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音高思維的創(chuàng)作理念與實踐——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作曲技法的共融
本文選題:作曲實踐 + 音階思維 ; 參考:《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摘要】:音樂創(chuàng)作的理念、方法與革命,從表現(xiàn)形態(tài)方面看,是從瓦解調(diào)性開始到重建序列音樂的新秩序;從音樂寫作方式方面觀察,實際上也是音高體系的急劇革命的結(jié)果。通過對"動機、集合"以及"序列、集合、純音程寫作"等具體的理論概念及其作曲實踐的用法的區(qū)分和鑒別,引發(fā)了對音階思維、音列思維、音程思維三種音高思維的理論與實踐的鑒別。三種音高思維方式維系著調(diào)性與非調(diào)性音樂創(chuàng)作的基本理念,使其產(chǎn)生打破兩者間認識屏障的自然力量。其結(jié)論是:歸類與融合這三類音高思維以及它們所派生的具體作曲技法,可以引發(fā)我們音樂創(chuàng)作中諸多的思考與創(chuàng)新。
[Abstract]:The idea, method and revolution of music creation, from the aspect of performance form, are from the beginning of disintegrating tonality to reconstructing the new order of sequenced music, and from the way of music writing, it is also the result of the sharp revolution of pitch system. By differentiating and discriminating the specific theoretical concepts, such as "motivation, set" and "sequence, set, pure interval writing" and the usage of composing practice, the thinking of scale thinking and phonological sequence thinking has been induced. The discrimina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ree kinds of pitch thinking. The three ways of thinking maintain the basic idea of tonality and non-tonality music creation, and make it produce the natural force to break the barrier of cognition between them.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classification and fusion of these three kinds of pitch thinking and the specific composition techniques derived from them can lead to a lot of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in our music creation.
【作者單位】: 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英國利茲大學;
【分類號】:J614.5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丁善德;;作曲技法探索(一)[J];音樂藝術(shù)-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986年01期
2 王震亞;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的三個話題[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3 張寶華;王進;;多維作曲技法的融合——姚恒璐的《追憶》音高結(jié)構(gòu)思維方式研究[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4 陳黎麗;;鋼琴作曲技法的民族化——建國17年間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的整體藝術(shù)特征[J];福建藝術(shù);2007年05期
5 任志宏;;黃自的中國古詩詞音樂創(chuàng)作[J];人民音樂;2010年10期
6 姚恒璐;;旋律寫作訓練的思維方式及其展開手法[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7 彭潮溢;;巴蜀風韻 成就斐然——彭濤音樂創(chuàng)作的人文意識[J];四川戲劇;2011年04期
8 馮光鈺;紅土地的音樂之聲——《李海濤音樂作品選集》序[J];云南藝術(shù)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9 姚恒璐;;作曲教學中的音樂創(chuàng)作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10 鄭曉芳;;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對“戲曲元素”的運用[J];人民音樂;2008年08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苗笛;;20世紀黑龍江音樂創(chuàng)作啟示錄[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四[C];2006年
2 鐘龍寶;;淺談繁榮兒童音樂創(chuàng)作[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3 鄧儉;;試論兒童音樂創(chuàng)作的主體意識[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4 胡玉璋;;歌劇《李向群》音樂創(chuàng)作談[A];荊楚文化與民俗論叢——1997—2001湖北省群眾文化獲獎?wù)撐膮R編[C];2001年
5 曾國平;;初論舞蹈編排與音樂創(chuàng)作[A];中國少年兒童舞蹈論文比賽獲獎作品集[C];2005年
6 曉夜;;從《卡瑪林斯卡亞》談民歌素材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借鑒與運用[A];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
7 李輝;;在音樂創(chuàng)作能力培養(yǎng)中如何把握學生心理[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九屆全國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5年
8 邵桂蘭;王建高;;論音樂創(chuàng)作與審美心理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中的潛感覺[A];第一屆全國音樂心理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9 陳達波;;音樂學術(shù)期刊稿件的分類及編輯[A];編輯工作論叢[C];1997年
10 舒妲娜;;試論巴赫的音樂風格,創(chuàng)作領(lǐng)域及手法[A];學校藝術(shù)教育與素質(zhì)教育論壇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宋學軍;永遠的春之采[N];中國藝術(shù)報;2007年
2 王越;樸實鮮活 意境悠遠[N];中國文化報;2008年
3 記者 李松 黃潔通訊員 高志海 唐亮;明知司機醉酒仍乘坐遇交通事故身亡 法院認定死者亦應擔責[N];法制日報;2006年
4 本報記者 申玉秀;翱翔在音樂天空的科爾沁雄鷹[N];通遼日報;2007年
5 朱為總;音樂:戲曲藝術(shù)發(fā)展的翅膀[N];中國文化報;2005年
6 印青;崇高壯美的旋律[N];文藝報;2005年
7 李勝;王益的音樂奇跡[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8 精耕;《回民灣》音樂創(chuàng)作的特點[N];中國文化報;2001年
9 中國歌劇舞劇院藝術(shù)指導 劉文金;音樂創(chuàng)作要堅持民族性 時代性 個性[N];中國藝術(shù)報;2011年
10 記者 謝培;母語不一樣,作曲風格也不同[N];新華每日電訊;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錢仁平;1/4音作曲技法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1年
2 李向京;瞿小松音樂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韓昕桐;亞洲的思維、作曲的冒險[D];中央音樂學院;2013年
4 高潔;中國手風琴音樂藝術(shù)發(fā)展史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03年
5 葉國輝;庫塔克的音樂創(chuàng)作及其觀念[D];上海音樂學院;2004年
6 徐文正;我國新時期三部嚴肅歌劇音樂創(chuàng)作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12年
7 許揚寧;許常惠現(xiàn)代風格室內(nèi)樂作品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10年
8 陳習;中國小提琴音樂創(chuàng)作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9 溫展力;音樂視野中的觀念藝術(shù)研究[D];中國音樂學院;2011年
10 童穎;葉小綱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和聲技法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典;從古典主義與新古典主義音樂中看作曲技法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D];吉林大學;2011年
2 賀思媛;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技法初探[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3 蔣安慶;自由的黎明[D];中央音樂學院;2002年
4 賀翔;論莫爾吉胡的電影音樂創(chuàng)作[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5 胡悍;葉國輝《晚秋》作曲技法研究[D];星海音樂學院;2012年
6 陸徽;淺談音樂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心理因素[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7 唐吟;試論黃自作曲技法以“民族化新音樂”為目標的探索特征[D];上海音樂學院;2013年
8 胡書翰;基于OpenMusic的頻譜作曲技法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8年
9 閻峰;德彪西晚期藝術(shù)歌曲創(chuàng)作特征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10 譚亞飛;歌劇《從前有座山》的音樂創(chuàng)作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7969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1796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