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符號學理論視域下的戲曲演出分析——以紐約大都會版《牡丹亭》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3-06-27 21:53
<正>一、戲劇符號學理論與戲曲演出的關系從19世紀末德國學者赫爾曼對"戲劇本質"的經典闡釋開始,直到1999年雷曼完成《后戲劇劇場》這一劃時代力作,并引起戲劇界對新戲劇形式與新戲劇欣賞及批評模式的密切討論以來,非文本中心的劇場藝術逐漸擺脫邊緣化地位,呈現(xiàn)出超越傳統(tǒng)文學文本戲劇類型的主流態(tài)勢。然而在藝術觀念頻繁更替的今天,我們固有的戲劇分析理論與方法能否跟上戲劇藝術的自身變革,是需要存疑的。鑒于此,作為一門關注形式結構和意義的動態(tài)生產過程的戲劇研究方法論——戲劇符號學的時代價值日益凸顯。
【文章頁數(shù)】:5 頁
【文章目錄】:
一、戲劇符號學理論與戲曲演出的關系
二、紐約大都會版《牡丹亭》演出分析
(一)建筑、空間符號
(二)形象、行為符號
(三)色彩、造型符號
三、結語
本文編號:3835403
【文章頁數(shù)】:5 頁
【文章目錄】:
一、戲劇符號學理論與戲曲演出的關系
二、紐約大都會版《牡丹亭》演出分析
(一)建筑、空間符號
(二)形象、行為符號
(三)色彩、造型符號
三、結語
本文編號:38354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835403.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