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的板式在現(xiàn)代聲樂作品中的運用
本文選題:板式 + 民族聲樂; 參考:《音樂創(chuàng)作》2012年01期
【摘要】:戲曲音樂是中國民族聲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發(fā)揚民族音樂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來說,學習和繼承戲曲音樂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與作用。民族聲樂植根于戲曲音樂的土壤中,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養(yǎng)料。作為一名聲樂演唱的學習者,學習戲曲音樂是必不可少的一課。明魏良輔《曲律》說,"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yōu)槎^;板正為三絕"?梢姲迨降倪\用是戲曲音樂中的一大特點。對于現(xiàn)代聲樂作品及其演唱實踐而言,戲曲板式的運用隨處可見,而正是板式的運用,又使得這些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本文除了對各種板式的形式、特點進行闡述外,重點是要探討這些板式在現(xiàn)代聲樂作品,包括新創(chuàng)作的大型聲樂作品及其他類型聲樂作品中的運用和怎樣運用情況,以及這種運用所體現(xiàn)的作用與意義。
[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music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national vocal music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tudying and inheriting opera music for carrying forwar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 of national music. National vocal music rooted in the soil of opera music, can obtain inexhaustible nourishment. As a student of vocal music singing, learning opera music is an essential lesson. Wei Liangfu of Ming Dynasty said, "there are three essentials in the song: the character is one, the cavity is pure, and the plate is the three."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use of board style is a major fe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music. For modern vocal music works and their singing practice, the use of traditional opera style can be seen everywhere, and it is the use of board style that makes these works more infectious and expressive. In addition to expounding the for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types of board music, the emphasis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ir application and how to use them in modern vocal music works, including newly created large-scale vocal music works and other types of vocal music works. And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application.
【作者單位】: 武漢音樂學院;
【分類號】:J61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李慶森;戲曲唱腔的發(fā)展規(guī)律及表現(xiàn)特點[J];音樂研究;1982年03期
2 齊森華;譚帆;;中國古代戲曲理論的邏輯演進[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7年03期
3 孟繁樹;板式變化體戲曲的形成[J];文藝研究;1985年05期
4 何為;論戲曲聲樂的特性[J];中國音樂;1987年01期
5 羅映輝;論板腔體戲曲音樂的板式[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1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喬新建;中國“混聲唱法”的創(chuàng)建與特征[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2 邱建新;明清《西廂記》批評對戲曲文化的貢獻[J];江淮論壇;1998年01期
3 廖薇;;歌劇《洪湖赤衛(wèi)隊》中戲曲的板式變化體的運用[J];音樂創(chuàng)作;2010年05期
4 喬新建,蘇丹;說“腔”[J];中國音樂;2005年03期
5 唐樸林;;為“中國音樂落后”辯[J];中國音樂;2009年04期
6 田旭;;美聲唱法的幾點要素[J];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秀明;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D];蘭州大學;2011年
2 霍陶純;永年西調(diào)的調(diào)查與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3 張大軍;婺劇高腔中的西安高腔音樂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4 魁麗華;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相互借鑒及其發(fā)展趨勢[D];西北民族大學;2011年
5 羅九紅;二夾弦戲曲音樂研究[D];河南大學;2006年
6 廖薇;戲曲的板式變化體在現(xiàn)代聲樂作品中的運用[D];武漢音樂學院;2007年
7 郭華麗;淺談民族唱法借鑒西洋唱法中的幾個問題[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8 張丹;陜西華陰雙泉村張氏家族老腔音樂的考察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2008年
9 張丹;合陽線偶戲音樂技術現(xiàn)象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10 吳艷;淮劇陳派創(chuàng)腔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志昕;;中國傳統(tǒng)曲藝與戲曲元素影響下的民族聲樂[J];內(nèi)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2 張宏宇;;淺談民聲演唱要借助戲曲表演抒發(fā)情感[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年17期
3 張艷林;;我國戲曲類民族聲樂作品研究[J];音樂生活;2010年01期
4 張晴;民族聲樂與戲曲唱腔的比較研究[J];四川戲劇;2005年06期
5 李健;;淺析戲曲民族聲樂藝術的比較滲透問題[J];時代文學(理論學術版);2007年03期
6 黃麗芬;論民族聲樂的潤腔特點和方式[J];四川戲劇;2005年04期
7 汪湖;中國音樂學院、湖南省文化局聯(lián)合舉辦民族聲樂訓練班[J];中國音樂;1981年02期
8 呂吶;民族聲樂訓練班勝利結業(yè)[J];中國音樂;1981年04期
9 周大風;漫談字正腔圓[J];中國音樂;1983年01期
10 任風秋;略論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展[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199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建洲;;論戲曲音樂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兼談戲曲音樂的創(chuàng)作方法[A];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
2 潘家英;辛學忠;;城市輕軌高架橋超低高度梁結構研究[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市政工程學會第三次全國城市橋梁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1年
3 邵志根;;試談各階層群眾的音樂審美特點[A];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
4 富文權;;混凝土工程裂縫的控制手段[A];混凝土工程結構裂縫控制與混凝土新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1999年
5 方岳民;;簡論戲曲的民間藝術特征[A];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
6 趙宗福;;論河湟皮影戲展演中的口頭程式[A];2000年青海海峽兩岸昆侖文化考察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7 蔡國耀;;興化“八樂”與“十番”的形成[A];莆仙文化研究——首屆莆仙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8 謝寶q,
本文編號:19019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1901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