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視角下的少數(shù)民族原生態(tài)音樂——以貴州為例
本文選題:文化視角 + 少數(shù)民族原生態(tài)音樂。 參考:《貴州社會科學》2008年08期
【摘要】:從文化的視角界定少數(shù)民族原生態(tài)音樂,應(yīng)該還原少數(shù)民族音樂客觀的、真實的、自然的狀態(tài),必須對其進行歷史的、整體的、動態(tài)的把握。音樂與歷史文化的緊密相連,音樂與社會生活的密不可分是把握少數(shù)民族原生態(tài)音樂的關(guān)鍵所在。少數(shù)民族原生態(tài)音樂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審美與娛樂,更在于其作為歷史地積淀下來的少數(shù)民族生活方式的文化價值和整合社會、構(gòu)建和諧社會生活的社會價值。
[Abstract]:In order to define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music of ethnic minor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the objective, real and natural state of minority music should be restored, and it must be grasped historically, as a whole and dynamically.Music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the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and social life is the key to grasp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music of ethnic minorities.The value of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music of ethnic minorities lies not only in aesthetics and entertainment, but also in the cultural value of the way of life of ethnic minorities accumulated in history and the social value of integrating society and constructing the social value of living in a harmonious society.
【作者單位】: 貴州大學;
【分類號】:J607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磊;趙英華;;原生態(tài)民歌崛起的必然性及意義[J];中國音樂;2006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8條
1 廖君湘;侗族傳統(tǒng)社會形態(tài)新探[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2 索曉霞;論貴州少數(shù)民族審美的價值取向[J];貴州社會科學;2002年03期
3 徐新建;;無字傳承“歌”與“唱”:關(guān)于侗歌的音樂人類學研究[J];民族藝術(shù)研究;2006年01期
4 杜芳娟,熊康寧;貴州喀斯特地區(qū)傳統(tǒng)民居風格的旅游開發(fā)[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2期
5 王玲;侗族風雨橋的文化特性[J];黔西南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6 王磊;趙英華;;原生態(tài)民歌崛起的必然性及意義[J];中國音樂;2006年04期
7 劉付靖;百越民族稻谷起源神話與廣州五羊傳說新解[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8 沈玉華;;“原生態(tài)”民歌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J];職業(yè)圈;2007年05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廖君湘;南部侗族傳統(tǒng)文化特點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2 吳靜;中國民族唱法音色的聲學闡釋[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7年
3 任勝洪;現(xiàn)代性與民族性:侗族歌班的教育人類學考察與分析[D];西南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藝;廣西侗族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民族發(fā)展[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2 鄒冰玉;貴州干欄建筑形制初探[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04年
3 顧靜;貴州侗族村寨建筑形式和構(gòu)建特色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4 郝瑞華;三江侗族建筑的科技人類學考察[D];廣西大學;2006年
5 田李雋;侗族民歌傳承主體的生存境況與文化適應(yīng)[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6 范桂霞;以我為主 兼收并蓄[D];西安音樂學院;2007年
7 梁振中;信天游演唱的多維透視[D];西安音樂學院;2007年
8 韓彥婷;突破“三種唱法”構(gòu)建中國新型民族聲樂學派[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何紀紅;淺談原生態(tài)民歌的教育價值[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孫音;論中國民族聲樂中的原生態(tài)唱法[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8條
1 曾雪飛;;從音樂傳播的視角思考原生態(tài)民歌的保護和傳承[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shù)版);2006年03期
2 胡小滿;李林;;關(guān)于保護我國“原生態(tài)”民歌的幾點認識[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3 向文;;后現(xiàn)代主義語境下的原生態(tài)民間音樂[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4 藍雪霏;給農(nóng)民音樂發(fā)展一個真正公平的競爭平臺[J];人民音樂;2005年04期
5 連峗;;原生態(tài)民歌與舞臺民歌關(guān)系探微[J];人民音樂;2006年04期
