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準格爾漫瀚調的演唱探析
本文關鍵詞:鄂爾多斯準格爾漫瀚調的演唱探析
【摘要】:漫瀚調是起源于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東南部的一種民間歌種,據(jù)史料記載,準格爾旗是它的發(fā)祥地,是清代山西河曲、府谷縣為首的漢族農民走西口到內蒙古準格爾旗一帶謀生而發(fā)展出來的民間歌種。據(jù)傳從秦漢時期開始,漢族移民到內蒙古一帶墾荒謀生,到16世紀中葉逐漸增多,明末清初這種移民現(xiàn)象更加如火如茶地發(fā)展起來。由于清朝實施“借地養(yǎng)民”政策,大量晉陜漢族貧民涌入準格爾旗境內開墾農田,養(yǎng)家糊口,維持生計。在政治上內蒙古逐漸形成蒙漢倆族共同管理,在經濟上形成了農耕與牧業(yè)并存的局面。蒙漢雜居的局面逐漸形成,從而促使了當?shù)氐恼巍⒔洕、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這一政策帶來的不僅是生活文化的碰撞,更使蒙漢兩族的音樂的擦出了火花——漫瀚調。它就是上述地區(qū)移民們帶來的漢族音樂文化與內蒙古鄂爾多斯音樂文化融合而產生的一種民歌。它的曲調時而婉轉悠揚,時而高亢有力,你問我答,男女對唱的演唱形式更是深受西部地區(qū)人們的喜愛,因即興填詞、獨特的演唱風格及規(guī)范的伴奏形式,使得漫瀚調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并且廣泛流傳在內蒙古各地。漫瀚調民歌以鄂爾多斯短調為基礎,加入了晉、陜、冀等漢族民歌的歌詞韻律,它的唱腔結合了晉、陜、冀等地區(qū)的“山曲兒”、“信天游”等的演唱特點。近年來,從歷史、社會、人文以及音樂形態(tài)等角度對漫瀚調民歌的研究較廣泛和深入。然而,對于漫瀚調獨特的演唱藝術特色,目前挖掘成果尚有不足。本文在緒論部分,對漫瀚調的名稱做了界定,陳述了本人研究漫瀚調的意義和目的;同時對漫瀚調現(xiàn)有的文獻做了歸類和分析,并說明了此文的研究方向;以及列舉了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通過研究文獻及現(xiàn)有資料,以及親身體驗,首先對漫瀚調生成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與社會人文環(huán)境作了詳細的陳述,并且分階段地總結了漫瀚調的歷史發(fā)展軌跡。第二章運用已掌握的音樂理論知識,對漫瀚調音樂本體進行全面且細致的論述,首先對漫瀚調曲調來源、演唱形式作了說明,其次分析了它的調式、曲式、旋律、節(jié)奏,伴奏等特點,從各角度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整理。第三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閱覽和試聽相關理論資料、音響資料,再加上自身的體驗,歸納總結了漫瀚調的演唱藝術特點,從語音特點,歌詞特點,最主要從漫瀚調的演唱特色方面,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論述。第四章強調了漫瀚調發(fā)展中一些關鍵性的代表人物,以及主要分析漫瀚調傳承人岳文祥的演唱風格及獨特的韻味,以及在采訪時,親自學習漫瀚調的心得體會。第五章從學術研究所,青少年漫瀚調班,漫瀚調藝術節(jié)這三個角度說明了政府對保護及傳播漫瀚調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漫瀚調傳承中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了創(chuàng)新性的意見。最后的結語對漫瀚調這一極具特色的地方性歌種,回顧了總結了每一章的重點研究狀況。
【學位授予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J616.2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吉林;陳晉璋;;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fā)利用的私法規(guī)制[J];河北法學;2011年11期
2 蔣芝蕓;;魚木寨“坐活夜”民間習俗的文化意蘊略探[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3 李云安;柳清;;論洞庭湖區(qū)傳統(tǒng)年節(jié)民俗的人本氣韻[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4 何標;湯仁長;;皖西革命老區(qū)民俗體育傳承與全民健身體系的構建[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5期
5 劉海燕;;羌族云云鞋的文化內涵及其傳承研究[J];華章;2012年16期
6 李得成;保繼金;;雋永深沉 執(zhí)“中”守“和”——民樂頂碗舞的淵源、表演特征及其民俗文化意義[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8期
7 任桂香;;祭祀圈、信仰圈、文化圈之芻議[J];黑龍江史志;2008年11期
8 馬偉華;胡鴻保;;民俗內涵流變考[J];河南社會科學;2006年06期
9 陳靜媛;;傳統(tǒng)地域文化與語文教學[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10 賈磊;聶秀娟;;古徽州民俗體育與高校體育教學[J];黃山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秋芝;口頭表演與文化闡釋[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李言統(tǒng);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李旭;一個文化資本的生成與運作[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吳玉鳳(Nareerat Watthanawelu);明清華南竹枝詞民俗文化詞語與熟語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5 金春平;邊地文化視野下的新時期西部小說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6 何繼齡;傳統(tǒng)人生禮儀儀式與古代個體品德培育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曾曉進;變遷、互動、交融與發(fā)展[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8 孫雪巖;韓國秋夕的文化變遷與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王丹丹;北京公共園林的發(fā)展與演變歷程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2年
10 倪依克;論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發(fā)展[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迎芬;樂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蔣作文;湘西民俗體育淵源、發(fā)展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曾燕;龍圖騰的審美記憶與隱性傳承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王小明;湟中農民畫的民俗文化學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5 趙坤;民俗學視野下的趙樹理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把紅梅;楚雄彝族十二獸舞文化價值與傳承發(fā)展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7 張富博;廣告策劃創(chuàng)意中民俗元素應用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8 董煒;清末民初川東地區(qū)民間古床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9 先小平;民俗體育的傳承、變遷及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10 喻冉;閃光的意象群落[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2033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lelunwen/1203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