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體研究的新突破——讀吳晟的《中國古典詩歌與戲劇互為體用研究》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dust settles" the everlasting hate song "massage" < 1988 I want to talk with this world "and so on appear on the stage one after another, the adaptation heat of the contemporary novel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tense." The script shortage is undoubtedly the most difficult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drama. Looking for a good script, a time to become a director, playwright common vision. With the popularity of novel adaptation, critics also focus on the growing cross-boundary trend. Correspondingly, the collision of poetry and drama has quietl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Without talking about acoustic-light poetry, video poetry, poetry plays, etc., they have been on stage since the 1980s.
【作者單位】: 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
【分類號】:I207.2;J80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淑芳;漫談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治學詩[J];株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01期
2 肖瑞峰;從域內走向海外:中國古典詩歌研究的歷史使命[J];浙江工業(yè)大學學報;2002年03期
3 肖瑞峰;從域內走向海外:中國古典詩歌研究的歷史使命[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4 曹世瑞;中國古典詩歌中的“鴻雁”[J];華夏文化;2003年01期
5 趙維森,張子剛;中國古典詩歌音韻的象征功能及其成因初探[J];寧夏社會科學;2003年02期
6 趙維森;中國古典詩歌音韻的象征功能及其成因初探[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7 侯國良;中國古典詩歌與生態(tài)倫理[J];社會科學;2003年06期
8 龔紅林,何軒;中國古典詩歌愛國主義傳統(tǒng)流變及其檢視[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9 龐海音;論中國古典詩歌的含蓄美[J];新疆職業(yè)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10 尹益群;意圖、形式與功能——從功能翻譯論角度對比研究中國古典詩歌英譯[J];遼東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王洪涌;;中國古典詩歌藝術語言的特征[A];語言學新思維[C];2004年
2 王小舒;;闡釋學美學與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理解及釋義[A];東方叢刊(1992年第3輯 總第3輯)[C];1992年
3 陳月紅;;中國古典詩歌翻譯研究十余年綜述[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范子燁;;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一種音樂意象——關于中國古代音樂與詩歌之關系的一項研究[A];中國詩歌與音樂關系研究——第一屆與第二屆“中國詩歌與音樂關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5 王霄蛟;王穎;李曉蓮;王立增;;2006年中國古典詩歌研究博士論文索引及摘要[A];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第四輯)[C];2008年
6 李曉蓮;王霄蛟;王穎;王立增;;2006年中國古典詩歌研究論文索引(期刊、報紙類)[A];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第四輯)[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演講人 葉嘉瑩 整理 張靜;中國古典詩歌的美感特質與吟誦[N];光明日報;2013年
2 楊曉民;借古論今談新詩[N];人民日報;2011年
3 美國俄勒岡大學東亞系 王宇根;中國古典詩歌景物描寫:從象喻到寫實[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4 人文學院中文系 孫明君;“中國古典詩歌研究與賞析”課程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N];新清華;2005年
5 廖令鵬;發(fā)現(xiàn)被忽視的中國元素[N];文藝報;2014年
6 詩歌評論家 作家出版社編審 唐曉渡 本報記者 怡夢;詩:中國風從哪里吹來[N];中國藝術報;2011年
7 本報記者 李志偉;要見天孫織錦成[N];光明日報;2013年
8 曹志平;儒家德化自然觀與中國古典詩歌意象[N];文藝報;2005年
9 本報記者 綦曉芹;“把中國文化放在世界歷史中”[N];社會科學報;2009年
10 ;中國文學在日本基礎教育占有重要位置[N];中國文化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趙美玲;中國古典詩歌在泰國當代的傳播與影響[D];上海大學;2010年
2 蔣向艷;向著中西文化“第三元”的自覺探尋[D];復旦大學;2005年
3 王文;龐德與中國文化[D];蘇州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妹;中國古典詩歌英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2 晏雪;中國古典詩歌的隱喻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徐靜茹;中國古典詩歌模糊美的鑒賞與翻譯探析[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4 于瑞照;文學作品中的模糊語及中國古典詩歌模糊語的翻譯研究[D];青島大學;2013年
5 常丹丹;從符號學角度論中國古典詩歌的模糊性及其翻譯[D];中南大學;2007年
6 肖菲菲;從文化角度談中國古典詩歌的英譯[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7 程華薇;中國古典詩歌的人文精神和青少年人格教育[D];四川師范大學;2007年
8 王慧;論弗萊“神話—原型”批評對中國古典詩歌的闡釋功能[D];內蒙古大學;2011年
9 林國淑;接受之維中的中國古典詩歌[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10 秦軍;從中國古典詩歌發(fā)展探索古代體育健身思想的演變[D];安徽工程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3990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399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