6 黃允箴;;撞擊與轉(zhuǎn)型——論原生態(tài)民歌傳播主體的萎縮[J];音樂藝術(shù)-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7 陳泓茹;;對我國民族聲樂發(fā)展的思考[J];中國音樂;2006年04期
8 王磊;趙英華;;原生態(tài)民歌崛起的必然性及意義[J];中國音樂;2006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翟耀;對傳統(tǒng)文化心理積淀的深層發(fā)掘和思考——評矯健的中篇小說《天良》[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6年05期
2 尹鴻;野性的呼喚——重讀《原野》[J];名作欣賞;1987年03期
3 李澤厚;;文學研究視角及其他——答《福建論壇》記者問[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1987年01期
4 施議對;;古典文學研究的視角問題[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1987年01期
5 佟錦華;;《格薩爾》研究的新開拓——喜讀《<格薩爾>初探》[J];民族文學研究;1987年06期
6 金冠軍;甄平;;文化管理學研究中的文化視角[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03期
7 夏衍;在新形勢下的期望[J];郭沫若學刊;1988年03期
8 趙寶奇;整體的 神秘的 象征的 反諷的——近年小說審美新質(zhì)片談[J];南方文壇;1988年03期
9 王侃,陳曉云;當代地方文化建設(shè)芻議[J];浙江學刊;1988年06期
10 徐昌翰;從薩滿文化視角看《伊瑪堪》[J];民族文學研究;1988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愛敏;;從文化視角看朱麗葉和祝英臺的愛情悲劇[A];外國文學論集——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C];1997年
2 一ノp(雄一;;明清時代北京的書籍,花卉,動物[A];第七屆明史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9年
3 王爾勃;;關(guān)于文藝學的文化視角與威廉斯“文化唯物論”的斷想[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趙宋光;;音樂聽覺審美素質(zhì)成長的條件與動力(講座提綱)[A];2003’北京第一屆全國音樂欣賞教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5 劉本炬;;企業(yè)實力:文化視角的考辨[A];用文化提升企業(yè)競爭力——陜西省首屆企業(yè)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朱宇峰;;運用“準歷史現(xiàn)象法”組織物理教學初探[A];湖北省物理學會、武漢物理學會2004’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哈斯巴特爾;;文化視角下的文字與語言比較研究(內(nèi)容提要)[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第七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藍炯熹;;人口流動與社區(qū)形成:福建省民族鄉(xiāng)村“城鎮(zhèn)化”問題思考(綱要)[A];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9 孫先科;;《白鹿原》與《創(chuàng)業(yè)史》的“互文”關(guān)系及其意義闡釋[A];中國歷史文學的世紀之旅——中國現(xiàn)當代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吳尚華;;我們?yōu)槭裁床荒芘c狼共舞——兼論《懷念狼》的生態(tài)意識[A];安徽文學論文集(第2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昌滄 友唐;如日東升 前景廣闊[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2 ;要深挖腐敗的思想根源[N];文學報;2000年
3 孫緒敏;注重文學史寫作的學術(shù)性[N];中華讀書報;2000年
4 劉洋(作者單位:北京市政府外辦);從文化視角看入世[N];北京日報;2001年
5 本報評論員;從文化視角認識汽車業(yè)[N];中國汽車報;2001年
6 楊志今;歷史真實與藝術(shù)虛構(gòu)的多彩交響[N];光明日報;2001年
7 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 張炯;建構(gòu)文藝評論新格局[N];人民日報;2001年
8 陳正寬 李虎強;教育的平民視點[N];人民政協(xié)報;2001年
9 楊志今;歷史真實與藝術(shù)虛構(gòu)的交響曲[N];文匯報;2001年
10 傅汝新;“宏偉敘事”與人文關(guān)懷[N];文藝報;200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權(quán)力話語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2年
2 繆仁炳;溫州、關(guān)中兩地創(chuàng)業(yè)傾向比較[D];浙江大學;2005年
3 趙健;學習共同體[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梁桂芳;杜甫與宋代文化[D];山東大學;2005年
5 陳福勝;法治的人性基礎(chǔ)[D];黑龍江大學;2004年
6 李永東;租界文化與三十年代文學[D];山東大學;2005年
7 田義貴;歷史形態(tài)與文化表征[D];四川大學;2006年
8 高埃仁;中國文化視角下的信用研究[D];廈門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文濤;歐洲政治一體化進程中的國際關(guān)系障礙因素分析[D];暨南大學;2000年
2 農(nóng)時敏;文化視角中的中美廣告語言及其對比[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3 范德尚;論美國對外關(guān)系中的文化因素[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4 吳佩軍;大正文化視角下的白樺派文學[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5 王麗霞;從文化視角探討英漢語境的搭配手段[D];暨南大學;2003年
6 袁靖華;都市日常生活中的京滬“傳奇”[D];浙江師范大學;2003年
7 李丹寧;荒涼而絢麗的圖畫:阿成小說文化透視[D];黑龍江大學;2003年
8 吳瑛;城市流動人口高危行為的社會文化透視[D];云南師范大學;2003年
9 柏穎;譯者處理譯文語篇時的社會文化視角[D];廣西大學;2003年
10 劉久平;品牌名翻譯多視角探討[D];廣西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7452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1745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