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salm of Life多譯文的美學鑒賞與比較
發(fā)布時間:2017-11-28 15:29
本文關鍵詞:A Psalm of Life多譯文的美學鑒賞與比較
更多相關文章: 詩歌翻譯 動態(tài)對等 朗費羅 “三美” “五象”
【摘要】:隨著翻譯理論與實踐的不斷發(fā)展,外國詩歌的不同中譯本間的比較研究已引起越來越多的語言研究者的關注。尤其是不同譯者對同一文本不同的翻譯取向業(yè)已成為當今譯者的研究熱點。本文選取美國著名詩人朗費羅的A Psalm of Life(生之禮贊)一詩和可比性較強的四個中國漢譯本為研究對象,以尤金·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理論(形式對等,功能對等)及其中國的“三美”,“五象”原則為研究的理論,著重研究影響四個漢譯本的文化因素,審美視角及造成譯文得與失的原因。 當今,翻譯不再被看做是一種簡單的語言轉換過程。在此過程中。諸多重要因素都應被考慮在內,諸如譯者所處的歷史背景,美學旨向,專業(yè)知識涉獵,不同美學價值觀以及作為詩人譯者、學者、研究者譯者的身份的不同及因此而產(chǎn)生的對譯詩的不同價值取向。與以往對比的角度不同,本文從上述五個因素視角切入,探究影響四個不同中譯本的原因,對四個譯本所內涵的諸多因素加以對比分析,并試圖歸納出可能的規(guī)律。本論文指出,由于處在不同時代的譯者的時代感不同、各自美學欣賞角度的不同、對譯作分析視角界定切入點不同、以及各自身份及理論支撐的選擇不同,譯作在再現(xiàn)原作藝術特征及取得的譯文效果方面也有所不同。不同美學旨向的譯者,會通過不同的美學判斷和再現(xiàn)技巧重現(xiàn)原作;詩人譯者和學者譯者,研究者譯者等對原作的深層美學價值的挖掘和其翻譯的著眼點是有選擇的,其形式的追求與否是有區(qū)分的。這樣便造成的種種不同的譯文,這對豐富我們詩歌翻譯的領域無疑是很有益處的。
【學位授予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315.9;I04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甘麗萍;劉景霞;;《A Psalm of Life》及其中譯文的功能語言學評析[J];長沙大學學報;2009年06期
2 藍嵐;;詩歌翻譯中深層結構的傳達—以朗費羅A Psalm of Life的三個譯本為例[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S1期
3 李光毅;;淺析朗費羅的《人生禮贊》[J];商情(科學教育家);2008年07期
4 鄧娜;陳曉峰;;朗費羅《人生禮贊》的文體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8期
5 鄭新寧;關于黃新渠漢譯“A Psalm of Life”特色的探討[J];濰坊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6 龐麗娟;;《生命贊歌》賞析(英文)[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0年01期
,本文編號:12344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234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