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胡與二胡藝術風格特征異同的探究 ——以蒙古族高音四胡與二胡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07-08 18:56
蒙古族四胡是蒙古族音樂文化中流傳廣、影響大,有群眾基礎,且獨具草原氣質和韻味的蒙古族傳統(tǒng)代表性拉弦樂器,并于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與二胡的發(fā)展相比,蒙古族四胡因為歷史的原因以及地域的局限性,使蒙古族四胡音樂的發(fā)展受到了限制。通過以兩個不同文化樂器之間的對比,揭示其文化內涵,其發(fā)展歷史、樂器形制、音色特征、演奏風格以及傳承方式等都具有獨特的民族特征。通過對兩種樂器的比較探究,可以讓我們了解民族傳統(tǒng)樂器的發(fā)展,使我們更好地傳承這一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本論文以蒙古族高音四胡與二胡藝術風格特征的異同為探究對象,由引言、正文和結語三個部分組成,其中正文主體由三個章節(jié)組成。第一章簡述蒙古族四胡與二胡的概況,本章從二者樂器的發(fā)展脈絡、形制特征、種類形態(tài)以及相關的代表人物進行整理,使人們對蒙古族四胡與二胡有概括性的了解,為本論文的核心內容進行鋪墊;第二章簡析蒙古族高音四胡與二胡演奏特征上的異同,主要從定弦方式及演奏效果、弓法、裝飾音、作品演奏技術風格、音樂表現(xiàn)特征等方面進行概括總結;第三章論述蒙古族四胡與二胡不同文化背景中傳承的途徑與方式及發(fā)展的重要性,從民間、學校、文藝團體和群眾文...
【文章來源】:內蒙古民族大學內蒙古自治區(qū)
【文章頁數(shù)】:11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1-8](5)蒙古族高音四胡的琴弓主要由兩部分組成,??
圖3-2??“””
?內蒙古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的方法恰當是弓弦類樂器演奏好的基礎和前提。在弓弦類樂器的家族中,由于各種??胡琴的形制結構不同,所以也就形成了不同形制的琴弓,持弓方式也就相應的有所??不同。??①蒙古族高音四胡持弓的方式,如圖(4-1)所示????——??一?廣m??一?.-?jv_^^?獲??\?\?7?^??V'c?-?/??圖4-1??關于蒙古族高音四胡持弓的方式,筆者請教了內蒙古科爾沁藝術職業(yè)學院的蒙??古族四胡教師包努力瑪扎布老師,據扎布老師講解蒙古族高音四胡的持弓方式是將??右手的食指和中指一起放在弓桿的外側,并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關節(jié)和第三關節(jié)處??和拇指一起將弓桿握住,右手的食指和中指的第二關節(jié)以上要適當?shù)姆潘,而右??的無名指和小指要用指肚的位置緊貼包裹在弓毛的弓皮上,運弓的過程中,手腕和??手臂要處于放松的狀態(tài)。據扎布老師講,這種半握式的持弓方式有很多胡琴類樂器??所采用,例如二胡、高胡、中胡、板胡、京胡等胡琴類樂器都可采用握式的持弓方??式。??②二胡持弓的方式,如圖(4-2)所示??f-一??、??久、??4???-?防外沖??圖4-2??二胡持弓的方式是將琴弓的弓桿放置在右手食指的第二至第三關節(jié)處并用拇??指將弓桿按住,右手食指的第二關節(jié)以上部分放松,自然的包在弓桿的外側,無名??指和中指彎曲自然的伸入弓桿與弓毛之間,并以指肚貼住弓毛,小指自然放松彎曲??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器樂的傳承與發(fā)揚思考[J]. 李紫琛. 黃河之聲. 2018(13)
[2]孫文明、阿炳音樂比較研究[J]. 王靜. 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08)
[3]蒙漢雜居區(qū)四胡演奏與族群認同研究[J]. 魏琳琳. 民族藝術. 2018(02)
[4]二胡演奏中的音色把握技巧[J]. 黃潤清. 北方音樂. 2018(06)
[5]淺析我國二胡文化的歷史與發(fā)展[J]. 謝洪浩. 人文天下. 2018(03)
[6]中小學音樂欣賞備課素材選編——以《二泉映月》《光明行》為例[J]. 王安國. 中國音樂教育. 2018(02)
[7]民族音樂學視野下的寧夏回族器樂傳承與保護研究[J]. 呂婧. 北方音樂. 2017(22)
[8]淺析《三門峽暢想曲》的音樂結構以及二胡演奏技巧[J]. 楊磊. 北方音樂. 2017(20)
[9]淺談當今二胡發(fā)展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以劉天華先生為例[J]. 關燕. 黃河之聲. 2017(12)
[10]中國二胡學派建國后轉型的代表人物——紀念張韶教授誕辰90周年的時代意義[J]. 劉再生. 人民音樂. 2017(07)
碩士論文
[1]《二泉映月》藝術特征研究[D]. 鄭嶸.天津音樂學院 2017
[2]蒙古族高音四胡與二胡差異之研究[D]. 王尚.中央音樂學院 2017
[3]二胡曲《江河水》不同演奏版本的對比研究[D]. 陳玥.聊城大學 2017
[4]二胡琴筒形制和材料與發(fā)聲的關聯(lián)性研究[D]. 靜恩濤.中國音樂學院 2017
[5]蒙古四胡的造型藝術特征研究[D]. 斯琴塔娜.內蒙古農業(yè)大學 2016
[6]胡琴類樂器淵源與異同探究[D]. 高靖澤.東北師范大學 2015
[7]音樂教育中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論研究[D]. 孟冬琪.吉林師范大學 2014
[8]二胡曲《賽馬》及其音樂分析[D]. 郭恩哲.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2
[9]蒙古四胡制作工藝研究[D]. 云丹.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1
[10]從蒙古四胡的發(fā)展歷史觀蒙古四胡的藝術表現(xiàn)力[D]. 格日樂圖.內蒙古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272142
【文章來源】:內蒙古民族大學內蒙古自治區(qū)
【文章頁數(shù)】:11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1-8](5)蒙古族高音四胡的琴弓主要由兩部分組成,??
