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視域下蘇州評彈藝術生態(tài)建設思考
[Abstract]:Suzhou bomb originated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Dynasty, popular in Jiangsu, Zhejiang and Shanghai. The music tune of elastic words is rich, euphemistic and beautiful. Rap in Suzhou dialect reflects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Jiangnan Water Township and has high aesthetic value and artistic value. In today's society, the living state of Suzhou bomb has changed greatly, showing the trend of gradual loss and even extinction. Therefore, it is our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inherit and comment on the culture and make it spread for a long time. We should be good at using the means of mass media, strengthen the dissemination of bomb evaluation through radio, television, network and so on, carry o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to the evaluation bomb in order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and interest of the public, and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inheritance of the art of evaluation bomb through the music education of the school.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combination of evaluation bomb and media. How to spread the protection bomb with the help of the advantages of mass media, so that this treasure of Wu Di can develop for a long time in the new period, is a great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we face at present, which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音樂學院;蘇州大學藝術教育中心;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玉韻清曲勝天籟—蘇州評彈音樂研究》(編號:12BD031)階段性成果 江蘇省高!扒嗨{工程”資助
【分類號】:J82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王超;;傳播學視野下音樂生態(tài)的娛樂幻象[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2 李江;音樂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失衡及其調(diào)整[J];音樂研究;1991年04期
3 羅樹萱;;傳播學視域下云南少數(shù)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J];民族藝術研究;2012年01期
4 李明;;“非遺”語境下蘇州評彈生存現(xiàn)狀和有效保護之思考[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04期
5 宋莉莉;音樂傳播學與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1993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寶民;;合并院校文化和諧建設的理性思路[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2 曹士文;;淺議農(nóng)村文化建設的主體缺失及其發(fā)展對策[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08年10期
3 謝安國;高舉黨的精神旗幟 建設中國先進文化[J];安康師專學報;2002年03期
4 王靜;張麗君;;教學媒體衍變中的大學外語教學[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5 賈駿;;略論“把關人”研究[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6 胡惠慶;論民族精神培育的核心內(nèi)容及其原則[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7 秦怡紅;;當代中國法律文化沖突的原因及其解決路徑[J];北方論叢;2010年03期
8 周伯華;李鼐;;當代數(shù)字電影的傳播形態(tài)特征[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0年06期
9 郝家林;;傳播學的概念、視野與方法[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10 王一川;通向中國現(xiàn)代性詩學[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岳天明;郝世亮;;現(xiàn)代化進程中少數(shù)民族婦女社會化研究及其意義——以新疆游牧少數(shù)民族婦女為例[A];2009年中國社會學年會“中國社會變遷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9年
2 陸應飛;;外國留學生文化差異和文化沖突問題探析[A];北京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研究[C];2008年
3 陸應飛;;略論對外漢語教師的基本素質(zhì)[A];北京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研究[C];2008年
4 邵培仁;;論媒介生態(tài)的五大觀念[A];中國傳播學:反思與前瞻——首屆中國傳播學論壇文集[C];2002年
5 黃旦;;新聞專業(yè)主義的建構與消解:對西方大眾傳播者研究歷史的解讀[A];中國傳播學:反思與前瞻——首屆中國傳播學論壇文集[C];2002年
6 孫瑞祥;;傳播社會學: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7 崔保國;;理解媒介生態(tài)——媒介生態(tài)學教學與研究的展開[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8 王軍;曹宇;肖暢;;設計藝術傳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9 張開城;;哲學視野下的文化和海洋文化[A];中國海洋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10 陳玉平;;對布依族文化現(xiàn)狀及前景的幾點思考[A];布依學研究(之五)——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五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鵬;內(nèi)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zhèn)漢族移民文化變遷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2 何東;論自覺誤讀[D];中央美術學院;2010年
