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流動的東亞音樂歷史博物館——評趙維平《中國與東亞音樂的歷史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0-28 03:12

  本文關(guān)鍵詞:流動的東亞音樂歷史博物館——評趙維平《中國與東亞音樂的歷史研究》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中國音樂 東亞音樂 東亞音樂交流 東亞漢字音樂文化圈


【摘要】:以中國為中心所擴展出的東亞漢字音樂文化圈,不僅是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的重鎮(zhèn),同時也是東方音樂之學科研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趙維平教授2012年3月出版的《中國與東亞音樂的歷史研究》(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以下簡稱《研究》)一書,在牢牢把握住中國音樂本源之主線的同時,將眼光放遠東亞,在掌握了大量中、日、韓、越四國的一手資料的基礎(chǔ)上,以實證第一性的方法,詳細剖析了中國以及東亞諸國的樂器、樂譜、樂制、音樂體裁、文化觸變等問題,并以文化交流的節(jié)點為新歷史斷代,用史學與民族音樂學相結(jié)合的研究方法,系統(tǒng)、全面地構(gòu)建起了東方音樂研究的整體思路和框架,這不僅繼承、延續(xù),并開拓了其本人以及其他學者現(xiàn)階段東亞音樂研究的碩果,同時該著所涉及的廣袤的亞洲地域及縱橫幾千年的歷史,貫穿闡述了音樂文化的交流與文化接受中所產(chǎn)生的問題,提出了獨到的思考與見解,為中國音樂史學,以及東方音樂研究領(lǐng)域提供了一種嶄新的研究視角和思路。
【作者單位】: 上海音樂學院;
【關(guān)鍵詞】中國音樂 東亞音樂 東亞音樂交流 東亞漢字音樂文化圈
【分類號】:J609.3
【正文快照】: 前言東亞首先是一個地理的概念,指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蒙古、朝鮮、日本等國家和地區(qū)。而從文化的角度來說,東亞又是一個文化圈的概念,它由漢字、儒教、律令制度、佛教四大要素建構(gòu)起核心構(gòu)架,并以中國為軸心,向日本、朝鮮、越南輻射形成。這一層面的東亞文化,作者稱其為東亞漢字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王建欣;中日尺八之比較研究[J];音樂研究;2001年03期

2 王耀華;琉球音樂對中國音樂受容的兩種樣式及其規(guī)律[J];音樂研究;2004年04期

3 趙維平;;從亞洲音樂的歷史流動看中國音樂的歷史分期[J];音樂研究;2009年04期

4 孫麗偉;福建南音琵琶與日本琵琶比較兩題[J];音樂研究;1998年02期

5 劉全;馬麗;;論日本音樂文化發(fā)展進程中唐樂的影響[J];日本問題研究;2006年01期

6 紀維劍;;淺談古代中韓音樂文化的交流與交融[J];人民音樂;2008年07期

7 徐元勇;論京劇音樂與日本歌舞伎音樂的藝術(shù)特征[J];云南藝術(shù)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8 林大雄;中國正史中的中朝音樂文化交流史料研究[J];中國音樂學;1999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符麗琴;論中日兩國箏流派的差異及其文化變遷原因[D];上海音樂學院;2006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麗麗;;日本琵琶本土化的文化因素試探[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2 許彩萍;;南音琵琶演奏藝術(shù)的萌芽期與形成期[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8年04期

3 許源元;;近三十年東亞地區(qū)音樂文化研究述評[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4 宮宏宇;趙佶的音樂外交與宋代音樂之東傳——介紹英國學者普蘭特對宋代中國與高麗間音樂交往的有關(guān)研究[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5 王伽娜;;中國古代城市音樂的國際化考察——以元大都與亞歐音樂文化交流為例[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2期

6 田可文;王璐;;1996-2005:面向亞洲的音樂學視野——中國學者對亞洲音樂的研究[J];南京藝術(shù)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7年04期

7 何麗麗;;多元文化視角的樂器文化因素[J];人民音樂;2009年04期

8 李延紅;;民族音樂學的“歷史研究”[J];音樂藝術(shù).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9 張謙;;日本歌舞伎的舞臺表演和音樂功能[J];藝海;2011年05期

10 李敬民;;論中國民間音樂音調(diào)中的多元化受容——以“槐口墜子書”唱腔的受容性為例[J];中國音樂;2008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張小梅;唐代中日音樂文化交流史專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2 薛雷;梨園拉魂第一腔[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08年

3 遲鳳芝;朝鮮文廟雅樂的傳承與變遷[D];上海音樂學院;2009年

4 徐海準;《樂學軌范》唐部樂器之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9年

5 李敬民;豫南皖西杠天神儀式音樂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6 陳永;中國音樂史學的近代轉(zhuǎn)型[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7 趙喜惠;唐代中外藝術(shù)交流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國平;唐時期箏的歷史地理探索[D];暨南大學;2011年

2 宋群華;中日音樂教育中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傳承問題比較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1年

3 閆飛;《洛陽春》在韓國的變化研究[D];延邊大學;2011年

4 夏金甌;幽玄之蓄,水墨之意[D];中央音樂學院;2011年

5 杜化麗;《全唐詩》中琵琶史料的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1年

6 吳丹;傳承中的20世紀中日箏樂藝術(shù)[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7 孫麗偉;琵琶文化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8 朱清泉;中國古代笛屬樂器的歷史研究[D];河南大學;2004年

9 王伽娜;元大都音樂的初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10 朱玉葵;論唐代法曲的起源與流變[D];武漢音樂學院;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月;古箏的主要流派與風格特征[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2 林能杰;日本的唐樂·踏歌·散樂[J];福建藝術(shù);1998年03期

