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20世紀中國民族歌劇女性藝術形象塑造的主要特征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顧娜;;中國民族歌劇女性角色所體現的美學特征及文化內涵[J];大眾文藝;2011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李巍;;從女性形象的轉變看中國歌劇藝術視角的變遷[J];歌劇;2011年04期
2 劉晶;;中國歌劇中典型女性的形象特征及其演唱風格研究[J];才智;2012年27期
3 王夢瑩;;民族歌劇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分析[J];大舞臺;2014年08期
4 鄭清元;;民族歌劇主題唱段的藝術特征[J];大舞臺;2015年01期
5 曲浩彤;;淺析歌劇表演中角色形象的塑造[J];北方音樂;2015年1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愛珍;;中國民族歌劇發(fā)展方向的回顧與思考[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2 孔繁濤;;淺議中國民族歌劇發(fā)展存在的問題[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3期
3 王保華;我國民族歌劇的發(fā)展和思考[J];戲文;2003年03期
4 王保華 ,徐軼誠;關于發(fā)展“中國民族歌劇”的幾個疑問[J];戲文;2004年03期
5 徐瑞岳,黃健;試論中國民族歌劇的美學精神[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6 唐思敏;熱點與難點 探索與建設——從四川民族歌劇《風雨送春歸》說起[J];四川戲劇;2003年02期
7 張連葵;談中國民族歌劇的獨特魅力[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8 白國杰;;中國民族歌劇的發(fā)展與思考芻議[J];皖西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9 張文敏;;中國民族歌劇發(fā)展道路不均衡性原因探析[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10 邱玉璞;;也談“中國民族歌劇”——讀《漫談中國民族歌劇》后的聯想[J];歌劇;2007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本刊;;中國歌劇舞劇院演出大型原創(chuàng)民族歌劇《蘇武》[A];中國演員:2013年第5期 總第35期[C];2013年
2 包鋼;;彝劇表演藝術應當走新路[A];云南省少數民族戲劇發(fā)展研討會論文專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李新龍;再攀民族歌劇新高峰[N];湖北日報;2011年
2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 楊明明;中國民族歌劇演唱風格探悉[N];音樂生活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梁若冰 本報通訊員 楊爍;繁榮民族歌劇的責任與堅守[N];光明日報;2013年
4 本報記者 鄭長寧 實習生 張涵;民族歌劇振興之路如何走?[N];天津日報;2014年
5 本報記者 張海君;《悲愴的黎明》中國民族歌劇新嘗試[N];中國藝術報;2001年
6 彭寬;《木雕的傳說》:為民族歌劇增添新風景[N];中國藝術報;2007年
7 贛文;聚焦民族歌劇 專家熱議《回家》[N];中國文化報;2014年
8 本報記者 魏勁松 實習生 柳潔;彰顯經典魅力 煥發(fā)嶄新生機[N];經濟日報;2010年
9 王祖皆;民族歌劇的強大生命力[N];文藝報;2011年
10 魏銀久;建立有效機制促進民族歌劇舞劇發(fā)展[N];中國文化報;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蓓;中國民族歌劇的歷史發(fā)展概述與現狀反思[D];廈門大學;2009年
2 張誼婷;試論中國戲曲元素在中國民族歌劇中的移植生成[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劉愛珍;中國民族歌劇發(fā)展方向探析[D];河南大學;2008年
4 吳靜;論戲曲藝術對民族歌劇發(fā)展的作用[D];中國音樂學院;2011年
5 白致瑤;中國民族歌劇“絕唱唱段”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6 文璇;二十世紀50、60年代中國民族歌劇的藝術特征和演唱風格[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7 李萍;淺析中國民族歌劇中戲曲板式的運用及演唱[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8 鄧子娟;論民族歌劇《黨的女兒》中“玉梅”音樂形象的塑造[D];西南大學;2012年
9 于淼;中國民族歌劇《黨的女兒》創(chuàng)作與演唱藝術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10 陳一錚;中國民族歌劇吸收戲曲元素的發(fā)展演變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5752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575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