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人的詩性智慧:民歌傳承中的文化親昵
本文選題:布朗民歌 + 文化親昵; 參考:《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01期
【摘要】:布朗民歌及其傳承過程充滿詩性智慧,能夠?qū)⒖茖W與信仰圓融起來,順應(yīng)時代,保存?zhèn)鹘y(tǒng)之根,以文化親昵在國家和民族民間建立中間地帶,為本土社會提供活態(tài)的彈性空間。
[Abstract]:Brown's folk songs and their inheritance process are full of poetic wisdom, which can blend science and faith, conform to the times, preserve the roots of tradition, and establish a middle zone between nation and nation by cultural intimacy, so as to provide flexible space for the local society.
【作者單位】: 復(fù)旦大學民族研究中心;
【分類號】:J607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楊民康;;云南布朗族風俗歌[索]的變異過程及其異文化解讀[J];中國音樂學;2011年01期
2 楊蔭瀏;革命心聲鳴管弦——少數(shù)民族器樂藝術(shù)的新發(fā)展[J];人民音樂;1964年1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盧芳芳;納日碧力戈;;布朗人的詩性智慧:民歌傳承中的文化親昵[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01期
2 高敏;;二十世紀中葉壯族音樂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中國音樂;2015年04期
3 張海;高云子;;布朗族民間音樂的現(xiàn)狀研究——以西雙版納曼夕村、曼芽村為個案調(diào)查[J];思想戰(zhàn)線;2014年S2期
4 卓嘎;;少數(shù)民族樂器教育發(fā)展初論——少數(shù)民族樂器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視角[J];音樂探索;2014年04期
5 李崢嶸;;交融與碰撞——對21世紀以來中國傳統(tǒng)音樂學科研究現(xiàn)狀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解讀[J];人民音樂;2014年09期
6 何華;;從布朗族聯(lián)姻及民歌活動看其當代音樂文化認同[J];民族藝術(shù)研究;2014年04期
7 鄭難力;;《一維兩閾:布朗族音樂文化志》讀后感[J];歌海;2014年04期
8 吳艷;;“聆聽”三代人的“音樂對話”——云南景洪地區(qū)音樂文化生態(tài)考察[J];音樂藝術(shù)(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9 張延莉;;讓我聽懂你的歌聲——從“民族認同”看西雙版納四個少數(shù)民族音樂生態(tài)[J];音樂藝術(shù)(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10 楊民康;;音樂民族志書寫的共時性平臺及其“顯一隱”歷時研究觀——以云南與東南亞跨界族群音樂文化書寫為實例[J];音樂藝術(shù)(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楊民康;布朗族音樂中的文化內(nèi)涵[J];民族藝術(shù)研究;1989年04期
2 楊蔭瀏;革命心聲鳴管弦——少數(shù)民族器樂藝術(shù)的新發(fā)展[J];人民音樂;1964年12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段建軍;;詩性智慧與詩意創(chuàng)造——文學創(chuàng)新及其限度[J];文學評論;2007年01期
2 郭守運;;中國“詩性智慧”的早期生成[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3 劉士林;詩性智慧的現(xiàn)代闡釋——讀勞承萬的《詩性智慧》[J];學術(shù)研究;2000年08期
4 劉士林;在中國語境中闡釋詩性智慧[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5 徐肖楠,施軍;中西詩性智慧的不同文化情境[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6 王悅;;論維柯的詩性智慧[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7 張晶;哲理的詩化生成——評《詩性智慧》[J];社會科學輯刊;2000年05期
8 劉士林;詩性智慧的美學闡釋──讀勞承萬教授的《詩性智慧》[J];泰安師專學報;2000年01期
9 S.塞爾沃瑪 ,馬振濤;大自然的詩性智慧在東亞古典美學中復(fù)興[J];世界哲學;2003年02期
10 程志敏;詩性智慧的本體闡揚[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周春生;;對文藝復(fù)興時期人文主義詩性智慧的歷史透視[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2 曹正善;;《論語》中的教育詩性智慧[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楊義 阮愛東;在歷史人生中體驗詩性智慧[N];中華讀書報;2005年
2 姜耕玉;漢語詩性智慧:“源流”與現(xiàn)代活力[N];文藝報;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劉明月;藝術(shù)與兒童思維[D];山東大學;2015年
2 王立華;論兒童的詩性智慧[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3 孫文娟;試論語文教學中學生“詩性智慧”的開啟[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李鐵青;論葉燮的詩性智慧[D];曲阜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9429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lelunwen/1942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