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區(qū)域·國家——彝、哈、傣、苗雜居區(qū)節(jié)慶儀式音樂中的三重文化認同
發(fā)布時間:2021-10-28 22:55
多族群雜居區(qū)節(jié)慶儀式音樂是用以標識族群身份和邊界的重要符號,主要呈現(xiàn)出族群、區(qū)域、國家三重文化認同。族群認同(Ethnic identity)主要由祖先信仰及原始敘事派生出的賦有根基性情感的節(jié)慶儀式音樂組成,特點是原生性、非理性與下意識性,表現(xiàn)為以原始古歌為核心,以本族群音樂與舞蹈為語言描述族群內部特定的生活場景,其功能在于標識族群邊界,即穩(wěn)固族群內部身份認同;區(qū)域認同(Regional identity)由地方行政組織以驅動地方經濟、文化發(fā)展為目的而使用的節(jié)慶儀式音樂組成,其特點為場景性、利同性、理性和不穩(wěn)定性;國家認同(National identity)表現(xiàn)在國家(國際)節(jié)日慶典儀式音樂中,特點是政治性、理性與建構性,表現(xiàn)為政府主流媒體輸導下歌、舞、樂的介入,以及國家話語體系主導下族群音樂的改造和征用。云南玉溪元江彝、哈、傣、苗等族群雜居區(qū)的節(jié)慶儀式音樂中,上述三重文化認同清晰可見,三者之間既有微觀上的相互博弈,又在國家"一體多元"宏觀政策驅動下整體趨同,且相互交叉、各有滲透,呈網絡交織狀。
【文章來源】:中國音樂.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9 頁
【文章目錄】:
引言
一、多族群雜居區(qū)節(jié)慶儀式音樂概況
二、族群認同
三、區(qū)域認同
四、國家認同
五、三重認同之關系
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一鼓立中國[J]. 張振濤. 讀書. 2019(08)
[2]族群節(jié)慶:儀式互動與文化認同——以黎平·中國侗族鼓樓文化藝術節(jié)為例[J]. 羅輯,梁勤超. 貴州社會科學. 2016(09)
[3]“被發(fā)明的傳統(tǒng)”:現(xiàn)代土家族擺手舞的文化透視[J]. 陳興貴. 廣西民族研究. 2015(06)
[4]宗教認同與區(qū)域、民族認同——論20世紀藏彝走廊西部邊緣基督教的發(fā)展與認同變遷[J]. 高志英.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02)
[5]苗族“花山節(jié)”起源初探[J]. 薛麗娥. 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 2009(03)
[6]當代儀式音樂研究啟示錄[J]. 喬建中. 大音. 2009(01)
[7]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和諧何以可能[J]. 張友國.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5)
[8]論從民族認同到國家認同[J]. 賀金瑞,燕繼榮.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3)
[9]對節(jié)日民俗復興的文化自覺與社會再生產[J]. 高丙中. 江西社會科學. 2006(02)
[10]荊楚民歌調式考[J]. 楊匡民.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1991(02)
本文編號:3463466
【文章來源】:中國音樂.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9 頁
【文章目錄】:
引言
一、多族群雜居區(qū)節(jié)慶儀式音樂概況
二、族群認同
三、區(qū)域認同
四、國家認同
五、三重認同之關系
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一鼓立中國[J]. 張振濤. 讀書. 2019(08)
[2]族群節(jié)慶:儀式互動與文化認同——以黎平·中國侗族鼓樓文化藝術節(jié)為例[J]. 羅輯,梁勤超. 貴州社會科學. 2016(09)
[3]“被發(fā)明的傳統(tǒng)”:現(xiàn)代土家族擺手舞的文化透視[J]. 陳興貴. 廣西民族研究. 2015(06)
[4]宗教認同與區(qū)域、民族認同——論20世紀藏彝走廊西部邊緣基督教的發(fā)展與認同變遷[J]. 高志英.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02)
[5]苗族“花山節(jié)”起源初探[J]. 薛麗娥. 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 2009(03)
[6]當代儀式音樂研究啟示錄[J]. 喬建中. 大音. 2009(01)
[7]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和諧何以可能[J]. 張友國.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5)
[8]論從民族認同到國家認同[J]. 賀金瑞,燕繼榮.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3)
[9]對節(jié)日民俗復興的文化自覺與社會再生產[J]. 高丙中. 江西社會科學. 2006(02)
[10]荊楚民歌調式考[J]. 楊匡民.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1991(02)
本文編號:34634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lelunwen/346346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