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與批評的勾連——中國音樂美學的應由之路
本文關鍵詞:形式與批評的勾連——中國音樂美學的應由之路 出處:《音樂研究》2012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中國音樂美學 音樂批評 音樂形式 音樂作品 中央音樂學院 西方馬克思主義 真正意義 音樂學分析 藝術作品 阿多諾
【摘要】:正在中國,真正意義上的音樂美學學科體系是從20世紀才開始建立的,經(jīng)歷了幾代人的努力,特別是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音樂美學在基礎理論建設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許多問題的討論得到了深化。然而,一個學科如果要取得更大的成就,要保持更加旺盛的學術活力,就需要不斷地提出新問題,不斷地開拓新的學科生長點。在筆者看來,新時期,中國音樂美學的一個新的學術增長點就應該是超拔于純粹的思辨?zhèn)鹘y(tǒng),而
[Abstract]:......
【作者單位】: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
【分類號】:J601
【正文快照】: 在中國,真正意義上的音樂美學學科體系是從20世紀才開始建立的,經(jīng)歷了幾代人的努力,特別是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音樂美學在基礎理論建設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許多問題的討論得到了深化。然而,一個學科如果要取得更大的成就,要保持更加旺盛的學術活力,就需要不斷地提出新問題,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于潤洋;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前奏曲與終曲的音樂學分析(下)[J];音樂研究;1993年02期
2 何寬釗;;《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前奏曲及終曲和聲與德彪西印象主義和聲的哲學-美學闡釋[J];音樂研究;2011年04期
3 何寬釗;;浪漫主義和聲的文化-美學闡釋[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廷麗;;文化視野中的西方音樂史學[J];長城;2010年02期
2 王麗娟;;西方音樂作品研究中的音樂學分析與音樂技術分析[J];電影評介;2009年18期
3 顏新禎;;作為意志與表象的音樂[J];大眾文藝;2010年01期
4 寧歡;;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再思考[J];歌海;2009年02期
5 萬卉;;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前奏曲與終曲的結構探析[J];大舞臺;2012年08期
6 劉丹霓;;雙贏還是兩難——由查爾斯·羅森等國外學者的分析理念所啟發(fā)的對音樂學分析的思考[J];黃河之聲;2010年10期
7 葉婷;;蒙特威爾第與格魯克歌劇《奧爾菲斯與優(yōu)麗狄茜》比較研究[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8年04期
8 蔡際洲;音樂學術論文中的“重復”現(xiàn)象———編稿瑣記之二[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9 楊和平;;感性的體驗 理性的表達——新中國音樂美學研究60年[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10 李詩原;;音樂批評的層次性結構[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徐志博;音響結構思維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1年
2 趙仲明;西方音樂研究在中國(1980-2000)[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3 凌憲初;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西方音樂倫理的精神意蘊[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娟;郭蘭英與彭麗媛歌唱藝術風格之比較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2 蘇飛;二胡曲《長城隨想》的音樂學分析[D];云南藝術學院;2011年
3 伍麗琪;論肖邦波蘭舞曲的“戲劇性”特征[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董軍強;于潤洋音樂闡釋美學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朱曉南;舒曼鋼琴作品和聲研究[D];天津音樂學院;2012年
6 李佳;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中民族性與藝術性的探求[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7 賈偉亞;勃拉姆斯藝術歌曲演唱探析[D];河南大學;2007年
8 李潔;搖擺樂的風格特征與文化分析[D];河南大學;2008年
9 程曉梅;同樣的大師,,不同的命運[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10 張云瑋;莫扎特簡論[D];貴州師范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胡向陽;“漂浮”的屬和弦與調(diào)性的“黑洞”──瓦格納《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序曲的和聲分析[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5年01期
2 于潤洋;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前奏曲與終曲的音樂學分析(上)[J];音樂研究;1993年01期
3 于潤洋;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前奏曲與終曲的音樂學分析(下)[J];音樂研究;1993年02期
4 陳林;;19世紀情感論音樂美學視角下的浪漫主義和聲[J];音樂創(chuàng)作;2007年04期
5 何寬釗;;“現(xiàn)代知識型”視野中的浪漫主義和聲[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謝倫燦;;正確科學地開展音樂批評[J];藝術評論;2009年04期
