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破陣樂》辨析
[Abstract]:The Tang Dynasty "broken Array Music" i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music and dance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and the source of its creative material is still controversial in the music history field. "broken Array Music" was one of the brilliant works of music and dance at that time, and its creation was not just that of Tang Taizong preaching martial arts.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hat it embodies Taizong's thought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and military strategy, which permeates his strategy of fighting the world with martial arts and governing the world by virtue. During the period of Taizong, whenever the court held large banquets, there must be "broken music" performed frequently, which also reflecte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and politics in Taizong period. This dance was also performed frequently in the imperial court during the reign of the emperors of the Tang Dynasty after Taizong. This was also the realization of Taizong's hope that his descendants would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wish of writing music to achieve the purpose, and he also expressed his demand for his descendants to exercise diligence and discipline, to follow Hong Xing, and to abstain from pride and extravagance. Dingguo Anbang's wish. "broken Array Music" not only had special political significance at that time, but also had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music and dance of later dynasties, especially the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martial dance.
【作者單位】: 北方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分類號】:J609.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劉媛媛;;論唐破陣樂[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S1期
2 楊憲益;秦王《破陣樂》的來源[J];尋根;2000年01期
3 陳四海;從《秦王破陣樂》談音樂的傳播與傳承[J];中國音樂;2000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緒武;;《醒世姻緣傳》詞語拾遺[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2 趙愛華;;《任氏傳》與《聊齋志異》美狐形象的文化內涵[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3 林陽地;譚勇;;離愁別緒歌千載斷腸聲里唱《陽關》——琴曲《陽關三疊》述評[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4 劉洪強;;“東吳弄珠客”考[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1期
5 劉洪強;;《周易·井卦》與《井底引銀瓶》之關系探微——兼論《周易·井卦》對《金瓶梅》人物命名的影響[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3期
6 張金銑,趙建玲;唐末清口之戰(zhàn)及其歷史地位[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7 王光照;隋大業(yè)世東都洛陽國家圖書整理檢論[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8 趙睿才;;發(fā)掘自己的靈魂——長吉詩理闡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9 李德新;;唐代火災及防治措施[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10 崔文彬;;試論蘇軾的排佛[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臨安;馮超卿;;北京孔廟建筑型制及外部空間特點研究[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一輯(2011年中國建筑史學學術年會論文集-蘭州理工大學學報第37卷)[C];2011年
2 姚宏杰;;北魏皇宗學與四門小學略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姚宏杰;;金代“六學”考辨[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彭瓊英;;唐代都市娛樂文化與都市文體的發(fā)展[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會第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5 李福軍;;試論儒家思想對大理洞經音樂的影響[A];孔學研究(第十三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三次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霍宏偉;;隋唐洛陽東城形制布局的演變[A];文化傳承與歷史記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尹鈞科;;永定河是北京的母親河[A];北京歷史文化研究——永定河歷史文化研究[C];2007年
8 尹鈞科;;永定河流域的古都城、古城堡文化[A];北京歷史文化研究——永定河歷史文化研究[C];2007年
9 付開鏡;;毒藥與魏晉南北朝政治斗爭和矛盾處理的關系(摘要)[A];毒理學史研究文集(第七集)[C];2007年
10 王博;傅明方;;庫車縣蘇巴什古墓改形女顱的研究[A];龜茲學研究(第三輯)[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姜寧;《春秋》義疏學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開大學;2010年
4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趙愛華;亂世與古小說[D];南開大學;2010年
