大學;2013年
5 楊恩達;“背離”與重建[D];安徽師范大學;2003年
6 黃鑠;寫實·表現(xiàn)·抽象[D];中央美術學院;2014年
7 羅曉翠;西方現(xiàn)代藝術的兩種發(fā)展傾向[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8 張淑蘋;張揚動感與空靈靜穆[D];河南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慧;抽象藝術[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劉碩;抽象藝術的形與意在公共空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3209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320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