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與閩南族群認同
[Abstract]:Drama is the carrier of ethnic identity in migrant society, and the identity of migrant ethnic group also affects the form, fun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drama. Taiwanese opera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ethnic identity of immigrants in southern Fujian, and also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ethnic identity of Minnan people in Fujian and Taiwan and even in Southeast Asia. Judging from the occurrence of the opera, the ethnic identity of southern Fujian was no longer the main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need of the immigrants in souther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The opera came into being in this context, which was not only the result of the society of the times. It is also the cultural needs of Taiwanese immigrants in southern Fujian during the period of settlement society. The spread of Gozi Opera to southern Fujian and Southeast Asia, as well as the acceptance of Minnan people, confirm the ethnic identity of Gozi Opera from the reverse.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
【基金】:2009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閩臺民間藝術與族群認同”成果,項目號09CMZ017
【分類號】:J825
【共引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林顯源;男旦女形表演藝術研究[D];廈門大學;201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永紅,劉德一;試論族群認同和國族認同[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2 韋浩明;;抉擇與發(fā)展:壯族文化認同的現狀考察——以廣西賀州市清塘鎮(zhèn)壯族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8年02期
3 張崇富;;中韓始祖神話解讀——一個族群認同理論的視角[J];長江學術;2009年01期
4 明躍玲;;盤瓠神話與瓦鄉(xiāng)人的族群認同[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6年05期
5 馬賽;;考古學文化與族群關系的思考——“先周文化”研究反思[J];文博;2008年05期
6 肖艷;;記憶中的花山節(jié)與苗族族群認同[J];思想戰(zhàn)線;2008年S3期
7 張全海;;世系譜牒與族群認同[J];檔案學通訊;2010年05期
8 王劍峰;族群性的陷阱與族群沖突[J];思想戰(zhàn)線;2004年04期
9 湯春華;;圖騰信仰與族群認同——以廣西壯族族群蛙圖騰信仰為例[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10 劉春艷;;《穆斯林的葬禮》中回族族群認同的高揚——兼論回族的發(fā)展與文化自覺[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偉梁;;論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會學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周建新;黃超;;跨國民族勞務輸出中的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以龍井市龍山村S屯朝鮮族勞務輸出韓國為例[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3 趙海瑛;;論盤瓠神話與畬族族群認同的中間環(huán)節(jié)[A];畬族文化研究(上冊)[C];2003年
4 陳靜靜;;互聯網與少數民族多維文化認同的建構——以云南少數民族網絡媒介為例[A];中國少數民族地區(qū)信息傳播與社會發(fā)展論叢(2009年刊)[C];2010年
5 劉大可;;族群認同與族群符號——贛閩粵臺客家族群的田野調查研究[A];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6 金柄珉;;試論跨國民族的多重認同——以對中國朝鮮族認同研究為中心[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社會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7 鄭君雷;;文化人類學的族群認同與考古學文化的族屬研究——漢末魏晉河套陰山地區(qū)北方民族遺存族屬研究的個案思路[A];中國邊疆考古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C];2005年
8 劉復生;;族群問題三議——以藏彝走廊民族為例[A];“藏彝走廊歷史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C];2003年
9 陳科華;;根源性認同與愛國主義[A];中國倫理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2屆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4年
10 李海淑;;宗教認同與民族認同的互動——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朝鮮族基督教為個案[A];宗教與民族(第四輯)[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閔克;“藏彝走廊族群認同及社會文化互動”學術研討會召開[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2 郝蘇民;日本愛努人捍衛(wèi)文化遺產的歲月[N];中國民族報;2009年
3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 王建勛;重要的不是奧巴馬而是制度[N];東方早報;2009年
4 于福堅;一杯雞尾酒:美國民族與國家認同的構建[N];中國民族報;2009年
5 余西云;能動性:文化變遷的內在動力[N];中國文物報;2011年
6 牛銳;用人類學方法觀察民族問題[N];中國民族報;2007年
7 孫九霞 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旅游拯救民族與文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8 楊文炯;回族社區(qū):“單位”之間的社會互動[N];中國民族報;2006年
9 梁樞;對話:儒家哪兒錯了?(下)[N];光明日報;2006年
10 記者 張文邋實習生 張夢呢;客家熱的背后[N];西安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海力波;“做”黑衣壯:認同歷史與文化表征[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2 邱興旺;社會轉型過程中的族群認同與宗教認同[D];上海大學;2009年
3 張麗劍;“民家情”:散雜居背景下的族群認同[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4 李志芬;以色列民族構建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5 艾麗曼;我心依舊:青海河南蒙旗文化變遷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6 黃少華;網絡空間的族群認同[D];蘭州大學;2009年
7 高源;清真寺的社會功能[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8 金玉萍;日常生活實踐中的電視使用——托臺村維吾爾族受眾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9 趙紅梅;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展演與族群認同[D];廈門大學;2008年
10 托瑪索·潑羅扎朵(Tommaso Previato);中國絲綢之路甘青段人口遷徙與民族格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飛斌;菲律賓華族中學生族群認同特點及其相關因素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趙才全;居住在蒙古國的內蒙古蒙古族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D];內蒙古大學;2010年
3 肖麗丹;半山客族群認同的維系與變動[D];中山大學;2010年
4 李江江;二十世紀以來美國族群認同與公民意識教育的變遷[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劉青梅;文化旅游背景下的族群認同研究[D];貴州民族學院;2010年
6 高彩云;偏人族群認同[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7 楊光瑩;漢族居住區(qū)內回族學生的族群認同與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8 焦彥晨;《南洋商報》與馬來西亞華人的族群認同建構(2001-2010)[D];暨南大學;2012年
9 劉曉霞;農村維吾爾人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建構之比較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2年
10 朱迎鳳;民族身份與族群認同[D];湖北民族學院;2013年
,本文編號:24865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486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