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板腔體聲腔的藝術(shù)分析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李玲;;兩種音樂體系的貫通與融合——西方傳統(tǒng)作曲技術(shù)在當代戲曲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J];音樂研究;2008年04期
2 李曉姝;;京劇唱腔音樂的和聲配置[J];戲曲藝術(shù);2008年03期
3 陳林華;;淺析新越劇《情探》的音樂[J];藝苑;2009年Z1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李向京;瞿小松音樂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黃亮;《六十種曲》用韻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梁寧;琵琶在“現(xiàn)代京劇音樂中”的運用[D];中央音樂學院;2007年
2 唐藝華;《長征組歌》音樂創(chuàng)作民族化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08年
3 崔磊;近八十年以來山西中路梆子創(chuàng)腔方式的變遷[D];中國傳媒大學;2009年
4 趙旭超;多側(cè)面立體化創(chuàng)造詩意的音樂形象[D];武漢音樂學院;2009年
5 王珊珊;中國民間音樂中變奏的應用與變遷[D];天津音樂學院;2010年
6 王曉鋒;豫劇《程嬰救孤》的音樂創(chuàng)作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2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曲潤海;;獨特的貢獻 重大的收獲——《中國梆子戲聲腔源流考論》序[J];中國音樂;2008年01期
2 孫瑋娜;;淺析歌劇《江姐》唱段中戲曲元素的運用[J];青春歲月;2011年18期
3 劉玉玲;為“京文化”中的“京梆子”正名[J];北京觀察;2004年03期
4 錢建華;;聯(lián)曲體與板腔體兼?zhèn)涞膽蚯囆g(shù)——析雁北耍孩兒戲的音樂特征[J];戲曲藝術(shù);2009年04期
5 施德玉;;試論曲牌體之劇種不易產(chǎn)生流派的因素[J];福建藝術(shù);2010年03期
6 馬驥;秦腔的聲腔與板式[J];當代戲劇;1985年02期
7 李玖久;從特殊道路走向板腔體聲腔的黃梅戲[J];黃梅戲藝術(shù);2005年01期
8 王兆奇;;揚劇曲牌體走向板腔體之我見[J];劇影月報;2009年02期
9 馬蕾;;戲曲音樂兩大體制劇種聲腔[J];藝術(shù)百家;2006年06期
10 毛翠屏;;粵北采茶戲板腔體音樂的新思考[J];戲劇文學;2006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顏全毅;;最早文人創(chuàng)作的京劇劇作《錯中錯》[A];京劇的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暨京劇學學科建設(sh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2 康保成;黎國韜;;晚清北京劇壇的昆亂消長與昆亂交融——以車王府曲本為中心[A];京劇的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暨京劇學學科建設(sh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5年
3 呂建華;;第五次突破:新百年越劇發(fā)展對策[A];新時期戲劇創(chuàng)作研究文集[C];2009年
4 海震;;“二簧”初義及二簧腔形成辨析[A];京劇的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暨京劇學學科建設(sh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雅萍;沁陽“懷梆”的戲里戲外[N];中國文化報;2006年
2 本報記者 文繼紅;激活遼寧地方戲曲的生命力[N];遼寧日報;2007年
3 萬素;戲曲音樂的本體建構(gòu)[N];中國文化報;2008年
4 本報記者 次旦卓嘎;完美展現(xiàn)京劇、藏戲藝術(shù)的無窮魅力[N];西藏日報;2008年
5 記者 李曉芳;我省藝術(shù):科研撐起半邊天[N];山西日報;2003年
6 記者 王東紅;發(fā)掘“杠天神”[N];駐馬店日報;2006年
7 陳昌環(huán);山歌劇該走哪條路?[N];中國文化報;2000年
8 趙倩;悅耳動聽 清新賞目[N];音樂周報;2005年
9 本報記者 王臻青;正在行動:搶救奉天落子[N];遼寧日報;2008年
10 ;“上黨第一生”美譽傳佳話[N];中國文化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連生;明代弋陽腔研究[D];河北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游紅彬;歌劇《江姐》音樂戲劇性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07年
2 馬曉晨;歌劇《洪湖赤衛(wèi)隊》中韓英唱段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07年
3 崔磊;近八十年以來山西中路梆子創(chuàng)腔方式的變遷[D];中國傳媒大學;2009年
4 汪媛;撫州采茶戲音樂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5 蔣林;常德絲弦語言特色與演唱藝術(shù)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6 何新;太康道情戲音樂及其表演藝術(shù)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7 易婷;歌劇《江姐》的音樂藝術(shù)特征之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8 孫瑋娜;《江姐》的藝術(shù)特征及它對中國歌劇發(fā)展的啟示[D];西南大學;2008年
9 周娜;試析民族歌劇《黨的女兒》的藝術(shù)特色[D];山西大學;2008年
10 張靜;梅花大鼓論略[D];天津音樂學院;2007年
,本文編號:25852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585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