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三種傳統(tǒng)”與“十七年”的再認識
[Abstract]:Jia Zhigang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three traditions in Chinese drama. The three traditions should be expressed more accurately: the classical drama tradition formed from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to the present thousand years, the modern drama tradition formed in the urban theatre performance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contemporary drama tradition formed in the Seventeen years of 1999-1966. It is the core of the third tradition of Chinese drama that the excellent repertoire and its performing form formed by the arrangement, processing and modific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opera. However, "Seventeen years" has its complexity, "opera reform" has left a large number of excellent classic repertoire, and more excellent traditional plays and their unique performance methods have been lost due to "drama reform"; There is a widespread extreme left-wing tendency to treat traditional drama rudely, and the traditional opera theorists, represented by Zhang Geng, have made continuous efforts to rectify the deviation in the aspect of protecting the tradition all the time. Therefore, we must ful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third tradition of opera.
【作者單位】: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中國戲曲學院學術委員會;
【分類號】:J809.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周揚;進一步革新和發(fā)展戲曲藝術[J];文藝研究;1981年03期
2 ;記第二次全國戲曲劇目工作會議[J];戲劇報;1957年09期
3 ;發(fā)掘整理遺產(chǎn),豐富上演劇目[J];戲劇報;1956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孫玫;;演“時裝戲”與“移步不換形”——略論梅蘭芳與知識精英關于戲曲改造之碰撞[J];戲曲研究;2014年01期
2 劉方政;;學術批評·學術批判·政治批判——《李慧娘》在1960年代前期[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01期
3 劉琦;關于戲曲節(jié)奏問題的札記[J];戲曲藝術;1987年03期
4 李偉;;京劇“樣板戲”藝術得失平議[J];戲曲藝術;2008年01期
5 劉方政;;當代第一次戲曲論爭的意義[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孔培培;從拉魂腔到柳琴戲[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2 郭玉瓊;戲曲與國家神話[D];廈門大學;2007年
3 張莉;紅色神話演繹之路[D];浙江大學;2009年
4 吳民;新時期戲曲生態(tài)批評述論(1979-2009)[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年
5 黃亞清;新編歷史劇生產(chǎn)體制研究(1942-1978)[D];浙江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彭媛媛;論毛澤東的戲曲文藝觀[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2 陳庚;新中國藝術管理體制的生成[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3 楊楠;魯南柳琴戲聲腔系統(tǒng)及音樂多元化分析[D];山東大學;2009年
4 張強;民俗藝術元素在現(xiàn)代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12年
5 周琳聰;威縣亂彈藝術的現(xiàn)狀與保護研究[D];河北大學;2014年
6 孫豐俊;1949-1960的京劇批評論爭[D];中國戲曲學院;201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龍飛;夏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的資本化運作——以傳統(tǒng)戲劇為例[J];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2 奧布里·麥勒;;在全球化大潮下保護傳統(tǒng)戲劇[J];藝術評論;2012年07期
3 劉澍們;;中西傳統(tǒng)戲劇“樂教”理論的趨同性管窺[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03期
4 程京生;世紀之交的文化展望——亞洲傳統(tǒng)戲劇國際研討會側記[J];東南文化;1991年06期
5 曉耕;開創(chuàng)亞洲傳統(tǒng)戲劇的美好未來——記亞洲傳統(tǒng)戲劇國際研討會[J];中國戲劇;1992年01期
6 永井啟夫,叢林春;日本傳統(tǒng)戲劇中“笑”的表現(xiàn)[J];戲曲藝術;1993年02期
7 ;傳統(tǒng)戲劇 送來視聽文化大餐[J];渭南政報;2013年02期
8 青;亞洲傳統(tǒng)戲劇國際研討會閉幕[J];劇本;1992年01期
9 徐文杰;;論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對傳統(tǒng)藝術的揚棄[J];上海黨史與黨建;2007年05期
10 安葵;;傳統(tǒng)戲劇的保護、傳承及其研究[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王日根;;以節(jié)慶為載體,弘揚傳統(tǒng)正氣[A];農村文化建設:探索與實踐[C];2009年
2 劉韶軍;;論河南省縣級城市老城區(qū)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工作[A];第十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文化強省戰(zhàn)略與科技支撐論壇文集[C];2008年
3 張馨心;;打造中國傳統(tǒng)情人節(jié)——七夕的文化內涵及其現(xiàn)代觀照[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產(chǎn)業(yè)建設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廖保平;傳統(tǒng)戲劇與當代需求[N];中國文化報;2005年
2 廖保平;降降傳統(tǒng)戲劇的門檻[N];甘肅日報;2005年
3 本報記者 金瑩;加強對傳統(tǒng)戲劇的認識和繼承[N];文學報;2012年
4 徐健;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戲劇的活力[N];文藝報;2012年
5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戲曲研究所副所長 王馗;城鎮(zhèn)化進程中的傳統(tǒng)戲劇保護[N];中國文化報;2014年
6 王馗;傳統(tǒng)戲劇的傳承特點與非遺保護[N];中國藝術報;2014年
7 陳翩翩;學者說戲:傳統(tǒng)戲劇審美價值值得肯定[N];珠海特區(qū)報;2007年
8 丁建國;“三貼近”讓傳統(tǒng)戲劇走出死胡同[N];南充日報;2008年
9 陳抗;溯本筑基 發(fā)國劇之幽妙[N];中國文化報;2000年
10 本報記者 田甜;讓傳統(tǒng)戲劇走近大眾[N];湖南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周立;意義生產(chǎn)與社會行動[D];復旦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徐結平;傳統(tǒng)架構下的現(xiàn)代重建—論《推銷員這死》的傳統(tǒng)性與現(xiàn)代性[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2年
2 李璐;贛劇中傳統(tǒng)器樂曲牌的運用與發(fā)展[D];江西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4695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469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