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廬劇院的考察與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0-12 06:01
廬劇,原名“倒七戲”,因明清流傳于廬州地區(qū),20世紀50年代定名為廬劇,主要流行于江淮、皖南和大別山地區(qū),是安徽的戲曲劇種之一。筆者選用劇團的視角是希望通過對劇團的研究,對社會群體的調查研究讓我們認識其變遷的整體狀態(tài),而不是將其放在完全藝術化的環(huán)境中研究。合肥市廬劇院的前身是安徽省廬劇團,合肥廬劇院是全省第一個國營劇團,歷史悠久,直到目前仍然是廬劇發(fā)展的主力,它伴隨著廬劇經(jīng)歷起起落落,傳統(tǒng)文化的生存在一定的社會形態(tài)之中,并受到各個方面的綜合影響下產(chǎn)生文化的變遷。本文以合肥市廬劇院為對象進行個案調查和研究,以音樂民族志為書寫方式,聚焦于城市環(huán)境中“傳統(tǒng)音樂變遷”。首先對廬劇歷史語境和生存環(huán)境、合肥廬劇院的歷史語境、組織構成、經(jīng)濟運作進行探究。其次筆者基于對合肥廬劇院的實地調查加以描述、分析和闡釋,最后探討廬劇院與之相關因素的變遷,從更廣泛的社會文化語境中,對其進行跨學科、全方面的理解。
【學位單位】:南京藝術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J825
【部分圖文】:
做“倒七戲”,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為“倒七戲”暫無歷史資料的考證,據(jù)李之冬老師于合肥方言,在合肥方言中稱滑稽戲,臺上表演的,民間小戲以娛樂性為主,因此稱之為“倒七戲”俗語人人皆知“七忙八不忙”(也稱“七倒八不倒人會很忙,甚至有的時候忙不過來班社就倒閉了,以應付過來,班社也可以進入正常運行。中國戲曲戲”,李老師指出當時參與編寫的都是從省里面分解,以為是在稻子成熟的時候演唱的,才有了這樣查證,都是種推測。那在倒七戲這個名字之前呢,稱之為小戲。而小戲這個名稱就有很久的歷史了,劇的兩個最關鍵要素——歌舞、角色裝扮。再到唐到宋金元時期有完整表演形式的宋金雜劇、南戲和,小戲這門傳統(tǒng)藝術隨著時間的車轍源遠流傳。
例如開始農(nóng)村缺肥料,上面下任務讓我編,圍繞《我就寫了一段:一敲,各位同志聽根苗,響應政府的號召,掀起積肥大高潮,竅門找,城里清理陰溝泥,學生又把垃圾挑,機關干部送大部隊力量大,集體肥料千萬挑,農(nóng)民又把竅門找,換墻土來要成本質量好,遍地又把塘泥挑”21。生也指出門歌很多的曲調就來自當?shù)氐拿耖g歌曲,同樣在大別著豐富的山歌、民樂,這些民間文藝原型,為廬劇在曲調方的娛樂活動和舞蹈也為廬劇在表演方面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條”等。同時丁玉蘭老師也回憶到,因為饑荒早年跟隨母親四括早年有名的廬劇班社丁家班……等他們很多當時都是以唱由民間藝人直接創(chuàng)作,并沒有什么作曲家、劇作家的概念,表演之中自然就有了門歌的痕跡。傳統(tǒng)藝術這種你中有我我響之下形成現(xiàn)在的廬劇。
廬劇的流傳范圍很廣,在早期以班社活動為主時,各地班社四處演出,和當?shù)仄渌g形式搭臺演出,融合了各地藝術風格,也因此走到哪都會受到當?shù)乩习傩障矏。從末至今,廬劇藝術主要流行于安徽皖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區(qū)和江南的部分地區(qū),后因理環(huán)境變化區(qū)隔,形成了上、中、下三路廬劇風格,即三個流派。上路(也稱作西路),六安為中心,因地處山區(qū),音樂粗狂高亢,跌宕起伏,具有山區(qū)特色的山歌風。下路也稱作東路)以蕪湖為中心,音樂清秀婉轉,細膩平和,具有水鄉(xiāng)特色。中路主要以肥為中心,音樂風格同時具有上路、下路兩地的特色,由于“中路”的流行區(qū)域位于中古廬州一帶,在 1955 年 3 月,安徽省人民委員會的批準下正式更名為“廬劇”。
【相似文獻】
本文編號:2837751
【學位單位】:南京藝術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J825
【部分圖文】:
做“倒七戲”,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為“倒七戲”暫無歷史資料的考證,據(jù)李之冬老師于合肥方言,在合肥方言中稱滑稽戲,臺上表演的,民間小戲以娛樂性為主,因此稱之為“倒七戲”俗語人人皆知“七忙八不忙”(也稱“七倒八不倒人會很忙,甚至有的時候忙不過來班社就倒閉了,以應付過來,班社也可以進入正常運行。中國戲曲戲”,李老師指出當時參與編寫的都是從省里面分解,以為是在稻子成熟的時候演唱的,才有了這樣查證,都是種推測。那在倒七戲這個名字之前呢,稱之為小戲。而小戲這個名稱就有很久的歷史了,劇的兩個最關鍵要素——歌舞、角色裝扮。再到唐到宋金元時期有完整表演形式的宋金雜劇、南戲和,小戲這門傳統(tǒng)藝術隨著時間的車轍源遠流傳。
例如開始農(nóng)村缺肥料,上面下任務讓我編,圍繞《我就寫了一段:一敲,各位同志聽根苗,響應政府的號召,掀起積肥大高潮,竅門找,城里清理陰溝泥,學生又把垃圾挑,機關干部送大部隊力量大,集體肥料千萬挑,農(nóng)民又把竅門找,換墻土來要成本質量好,遍地又把塘泥挑”21。生也指出門歌很多的曲調就來自當?shù)氐拿耖g歌曲,同樣在大別著豐富的山歌、民樂,這些民間文藝原型,為廬劇在曲調方的娛樂活動和舞蹈也為廬劇在表演方面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條”等。同時丁玉蘭老師也回憶到,因為饑荒早年跟隨母親四括早年有名的廬劇班社丁家班……等他們很多當時都是以唱由民間藝人直接創(chuàng)作,并沒有什么作曲家、劇作家的概念,表演之中自然就有了門歌的痕跡。傳統(tǒng)藝術這種你中有我我響之下形成現(xiàn)在的廬劇。
廬劇的流傳范圍很廣,在早期以班社活動為主時,各地班社四處演出,和當?shù)仄渌g形式搭臺演出,融合了各地藝術風格,也因此走到哪都會受到當?shù)乩习傩障矏。從末至今,廬劇藝術主要流行于安徽皖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區(qū)和江南的部分地區(qū),后因理環(huán)境變化區(qū)隔,形成了上、中、下三路廬劇風格,即三個流派。上路(也稱作西路),六安為中心,因地處山區(qū),音樂粗狂高亢,跌宕起伏,具有山區(qū)特色的山歌風。下路也稱作東路)以蕪湖為中心,音樂清秀婉轉,細膩平和,具有水鄉(xiāng)特色。中路主要以肥為中心,音樂風格同時具有上路、下路兩地的特色,由于“中路”的流行區(qū)域位于中古廬州一帶,在 1955 年 3 月,安徽省人民委員會的批準下正式更名為“廬劇”。
【相似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楊睿婕;合肥廬劇院的考察與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9年
本文編號:28377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837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