3 范興坤;中國大陸地區(qū)圖書館事業(yè)政策研究(1978-2008)[D];南京大學;2010年
4 徐萍;從晚清至民初:媒介環(huán)境中的文學變革[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郭繼文;文化軟實力的歷史觀闡釋[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張恩韶;網(wǎng)絡輿論危機下的當代中國政府形象塑造[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潘震;中國傳統(tǒng)情感英譯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呂京;西部地方高校服務新農(nóng)村建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吳桂韓;中國共產(chǎn)黨黨內(nèi)文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10 張才剛;數(shù)字化生存與文學語言的流變[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鼐;關于數(shù)字電影傳播特征的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小雪;語文教育中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教育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陳琦;大眾文化敘事下的媒介公信力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邵煥舉;“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南京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5 郭霞;網(wǎng)絡報道對女性外來務工人員形象呈現(xiàn)的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6 楊雄;“害羞”之墻[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7 陳琛;三坊七巷文化品牌的傳播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陳朝霞;三坊七巷文化對女性意識覺醒的影響[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黃智凱;湘南傳統(tǒng)聚落水系景觀空間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8年
10 張曉頤;認知與行為[D];中原工學院;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賀學君;關于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理論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02期
2 莊元;音樂學視野中的當代音樂傳播研究[J];音樂研究;2005年01期
3 樂曉磊;;媒體狂歡的多視角觀察——中國媒體娛樂化趨勢冷觀熱議[J];新聞記者;2007年04期
4 宋莉莉;音樂傳播學與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1993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力;;蘇州評彈的歷史沿革與發(fā)展[J];大眾文藝(理論);2008年04期
2 潘訊;;論蘇州評彈的文化特征[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3 郝思震;甘曉鳳;;新形勢下蘇州評彈藝術的傳承與保護[J];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4 陶莉;;蘇州評彈與書場文化[J];文藝爭鳴;2010年05期
5 孔維坤;李廣育;;蘇州評彈[J];音樂生活;2010年06期
6 劉大巍;;試析蘇州評彈的文人文化特征[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7 夏美君;;略論蘇州評彈理論的既往研究[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8 孟林 ,濟林;蘇州評彈——危機與希望并存[J];社會;1994年03期
9 蔣春雷;;論蘇州評彈的說表[J];劇影月報;2013年06期
10 周三;周仁德;;記憶中的蘇州評彈[J];旅游縱覽;2006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潘訊;;凌煙閣上第一人 江浙滬評彈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蘇州評彈研究專家周良訪談[A];中國演員(2011年第5期總第23期)[C];2011年
2 潘訊;;周良對蘇州評彈史料研究[A];中國演員(2012年第3期總第27期)[C];2012年
3 秦燕春;;“文化遺產(chǎn)”對當下精神生活的啟示意義——以“蘇州評彈”為中心[A];文化現(xiàn)代化的戰(zhàn)略思考——第七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9年
4 韓秀麗;;蘇州評彈與近代常熟文化記憶[A];都市文化研究(第7輯)——城市科學與城市學[C];2012年
5 耳聆;;另一種“雨夾雪”[A];中國演員:2014年第4期(總第40期)[C];2014年
6 秦燕春;;晚清以來彈詞研究的概況與得失——“書場”缺失與“案頭”的百年分流[A];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第一屆網(wǎng)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楊瑞春;蘇州評彈機制一改現(xiàn)生機[N];解放軍報;2000年
2 本報記者 嵇元;不是蘇州人的蘇州評彈專家[N];新華日報;2006年
3 本報記者 張裕;蘇州評彈面臨尷尬境地[N];文匯報;2007年
4 本報駐蘇記者 朱金龍;延續(xù)生命力關鍵在創(chuàng)新[N];文匯報;2007年
5 記者 吳秋華;蘇州評彈學校新校奠基[N];蘇州日報;2008年
6 記者 呂繼東;蘇州評彈保護單位將增至三家[N];蘇州日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 劉茜;蘇州評彈發(fā)展的機遇與挑戰(zhàn)[N];中國文化報;2009年
8 記者 陶冠群;50萬民資助力蘇州評彈[N];蘇州日報;2010年
9 記者 梅蕾;蘇州評彈學校新校啟用[N];蘇州日報;2010年
10 記者 蘇雁 通訊員 李錦;蘇州評彈學校新校落成[N];光明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吳琛瑜;晚清以來蘇州評彈與蘇州社會[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李竟;再論蘇州評彈的“表”[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2 趙穎胤;蘇州評彈的興衰分析[D];南京藝術學院;2009年
3 韓瑞;上海市閔行區(qū)書場文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陳潔;蘇州評彈藝術生存狀態(tài)初探[D];南京藝術學院;2006年
5 夏潔;蘇州評彈“表”的本質(zhì)與分類[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6 關睿;從音樂審美角度探究彈詞中的琵琶伴奏藝術[D];河北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4983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498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