3 喬愛玲;淺談潮州古箏的演奏技法[J];廣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10期

4 王超慧;中日音樂文化交流的歷史淵源[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3年02期

5 盛秧;浙派箏的淵源、特色和演奏技法初探[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05期

6 王運;潮州箏曲演奏特色分析[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3年S1期

7 唐昕;潮州箏派的作韻特色[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8 趙毅;古箏早期譜式與弦式流變脈絡[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9 王曉紅;當代古箏演奏技法的流變[J];藝圃(吉林藝術(shù)學院學報);1996年Z1期

10 李軍;主要箏樂流派的風格特點及演奏提示[J];荊門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田可文;;音樂歷史觀及研究模式的求證[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87年03期

2 王德塤;;中國音樂史的研究方法[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89年02期

3 ;書訊[J];音樂研究;1981年01期

4 王琳潔;;中西方音樂史的異同點及其思考[J];貴州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5 賀皖蓉;;淺談中國音樂史[J];黃梅戲藝術(shù);2006年03期

6 許康健;;前行終有路 何必計枯榮——重讀王光祈的《中國音樂史》[J];人民音樂;2006年09期

7 趙惠生;試談高師中國音樂史課教學內(nèi)容問題[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6期

8 秦序;一次有關(guān)中國音樂史研究方法問題的有益探討——第三期音樂理論讀書研討會略記[J];中國音樂學;1989年02期

9 劉東興,余親珍;談開設(shè)中國音樂史課的必要性[J];衡水師專學報;2004年03期

10 王明風,劉新紅;民族音樂學的宗師——簡述楊蔭瀏先生的藝術(shù)業(yè)績[J];中州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維平;;亞洲的音樂史料及其歷史研究狀況[A];2005’北京第二屆世界民族音樂學會學術(shù)研討會資料匯編[C];2005年

2 趙敏俐;;關(guān)于加強中國詩歌與音樂關(guān)系問題研究的幾點思考[A];中國詩歌與音樂關(guān)系研究——第一屆與第二屆“中國詩歌與音樂關(guān)系”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A];全國音樂藝術(shù)院校音樂研究機構(gòu)與科研處工作會議會議資料[C];2004年

4 王丹;;北京智化寺京音樂[A];北京歷史文化研究——北京風俗史研究[C];2007年

5 鄭錦揚;;福建師范大學[A];全國音樂藝術(shù)院校音樂研究機構(gòu)與科研處工作會議會議資料[C];2004年

6 劉戈;;關(guān)于加強高師民族音樂教育的幾點建議[A];高等黨校藝術(shù)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7 劉懷榮;;南北朝及隋代樂府官署演變考[A];中國詩歌與音樂關(guān)系研究——第一屆與第二屆“中國詩歌與音樂關(guān)系”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8 ;南京藝術(shù)學院[A];全國音樂藝術(shù)院校音樂研究機構(gòu)與科研處工作會議會議資料[C];2004年

9 林雯;;淺談改進普通高校音樂課教學方法[A];高等黨校藝術(shù)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10 李方元;;華中師范大學[A];全國音樂藝術(shù)院校音樂研究機構(gòu)與科研處工作會議會議資料[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甯甯;金鐘獎:書寫活生生的中國音樂史[N];人民政協(xié)報;2002年

2 傅顯舟 劉洋;歷史是一條河流[N];音樂周報;2006年

3 劉詩嶸;交流演出史實與失實[N];音樂周報;2008年

4 鳴琦邋繼武;中國音樂史博物館在建科大開館[N];陜西日報;2008年

5 曹定邋白瀛;“上合之夜”音樂會奏響奧運文化交流樂章[N];人民日報;2008年

6 記者  斯基 薇瑋 遷忠;歌舞澆潤友誼花[N];阿壩日報;2006年

7 張紅梅;劉再生“音樂史”評析[N];音樂周報;2006年

8 記者 黃華 王永剛;《云嶺天籟》外國人士專場演出反響熱烈[N];云南日報;2006年

9 本報通訊員 納惠敏;巍山南詔古樂團赴韓國進行文化交流[N];大理日報(漢);2007年

10 王曉峰邋丁楠;中國“茉莉花”盛開全球[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亞芳;透過文本:對西方傳教士記錄的鄂爾多斯音樂的歷史民族音樂學考察與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1年

2 王建欣;《五知齋琴譜》四曲研究[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2年

3 祁慧民;音樂文化交融環(huán)境中的個性與共性[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3年

4 李穎;明清音樂記錄特征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5 孫寧寧;日本地歌三味線角色的變遷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1年

6 李莘;河北霸州勝芳鎮(zhèn)民間花會音樂民俗志[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5年

7 板俊榮;民族音樂學多位網(wǎng)視野下的海州五大宮調(diào)[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12年

8 吳慧娟;福建仙游三—教儀式音樂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9 劉雯;番瑤音樂文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趙志安;傳統(tǒng)京劇京胡伴奏藝術(shù)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園;對二胡藝術(shù)走向世界問題的探討[D];天津音樂學院;2007年

2 朱清泉;中國古代笛屬樂器的歷史研究[D];河南大學;2004年

3 魏琳琳;二人臺音樂形態(tài)初探[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5年

4 郭穎;琴音悠悠潤滄州[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5 褚潤澤;簡述民族音樂學的發(fā)展歷程[D];廈門大學;2008年

6 秦展聞;《民族音樂學導論》譯文及書評[D];上海音樂學院;2011年

7 周婷婷;從揚琴藝術(shù)看近代以來的中國音樂發(fā)展[D];山東大學;2008年

8 李小平;21世紀初中國大陸民族音樂學學科基本理論研究的進展[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9 丁璐;中國音樂史研究的科學化進程[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7年

10 李婷;實地考察在中國民族音樂學界的運用與發(fā)展[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11年

,

本文編號:110639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110639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832d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