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當代大學生道德品質塑造的作用——以川劇進校園為例
[Abstract]:The Chinese nation has nurtured many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has shaped the fine moral qualities of the Chinese sons and daughters, which are industrious and brave, kind and patient, and upright. How to reshape the moral system of Chinese society and mold the moral qualit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with traditional excellent culture has become extremely urgent and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the spread and acceptance of Sichuan opera art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s a research model, trying to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excellent culture,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o provide specific reference.
【作者單位】: 成都理工大學機關黨委;
【分類號】:J82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企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讓川劇改革步子更大些[J];四川戲劇;2000年02期
2 李遠強;現代川劇文化的生成與發(fā)展——新時期川劇改革路向[J];四川戲劇;2000年02期
3 川竹;《面向新世紀的思考》、《川劇藝術引論》研討會在蓉召開[J];四川戲劇;2000年03期
4 周企旭;西部大開發(fā) 川劇新跨越[J];四川戲劇;2000年05期
5 李致;川劇訪歐演出日記(1985年)[J];四川戲劇;2000年05期
6 ;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 再造川劇輝煌——祝賀四川省川劇院建院40周年[J];四川戲劇;2000年06期
7 張庭秀;川劇藝術的一支勁旅——獻禮給省川劇院40年院慶[J];四川戲劇;2000年06期
8 蔣健蘭,劉乃崇;川劇名丑李笑非(三)[J];中國戲劇;2000年11期
9 王定歐;川劇研究百年史略[J];戲曲藝術;2000年04期
10 鄢然;川劇百年掠影[J];四川戲劇;200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尹文乾;;川劇現代戲印象及其他[A];新時期戲劇創(chuàng)作研究文集[C];2009年
2 杜建華;;川劇碩士 藝高德美——記川劇梅花獎獲得者、第一位川劇碩士肖德美[A];中國演員(2009年第5期總第11期)[C];2009年
3 ;青年川劇表演藝術家劉世虎[A];中國演員(2010年第2期總第14期)[C];2010年
4 劉德君;;四川省市、縣級川劇院團生存現狀調查 川劇的保護與傳承之我見[A];中國演員:2013年第6期(總第36期)[C];2013年
5 劉德君;;從川劇現狀談地方院團生存發(fā)展空間的拓展[A];文化研究論壇[C];2011年
6 雷音;;與時俱進努力促進川劇的傳承發(fā)展[A];文化研究論壇[C];2011年
7 劉德君;;從川劇現狀探索地方戲的生存發(fā)展[A];中國演員(2010年第5期總第17期)[C];2010年
8 肖得美;;淺談川劇小生的表演藝術特點[A];中國演員(2009年第3期總第9期)[C];2009年
9 劉德君;;紀念“延座講話”發(fā)表71周年 川劇名家名團展演在綿陽[A];中國演員:2013年第3期(總第33期)[C];2013年
10 胡芝風;;重慶川劇學會為李奎光先生舉辦從藝七十周年暨八十華誕紀念活動[A];中國演員(2008年第2期總第2期)[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干德明;“中國川劇網”讓川劇插上翅膀[N];中國文化報;2007年
2 干德明;紀念振興川劇25周年[N];中國文化報;2007年
3 本報駐四川記者 江永長;讓川劇煥發(fā)長久藝術魅力[N];中國藝術報;2006年
4 本報記者 宋亞娟;黃金周 我市將端出“川劇盛宴”[N];樂山日報;2007年
5 本報記者 王建鋒;繼承傳統(tǒng) 振興川劇[N];樂山日報;2007年
6 本報記者 石璐;涼山川劇45年興衰[N];涼山日報(漢);2006年
7 張玨娟;振興川劇必須堅持不懈[N];四川日報;2006年
8 張玨娟;川劇之鄉(xiāng) 川劇招生何其難[N];四川日報;2007年
9 本報記者 張玨娟 何茜 實習生 張穎媛;民營川劇團:舞臺越演才越大[N];四川日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陳四四邋張玨娟;未來川劇預謀“變臉”[N];四川日報;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汪琦佳;川劇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1949-1966)[D];西南大學;2015年
2 林丹荔;論川劇的改編[D];西南大學;2015年
3 胡希可;民間職業(yè)川劇表演團體生存模式變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5年
4 王茂璐;川劇臉譜藝術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
5 孫小宏;川劇音樂在四川中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4年
6 姚曉彤;川劇劇本《酒館往事》作品闡釋[D];四川師范大學;2016年
7 賈超;淺析專題片解說詞的創(chuàng)作特點[D];四川師范大學;2016年
8 毛蕾茜;“非遺”川劇高腔演唱技巧探析[D];四川師范大學;2016年
9 劉嘉瑩;受眾對川劇價值的認知與消費意愿調查研究[D];重慶大學;2016年
10 張媛媛;川劇中旦角造型藝術的審美特征研究[D];重慶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2808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280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