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形物與急先鋒:1935年梅蘭芳在莫斯科
[Abstract]:Mei Lanfang's Soviet tour in 1935 was an international event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drama. Domestic new cultural circles regard Chinese opera as a historical "relic", but Soviet dramatists praise Mei Lanfang's theatrical method and try to draw resources from Chinese opera to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 of realism. Mei Lanfang, on the other hand, seems to be the vanguard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drama. " The two diametrically opposite appraisals of "Legacy" and "vanguard" appear at the same time, reflecting the crisis and predicament in the process of opera from classical to modern. The significance of Mei Lanfang's Soviet tour to Chinese opera is not only to win the praise of Europeans, but also to make us understand the European attitude towards their own traditions and other countries' plays. To modern opera: repeat Mei Lanfang, is a "relic"; break through Mei Lanfang, is "vanguard."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xué)文學(xué)院;
【分類號】:J82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曉羅;中國戲曲現(xiàn)代戲研究會成立20周年座談會在南京召開[J];中國戲劇;2000年11期
2 爾冬;《中國戲曲精品》已經(jīng)面世《中國戲曲經(jīng)典》即將出版[J];四川戲劇;2003年06期
3 ;第三屆巴黎中國戲曲節(jié)[J];中國戲劇;2008年01期
4 楊小娜;郝艷芳;;中國戲曲的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的前景[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xué)校學(xué)報;2009年02期
5 爾冬;中國戲曲現(xiàn)代戲研究會第六屆年會在四川召開[J];戲曲藝術(shù);1988年02期
6 笑伊;《中國戲曲志》編篡工作已見成效[J];戲曲藝術(shù);1988年01期
7 張曉果;中國戲曲社會化、商品化管理史證辨優(yōu)[J];戲劇報;1988年06期
8 劉世鈺;;簡論中國戲曲的藝術(shù)特征[J];樂山師專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89年01期
9 ;《中國戲曲與社會諸色》出版[J];中國戲劇;1993年03期
10 ;中國戲劇[J];中國戲劇;1994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6條
1 羅德胤;秦佑國;;中國戲曲與古代劇場發(fā)展關(guān)系的五個階段[A];建筑史論文集(第16輯)[C];2002年
2 蔡敦勇;;中國戲曲的實與虛[A];探尋美與藝術(shù)——江蘇省美學(xué)學(xué)會(2001—2006)紀(jì)念文集[C];2006年
3 何輝斌;;中國戲曲的代言體真的代人立言了嗎?——論戲曲的話語模式兼與周寧先生商榷[A];東方叢刊(2001年第3輯 總第三十七輯)[C];2001年
4 榮廣潤;;尊重中國戲曲的藝術(shù)個性[A];中國演員(2013年第2期總第32期)[C];2013年
5 吳雙;;中國戲曲在西方的傳播及西方戲劇對中國戲曲的影響[A];面向二十一世紀(jì):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6 汪人元;;京劇學(xué)學(xué)科建設(shè)初識[A];京劇的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暨京劇學(xué)學(xué)科建設(shè)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成全民;中國戲曲經(jīng)歷的三種經(jīng)濟社會與三個藝術(shù)時代[N];中國文化報;2007年
2 記者 邵佩玲;新中國戲曲現(xiàn)代戲60年學(xué)術(shù)研討會在金召開[N];金華日報;2009年
3 王學(xué)海;中國戲曲的現(xiàn)狀與敘事程式的創(chuàng)新[N];文藝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紀(jì)秀君;中國戲曲要自信而不自大[N];中國教育報;2009年
5 ;2009年中國戲曲現(xiàn)代戲研究會年會在浙江金華召開[N];中國文化報;2009年
6 記者 趙鳳蘭;中國戲曲現(xiàn)代戲研究會舉行年會[N];中國文化報;2009年
7 陳淑杰;中國戲曲走出去不妨借鑒音樂劇[N];中國文化報;2012年
8 本報駐北京記者 王曉風(fēng) 李雪;北京豐臺將建中國戲曲文化中心[N];中國文化報;2013年
9 季國平;中國戲曲,不能在翻譯中自我迷失[N];人民日報;2013年
10 本報駐法國記者 王芳 邢雪;中國戲曲讓法國人著迷[N];人民日報;201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8條
1 邵梓恒;論中國戲曲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D];廣西師范大學(xué);2001年
2 趙雪;中國戲曲“乾旦”藝術(shù)的美學(xué)解讀[D];湖北大學(xué);2013年
3 趙軼峰;中國戲曲話語模式特性及其成因探尋[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6年
4 曾玉冰;中國戲曲與西方戲劇特點之比較[D];江西師范大學(xué);2008年
5 孫璐;當(dāng)代中國戲曲畫創(chuàng)作研究[D];蘇州大學(xué);2009年
6 陳雯;中國戲曲中“男弱女強”模式及成因研究[D];安徽大學(xué);2012年
7 劉德賓;中國畫與中國戲曲的藝術(shù)特征探微[D];福建師范大學(xué);2005年
8 姚迪;中國戲曲女小生藝術(shù)現(xiàn)象的美學(xué)思考[D];河南大學(xué);2008年
,本文編號:22831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283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