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歌羽調式腔核的構成及其特征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7-15 09:22
本文關鍵詞:四川民歌羽調式腔核的構成及其特征研究
【摘要】:對四川民歌歌腔的核心音調進行研究,從運動狀態(tài)上來講,是對羽調式腔核形成結構進行的研究。其研究主要從四川民歌調式種類、腔核的構成、歌腔的特征、調性的思維四個方面進行分析。民歌歌腔,是歌唱者對歌詞的情緒感知進行情緒抒發(fā)過程,反映為民歌旋律中的結構樣式。而歌腔的結構樣式便顯現(xiàn)出可變性的結構特征,這變化的出現(xiàn)是歌唱者情緒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在這動態(tài)結構中,構成歌腔的音序結構樣式及依附于情緒基礎上的音型時值長短,是分析、探究不同民歌歌腔的重要觀測項。
【作者單位】: 攀枝花學院人文學院;
【關鍵詞】: 四川民歌 羽調式 結構 腔核
【分類號】:J607
【正文快照】: 引言核腔是蒲亨強先生于1986年提出的,至今在學術界里存在爭議。其爭議的焦點集中在對民歌中“核腔”的定性及核腔構成原理的方式上。針對以上問題,本文將他的“核腔”稱為“腔核”。本人認為,蒲文“核腔”理論的不足之處在“腔”上,無論是“核腔”還是“腔核”,它都有一個“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蘇文婷;“核腔”——民族性與現(xiàn)代性的統(tǒng)一[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2002年02期
2 蒲亨強;巴蜀音調論[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3 楊詠;江西羽調民歌的音調特征初探[J];中國音樂;2004年03期
4 蒲亨強;關于“核腔”問題的商討——答施王偉先生[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5 施王偉;“核腔”兩問題─—與蒲亨強先生商討[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5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開穎;蒲亨強;彭華;;西北民歌悲劇性特征研究現(xiàn)狀及其應用于音樂創(chuàng)作的四時期與三流派[J];電影評介;2008年17期
2 蘇文婷;;“核腔”理論實踐應用分析[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3 胡曉東;;巴渝民歌的語音學初探[J];音樂研究;2012年02期
4 劉芬;;核腔理論運用領域研究綜述[J];神州;2011年20期
5 陳開穎;;黃土悲歌的沉思與遐想[J];宜賓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6 肖s,
本文編號:5432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543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