6 潘葦杭;先秦兩漢堯文化探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常昭;六朝瑯邪顏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英衛(wèi)峰;唐代帝陵陪葬墓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9 苗霖霖;北魏后宮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王飛;3-6世紀中國北方地區(qū)的疫病與社會[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平;方干及其詩歌論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魏姍;晚唐“二曹”詩歌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3 劉煜;民憤在量刑中的定位[D];湘潭大學;2010年
4 詹偉明;唐代胡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5 宋海燕;薛道衡詩文箋注與考論[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黃嘉敏;七月十五節(jié)俗與民間傳承[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胡玉蘭;關于跨界演唱及其在高師聲樂教學中運用的可行性探討[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歡;傳承古韻載新聲[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振認;荊軻形象論[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10 鮑樹柏;古代漢語樂器名源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李石根;唐代大曲第一部──秦王破陣樂[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7年01期
2 介永強;唐代尚舞風氣溯源[J];人文雜志;2001年05期
3 陳四海;從《秦王破陣樂》談音樂的傳播與傳承[J];中國音樂;2000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柏紅秀;唐代宮廷音樂文藝研究[D];揚州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小華;;《破陣樂》與唐詩芻論[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2 康樹欣;略論唐太宗的用人[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1期
3 朱玉衡;唐太宗的經濟政策[J];江淮論壇;1986年03期
4 李洲良;;論唐太宗的詩及其對轉變詩風所起的作用[J];學術交流;1986年02期
5 成勁生;“人風”并非避諱[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02期
6 鄭黎軍;唐太宗軼事[J];黨風與廉政;2001年02期
7 曹濤;;納諫與治國[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8 胡學祥;;唐太宗靈州會百王[J];共產黨人;2007年12期
9 劉建強;;佞臣什么樣兒[J];中國企業(yè)家;2008年13期
10 東東;;那些盛世的特征[J];學理論;2008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蔡正發(fā);;貞觀之治與儒家之道[A];孔學研究(第五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五次學術研討會暨海峽兩岸第三次孔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2 楊光富;;從《貞觀政要》看唐太宗的領導思想[A];構建和諧社會與領導科學創(chuàng)新——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任士英;;論人以知世 轉益而出新——讀《唐太宗傳》[A];唐史論叢(第五輯)[C];1990年
4 石華;;疾風知勁草 板蕩識誠臣——懷念謝浩榮同志[A];老兵話當年(第九輯)[C];2005年
5 劉向陽;;唐太宗選擇昭陵陵址時間及長孫皇后殯地小考[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6 萬小梅;;“貞觀之治”的決策機制探微[A];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牛致功;;關于范祖禹對玄武門之變的評論——讀《唐鑒》札記[A];唐史論叢(第三輯)[C];1987年
8 朱振宏;;范祖禹《唐鑒》的編纂及其內容特點——以《唐鑒·太宗》為探討核心[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9 楊希義;;唐代君臣朝參制度初探[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10 伍德勤;;李世民教育思想初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孝純;說說唐太宗治貪[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06年
2 記者 王高峰 實習生 張競;長孫無忌:兩朝權重老臣心[N];咸陽日報;2007年
3 胡新德;少些“稻草人”,多些“真將軍”[N];檢察日報;2010年
4 雷樹田;也說唐太宗與唐詩[N];人民政協(xié)報;2000年
5 胡昌方;“知恥”是種美德[N];解放日報;2008年
6 張耐冬;從一條謠言看“貞觀之治”[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7 閆剛 內蒙古總隊呼和浩特支隊;用心抓問題[N];人民武警;2009年
8 本報記者 徐蕾;汪山土庫:中國府第文化博物館[N];南昌日報;2008年
9 楊希義 楊 洪;唐太宗對世俗邪說的抵制與批判[N];光明日報;2000年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 李斌城;“貞觀之治”的儒家文化內涵[N];光明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鵬;內圣外王:儒家思想的實踐效用[D];山東大學;2012年
2 曹印雙;唐代政治文化研究論稿[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3 竇懷永;敦煌文獻避諱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4 王世麗;安北單于都護府與唐代北部邊疆民族問題研究[D];云南大學;2002年
5 應曉琴;唐代邊塞詩綜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金光一;《群書治要》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7 亢巧霞;初唐駢散文編年史[D];廈門大學;2007年
8 趙英華;唐前期東宮官研究(公元618年-713年)[D];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
9 蔡靜波;唐五代筆記小說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10 張恒奎;草書體的形成與演變[D];吉林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楠;唐太宗教育思想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0年
2 趙霞;唐太宗君臣對于亡隋教訓的認識和總結[D];山東大學;2010年
3 劉繼峰;唐太宗行政思想探析[D];東北大學;2008年
4 杜昊;高中歷史人物評說“唐太宗”的教學設計[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5 梅洪瓊;《破陣樂》變遷探微[D];云南藝術學院;2009年
6 王怡康;唐《破陣樂》考釋[D];河南大學;2009年
7 柳紅Z,
本文編號:22201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2220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