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劇到京劇——對20世紀中國戲劇發(fā)展脈絡的一種考察
本文關鍵詞:從國劇到京劇——對20世紀中國戲劇發(fā)展脈絡的一種考察
更多相關文章: 中國戲劇 國劇學會 國劇運動 十日戲劇 中國傳統(tǒng)戲劇 國劇畫報 齊如山 海峽兩岸 劇學月刊 余叔巖
【摘要】:“國劇”一詞是在20世紀20年代國劇運動中提出,起初是指一種理想形態(tài)的戲劇、一種不同于話劇和戲曲的新型戲劇。隨著時代的推移,對該詞的理解與使用不斷發(fā)生變化。進入30、40年代,京劇的不斷繁盛及影響的擴大,“國劇”逐漸變?yōu)閷χ袊鴳蚯拇Q,不再涵蓋話劇,并逐漸指向京劇。由于立場、觀念不同,學界圍繞“國劇”有較為深入的討論。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國劇”一詞雖很快在中國大陸銷聲匿跡,但在臺灣及海外地區(qū)仍普遍應用,海峽兩岸形成“京劇”與“國劇”的分野,名稱的背后隱含著意識形態(tài)的對抗。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海峽兩岸社會文化交流的恢復,“國劇”重新出現(xiàn)在中國大陸,在新的文化語境下,其內涵又產生了新的變化。從“國劇運動”到國劇京劇說,這既是人們對中國各劇種在近一百年來盛衰消長的一種認知,也反映出人們對中國傳統(tǒng)戲劇本質特性的深入思考。
【作者單位】: 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南京大學文學院;
【關鍵詞】: 中國戲劇;國劇學會;國劇運動;十日戲劇;中國傳統(tǒng)戲劇;國劇畫報;齊如山;海峽兩岸;劇學月刊;余叔巖;
【正文快照】: “國劇”一詞是20世紀20年代國劇運動倡導者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也是由此產生的一個新詞語。該詞一經提出,即在社會上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并在各種場合被普遍使用。隨著中國戲劇的發(fā)展,這一詞語被賦予許多新的內涵,出于不同的立場,人們的理解和使用也不盡相同,因此產生了許
【相似文獻】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薛曉金;;30年中國戲劇的困境與突圍[A];新時期戲劇創(chuàng)作研究文集[C];2009年
2 傅謹;;回歸傳統(tǒng)與思想解放——新時期三十年中國戲劇的發(fā)展主線[A];新時期戲劇創(chuàng)作研究文集[C];2009年
3 高長德;;愛花·栽花·選花·護花 回眸20年梅花獎申報之路[A];中國戲劇梅花獎20周年文集[C];2004年
4 伊藤茂;黎繼德;;我看“梅花獎”[A];中國戲劇梅花獎20周年文集[C];2004年
5 晟琳;;誰是中國戲劇祖師爺[A];中國演員(2008年第4期總第4期)[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演講人 季國平;走向世界的中國戲劇[N];人民政協(xié)報;2011年
2 早報記者 潘妤;探索中國戲劇的未來命題[N];東方早報;2013年
3 傅謹;百年中國戲劇的變與不變[N];解放日報;2011年
4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 丁明擁;盤點當前中國戲劇之怪現(xiàn)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5 本報記者 夏吉明 張錢錢;湖北潛江:“中國戲劇之都”呼之欲出[N];中國貿易報;2014年
6 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分黨組書記、副主席 董偉;積極作為 促進中國戲劇繁榮發(fā)展[N];中國藝術報;2007年
7 楊景賢 王紀涌;山東省聊城市豫劇院創(chuàng)作演出《大明賢后》[N];中國文化報;2010年
8 通訊員 周磊 記者 謝國平;火車“開進”海島[N];浙江日報;2011年
9 黃興濤;一個不該被遺忘的文化人[N];福建日報;2000年
10 記者 柯善北 通訊員 李沛露;中南院助力打造“中國戲劇之都”[N];中國建設報;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子;論中國戲劇中的浪漫主義精神[D];上海戲劇學院;2009年
,本文編號:5756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575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