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實用到藝術審美——戲曲表演服飾形成與演變論析
本文關鍵詞:從生活實用到藝術審美——戲曲表演服飾形成與演變論析
【摘要】:審美愉悅是戲曲服飾最主要的功能和目的。戲曲服飾的審美功能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個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是普通的民間服飾和宮廷服飾逐漸藝術化的結果,F(xiàn)實生活服飾的出現(xiàn),不僅為服飾的藝術化提供了可能,也為以審美愉悅為主要功能的戲曲服飾產(chǎn)生,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物質(zhì)基礎。戲曲藝術的形成,為戲曲藝術服飾的出現(xiàn)提供了借以附麗的"骨架"。戲曲服飾伴隨著宋元雜劇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戲曲服飾源于現(xiàn)實生活服飾而又高于現(xiàn)實生活服飾。它通過對橫向不同區(qū)域民族服飾的廣采博納和縱向歷史服飾的繼承、吸收,"雜取種種,合而為一",逐漸形成了以審美為主要目的、專門為戲曲演出而設計和制作的服飾,使戲曲演出服飾從元代始擁有了獨立的藝術品格。
【作者單位】: 中國戲曲學院戲曲研究所;
【關鍵詞】: 戲曲藝術 表演服飾 幞頭 花褶 烏紗帽
【基金】: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近代戲曲美學思想形成與演變研究”(項目編號:14WYB038)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J816
【正文快照】: 人類服飾演變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最早的服飾可以追溯到人類茹毛飲血時代。在人類文明曙光剛剛出現(xiàn)、審美意識初步萌生時期,裹在身上縫制的獸皮和穿織起來的樹葉,串在一起掛在脖頸、手腕、腳腕上的獸骨、獸牙、堅果、貝殼等,即是這一時期的服飾。之所以稱其為“服飾”,是因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汪人元;戲曲表演的節(jié)奏性下[J];藝術百家;2001年01期
2 李水蓮;形神我——對戲曲表演的一些體會與理解[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3 牛文;中國戲曲表演學會2001年年會在太原舉行[J];四川戲劇;2002年02期
4 張鴻雁;論戲曲表演的“眼神”[J];黃梅戲藝術;2002年03期
5 張仲炎;弘揚民族文化 造就藝術新人——祝四川省青少年“長富杯”戲曲表演大獎賽開幕[J];四川戲劇;2003年06期
6 川草;合力互動 共促振興——話四川省青少年“長富杯”戲曲表演大獎賽[J];四川戲劇;2003年06期
7 李艷華;中高等戲曲表演教學之比較[J];戲曲藝術;2003年01期
8 唐雪蓮;也談戲曲表演及體會[J];文化時空;2003年08期
9 李云;搞戲曲表演僅有一輩子是遠遠不夠的[J];中國戲劇;2004年12期
10 趙紅麗;;腹有詩書氣自華——淺談文化素養(yǎng)和戲曲表演的關系[J];大舞臺;2005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陽羨;;中國戲曲表演學會[A];中國演員(2008年第1期總第1期)[C];2008年
2 ;中國戲曲表演體系劇照[A];中國演員(2008年第2期總第2期)[C];2008年
3 ;中國戲曲表演學會在寧波市召開2010年理事會[A];中國演員(2010年第3期總第15期)[C];2010年
4 劉景亮;;對于戲劇的現(xiàn)狀與未來的感覺——在中國戲曲表演學會2008年舞鋼年會上的發(fā)言[A];中國演員(2008年第3期總第3期)[C];2008年
5 胡岳明;;在鄞州中國戲曲表演學會2013年年會暨戲曲繼承弘揚與現(xiàn)代戲表演研討會上的講話[A];中國演員:2014年第1期(總第37期)[C];2014年
6 譚靜波;;戲曲現(xiàn)代戲表演的推陳出新[A];中國戲劇獎·理論評論獎獲獎論文集[C];2009年
7 阿甲;;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找到規(guī)律和理論[A];中國演員(2008年第1期總第1期)[C];2008年
8 ;編后記[A];中國演員(2008年第1期總第1期)[C];2008年
9 梅葆玖;;戲曲表演是程式化、戲劇化的歌舞表演——在中國戲曲表演學會2006年年會上的發(fā)言[A];中國演員(2008年第1期總第1期)[C];2008年
10 ;歡迎參加中國戲曲表演學會團體會員[A];中國演員(2008年第1期總第1期)[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盧竹音;戲曲表演人才須防學歷高消費[N];中國文化報;2010年
2 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 周龍;戲曲表演人才高等教育規(guī)律探析[N];人民政協(xié)報;2011年
3 范春義 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戲曲表演禁用真刀重估[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4 記者 王小寧;“中國戲曲表演理論體系建設情況座談會”舉行[N];人民政協(xié)報;2009年
5 記者 包松婭;文化部制定戲曲表演理論體系建設規(guī)劃要點[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6 傅謹;給戲曲人才培養(yǎng)更多自主空間[N];中國文化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劉茜;關注戲曲表演理論建設[N];中國文化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楊雪;探索中國戲曲表演的理論深度[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9 張靜;為中國戲曲表演理論體系建設給力[N];文藝報;2010年
10 王濤;戲曲表演人才培養(yǎng)的現(xiàn)代學徒制探索[N];光明日報;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鐘英;論戲曲表演體驗的特殊性[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5年
2 王曉莉;略論戲曲表演舞臺支點的特征及作用[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5年
3 田京;中國戲劇戲曲表演中對于動情點的詮釋及其處理[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周鳳麗;論性別錯位的性別批評意義[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5 吳紅葉;莆仙戲音樂中鑼鼓點與戲曲表演關系之探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6 馬睿;晚清到民國年間(1902—1949)政府對四川地區(qū)戲曲表演活動的介入與控制[D];四川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6101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610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