圖3-2??“””
?內蒙古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的方法恰當是弓弦類樂器演奏好的基礎和前提。在弓弦類樂器的家族中,由于各種??胡琴的形制結構不同,所以也就形成了不同形制的琴弓,持弓方式也就相應的有所??不同。??①蒙古族高音四胡持弓的方式,如圖(4-1)所示????——??一?廣m??一?.-?jv_^^?獲??\?\?7?^??V'c?-?/??圖4-1??關于蒙古族高音四胡持弓的方式,筆者請教了內蒙古科爾沁藝術職業(yè)學院的蒙??古族四胡教師包努力瑪扎布老師,據扎布老師講解蒙古族高音四胡的持弓方式是將??右手的食指和中指一起放在弓桿的外側,并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關節(jié)和第三關節(jié)處??和拇指一起將弓桿握住,右手的食指和中指的第二關節(jié)以上要適當?shù)姆潘,而右??的無名指和小指要用指肚的位置緊貼包裹在弓毛的弓皮上,運弓的過程中,手腕和??手臂要處于放松的狀態(tài)。據扎布老師講,這種半握式的持弓方式有很多胡琴類樂器??所采用,例如二胡、高胡、中胡、板胡、京胡等胡琴類樂器都可采用握式的持弓方??式。??②二胡持弓的方式,如圖(4-2)所示??f-一??、??久、??4???-?防外沖??圖4-2??二胡持弓的方式是將琴弓的弓桿放置在右手食指的第二至第三關節(jié)處并用拇??指將弓桿按住,右手食指的第二關節(jié)以上部分放松,自然的包在弓桿的外側,無名??指和中指彎曲自然的伸入弓桿與弓毛之間,并以指肚貼住弓毛,小指自然放松彎曲??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器樂的傳承與發(fā)揚思考[J]. 李紫琛. 黃河之聲. 2018(13)
[2]孫文明、阿炳音樂比較研究[J]. 王靜. 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08)
[3]蒙漢雜居區(qū)四胡演奏與族群認同研究[J]. 魏琳琳. 民族藝術. 2018(02)
[4]二胡演奏中的音色把握技巧[J]. 黃潤清. 北方音樂. 2018(06)
[5]淺析我國二胡文化的歷史與發(fā)展[J]. 謝洪浩. 人文天下. 2018(03)
[6]中小學音樂欣賞備課素材選編——以《二泉映月》《光明行》為例[J]. 王安國. 中國音樂教育. 2018(02)
[7]民族音樂學視野下的寧夏回族器樂傳承與保護研究[J]. 呂婧. 北方音樂. 2017(22)
[8]淺析《三門峽暢想曲》的音樂結構以及二胡演奏技巧[J]. 楊磊. 北方音樂. 2017(20)
[9]淺談當今二胡發(fā)展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以劉天華先生為例[J]. 關燕. 黃河之聲. 2017(12)
[10]中國二胡學派建國后轉型的代表人物——紀念張韶教授誕辰90周年的時代意義[J]. 劉再生. 人民音樂. 2017(07)
碩士論文
[1]《二泉映月》藝術特征研究[D]. 鄭嶸.天津音樂學院 2017
[2]蒙古族高音四胡與二胡差異之研究[D]. 王尚.中央音樂學院 2017
[3]二胡曲《江河水》不同演奏版本的對比研究[D]. 陳玥.聊城大學 2017
[4]二胡琴筒形制和材料與發(fā)聲的關聯(lián)性研究[D]. 靜恩濤.中國音樂學院 2017
[5]蒙古四胡的造型藝術特征研究[D]. 斯琴塔娜.內蒙古農業(yè)大學 2016
[6]胡琴類樂器淵源與異同探究[D]. 高靖澤.東北師范大學 2015
[7]音樂教育中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論研究[D]. 孟冬琪.吉林師范大學 2014
[8]二胡曲《賽馬》及其音樂分析[D]. 郭恩哲.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2
[9]蒙古四胡制作工藝研究[D]. 云丹.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1
[10]從蒙古四胡的發(fā)展歷史觀蒙古四胡的藝術表現(xiàn)力[D]. 格日樂圖.內蒙古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2721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lelunwen/327214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