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翻譯:過程與標準——葛浩文訪談錄
本文關鍵詞:文學翻譯:過程與標準——葛浩文訪談錄
更多相關文章: 翻譯標準 文學翻譯 翻譯作品 文學作品 譯者 蕭紅 莫言 中文 中國文學 小說
【摘要】:正二○一三年十月,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先生應邀來沈陽參加"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學術研討會"。從美國來華之前,就約定好了這次訪談。訪談中葛先生低調、幽默,風趣不失嚴肅。談及的話題從文學翻譯的過程、方法到翻譯的標準以及如何評價一部翻譯作品等等。訪談持續(xù)了兩個多小時,充實而愉快。訪談語言以中文為主,也有英文夾雜其中。本文經采訪者翻譯、整理而成。
【作者單位】: 東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分類號】:H315.9;I046
【正文快照】: 二○一三年十月,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先生應邀來沈陽參加“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學術研討會”。從美國來華之前,就約定好了這次訪談。訪談中葛先生低調、幽默,風趣不失嚴肅。談及的話題從文學翻譯的過程、方法到翻譯的標準以及如何評價一部翻譯作品等等。訪談持續(xù)了兩個多小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敏;;文學翻譯中的“美譯”標準[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1年05期
2 林文藝;;文學翻譯探究[J];武夷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3 秦添嬰;;文學翻譯中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必然性[J];商品與質量;2010年SC期
4 陳海蘋;文學翻譯中的美學再現(xiàn)[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5 鄭和明;;文學翻譯芻議[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6 王哲;;文學翻譯淺談[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7 劉虎;;接受理論與文學翻譯的多元化標準[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8 黨爭勝;;論文學翻譯的文學性——兼論文學翻譯的標準[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9 陳琪;;論文學作品中隱喻翻譯的譯者自由度[J];作家;2011年08期
10 高麗;;芻議文學翻譯之難[J];現(xiàn)代語文(文學研究);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兆云;;互文性理論與文學翻譯的互文還原原則[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熊輝;;簡論郭沫若的“風韻譯”觀念及其歷史意義——兼論20世紀中國翻譯標準理論的演進[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3 賈文浩;;文學翻譯中的一個特殊現(xiàn)象——林語堂散文自譯和古文小品英譯對文學翻譯的啟示[A];國際交流學院科研論文集(第三期)[C];1996年
4 汪懿婷;;從改寫理論的視角析文學翻譯中的有意誤譯[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羅俊容;;碧野訪談錄[A];“湖北作家與外國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張傳彪;;對“異化”的困惑與思考[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江藝;;神似種種[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8 駱賢鳳;;社會文化與文學翻譯的互動關系述略[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劉孔喜;楊炳鈞;;文學翻譯譯文修改的原型論取向[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10 王冬梅;;文學性與文學翻譯[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柳斌杰;在中歐文學翻譯出版論壇上的致辭[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9年
2 段祖賢 舒芳靜;文學中譯西 已成一道坎?[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
3 馬愛農;我和文學翻譯[N];文藝報;2011年
4 本報記者 陳熙涵;文學翻譯人才青黃不接[N];文匯報;2008年
5 本報記者 任震宇;文學愛好者翻譯異軍突起[N];中國消費者報;2009年
6 劉建林;文學翻譯不宜“專業(yè)化”[N];光明日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張瀅瑩;文學翻譯應成為“文化驛馬”[N];文學報;2009年
8 本報記者 姜小玲;林少華:文學翻譯是心的對接[N];解放日報;2010年
9 馮驥才;文學翻譯的兩個傳統(tǒng)[N];文藝報;2009年
10 陳眾議;文學翻譯為何屢遭詬。縖N];人民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文競;文學翻譯機理研究—心智哲學視角[D];中南大學;2013年
2 吳文安;文學翻譯中的美學效果比較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3 奚念;翻譯在外國文學經典建構中的作用[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4 楊全紅;錢鍾書翻譯思想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5 韓子滿;文學翻譯中的雜合現(xiàn)象[D];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2年
6 劉愛華;譯者與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文學譯者批評的理論探索[D];山東大學;2012年
7 費玉英;小寶西游[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8 趙穎;想象與文學翻譯的“團結”[D];河南大學;2009年
9 盧玉玲;文學翻譯與世界文學地圖的重塑[D];復旦大學;2007年
10 袁新;論“文學譯本是‘氣韻生動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秋香;文學翻譯標準與策略[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張妍;文學翻譯中自譯者的主體性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0年
3 鄧琳超;從女性主義角度重新思考文學翻譯中譯者的地位[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5年
4 張金鳳;期待視野與文學作品重譯[D];中國海洋大學;2005年
5 閆敏敏;文學翻譯中譯者的審美過程[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江慧敏;從哲學闡釋學視角論譯者在文學翻譯過程中的主體性作用[D];山東大學;2005年
7 黃佩琦;文學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D];中國海洋大學;2005年
8 劉敏;文學翻譯中譯者“創(chuàng)造性叛逆”分析[D];山東大學;2007年
9 胡春曉;論文學翻譯中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D];重慶大學;2005年
10 王曉敬;文學翻譯中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2778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277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