2 明言;音樂批評的標準論[J];音樂研究;2003年02期
3 趙莉;;音樂批評在音樂欣賞中的功能[J];美與時代;2008年01期
4 韓鍾恩;;人事·事情·情感·感孕——對話當代中國音樂文化當事人的敘事與修辭[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5 曾遂今;;音樂批評的科學標準[J];音樂世界;1995年09期
6 韓鐘恩;;第七屆全國音樂美學學術研討會記略[J];人民音樂;2006年03期
7 明言;音樂批評的功能——“音樂批評學”探索之三[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8 明言;音樂批評學芻議——“音樂批評學”探索之一[J];音樂研究;2002年01期
9 廖家驊;音樂批評的多層次性[J];人民音樂;1987年10期
10 李曙明;“和律論”再研究(上)——《“和律論”再質(zhì)疑》讀后[J];人民音樂;199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龔曉婷;;二十年來中央音樂學院復調(diào)教學之我見[A];全國和聲復調(diào)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2 ;中央音樂學院[A];全國音樂藝術院校音樂研究機構與科研處工作會議會議資料[C];2004年
3 宋瑾;;站在哪里說音樂[A];2005’北京第二屆世界民族音樂學會學術研討會資料匯編[C];2005年
4 陳勁松;;云南“原生態(tài)音樂”模式的現(xiàn)代詮釋[A];民族文化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研究論叢(第三輯)[C];2011年
5 郝向明;;民族音樂的思考[A];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
6 侯瑞云;;孔子的音樂美學思想[A];孔學研究(第一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首次學術研討會暨海峽兩岸首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4年
7 董云;;關于非洲的音樂人類學研究[A];2005’北京第二屆世界民族音樂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5年
8 ;中國音樂學院和聲復調(diào)成果一覽表[A];全國和聲復調(diào)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9 羅藝峰;;馬來民間音樂的節(jié)奏模式與馬來文化的深度結構[A];2005’北京第二屆世界民族音樂學會學術研討會資料匯編[C];2005年
10 王丹;;北京智化寺京音樂[A];北京歷史文化研究——北京風俗史研究[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唐若甫;果真“錯音也值得真實可愛?”[N];音樂周報;2011年
2 王志安;音樂批評何以缺席[N];人民日報;2002年
3 本報記者 金鑫海;“古典與浪漫的印象”[N];音樂生活報;2010年
4 趙忱;聽啊,“川音”多么嘹亮[N];中國文化報;2007年
5 吳燕莉;中央音樂學院鼓浪嶼鋼琴學校正式成立[N];音樂周報;2007年
6 記者 白煒;金鐘:在北京歡樂谷放歌[N];中國文化報;2009年
7 本報實習記者 董大汗;開闊的學術視野 強烈的藝術使命感[N];中國藝術報;2010年
8 施雪鈞;音樂批評的悲哀[N];音樂周報;2007年
9 張小蘭;中美文化交流的亮麗篇章[N];中國文化報;2008年
10 禾芳;賓利中國音樂教育基金再籌善款40萬元[N];音樂周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車新春;19世紀上半葉的德意志音樂文化與民族主義思潮[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2 李麗敏;文化的嫁接[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3 馮存凌;勛伯格《空中花園篇》(op.15)詩樂關系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9年
4 李小戈;廣陵琴派的文化生態(tài)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8年
5 夏滟洲;西方作曲家的社會身份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6 趙仲明;西方音樂研究在中國(1980-2000)[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7 傅暮蓉;查阜西琴學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8 劉曉江;中國近代和聲技法的調(diào)域類型及歷史走向[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9 匡君;二十世紀中國民族管弦樂配器中的音色觀念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10 高洪波;移居香港的大陸作曲家研究(20世紀30-80年代)[D];中央音樂學院;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俐;音樂批評理論與實踐及其相關問題評述[D];上海音樂學院;2011年
2 魯瑞紅;解讀譚盾音樂作品的文化內(nèi)涵[D];河南師范大學;2011年
3 張澄橙;施托克豪森電子音樂作品—《Kontakte》的作品分析[D];青島大學;2010年
4 張晨;創(chuàng)作理念的確立與技術平臺的確立[D];中央音樂學院;2010年
5 張佳璇;論音樂作品的存在方式[D];吉林大學;2008年
6 左潔;從第十四屆青歌賽現(xiàn)場點評看當代聲樂批評[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金瀚文;論德彪西鋼琴前奏曲的音樂形式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之相通[D];上海音樂學院;2008年
8 周悅;劉歡音樂作品流行的成因和啟示[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曉囡;音樂作品構建的層次性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10 王相茹;音樂作品的理解途徑與人文性解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3553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1355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