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文化視角下的戲曲困境解讀
[Abstract]:Chinese opera has been called "national cultural treasure", but it has fallen into a lot of difficulties because of its failure to shine in all directions. Over the years, from central to local, from researchers to professional colleges, there have been calls for the revival of opera. The fate of drama's decline and death has not fundamentally changed, and the future is still not optimistic. Many scholars have analyzed it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put forward different solutions. Typical viewpoints include: 1. The innovation of opera can not be divorced from the art law. The addition of new technology and new elements has weakened the audience's attention to the performance and reduced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of the play.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art education of the youth opera, train the audience of the opera,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national pride, and love the opera.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
【分類號】:J809.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呂新雨;戲劇傳統(tǒng)在大眾傳媒時代的命運[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5期
2 何予明;中國近代學術思想轉型及其歷史境遇——以王國維的戲曲研究為例[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3 劉席珍;;論京劇的審美特質——從休閑性與娛樂性說開去[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4 孫美堂;崇古意識探微[J];孔子研究;1993年03期
5 周春蘭;;尚古思維對儒家文化發(fā)展的兩重性[J];前沿;2008年02期
6 陳世雄;;論戲曲劇種的變異——從歌仔戲說起[J];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7 張兵;;戲曲與社會經(jīng)濟生活[J];學術月刊;2006年09期
8 李恭忠;;“江湖”:中國文化的另一個視窗——兼論“差序格局”的社會結構內(nèi)涵[J];學術月刊;2011年11期
9 柴俊為;;戲曲時尚化應當“叫!盵J];中華戲曲;2005年01期
10 萬素;繼往開來:創(chuàng)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世紀戲曲文化——“戲曲發(fā)展與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學術研討會述評[J];戲曲藝術;2001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琰;馮蕾;;讓戲曲節(jié)目從小眾回到大眾[J];東南傳播;2008年10期
2 連水興;;民間信仰的“媒介化”傳播及其意義——以海峽兩岸媽祖文化的傳播為例[J];東南傳播;2011年08期
3 潘培忠;;論閩臺歌仔戲的“撿戲”傳統(tǒng)[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5期
4 王躍;;關于電視戲劇的幾點看法[J];美與時代;2007年05期
5 王磊;鄭孟育;;差序格局理論的重新詮釋與框架建構[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6 沈毅;;從“權威性格”到“個人權威”——對本土組織領導及“差序格局”之“關系”形態(tài)的再探討[J];開放時代;2014年05期
7 唐桃;;“貴古賤今”批評觀念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土壤[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8 楊樺;二十一世紀戲曲的命運和出路——兼論戲曲電視劇的審美本體特征[J];四川戲劇;2001年04期
9 秦紅雨;;戲曲電視與戲劇命運[J];四川戲劇;2009年02期
10 郭林;;現(xiàn)代殯葬的轉型與社會生態(tài)建設研究[J];社會學評論;2013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董天策;消費時代的中國傳媒文化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2 秦紅雨;“興源鋪”初探:媒體時代的鄉(xiāng)村戲曲及其社會意義[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李銀貞;從中國三部小說看中國江湖文化[D];山東大學;2013年
4 王磊;差序式領導有效性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3年
5 王玉坤;戲曲電視節(jié)目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4年
6 劉穎灝;海峽兩岸戲曲改革與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D];廈門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文光;社會轉型期視野下的中國戲曲傳播路徑探析[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2 成慧芳;吸納 誤讀 新變[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3 許t;戲曲電視劇發(fā)展論綱[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年
4 邢政偉;舞臺上的“革命”[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5 陳紅;閩劇在福清僑鄉(xiāng)的生存現(xiàn)狀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6 臺冠楠;近代上海戲劇業(yè)與電影業(yè)的關系研究(1896-1937)[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7 楊雪;戲劇中的歷史與歷史中的戲劇[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8 白潔;明清山西戲臺與中路梆子研究[D];天津音樂學院;2010年
9 魏菊芳;電視戲曲欄目的困境與出路[D];西北大學;2010年
10 馬杰;京劇藝術啟蒙教育對幼兒審美能力影響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評章;戲曲危機與地方文化、劇種個性的關系[J];福建藝術;2004年02期
2 施德玉;;大陸新編昆劇的危機——第三屆中國昆劇藝術節(jié)觀后[J];福建藝術;2006年06期
3 李宗桂;;簡析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結構的基本特征[J];貴州社會科學;1988年06期
4 安希孟;;評“漢字統(tǒng)一天下論”和“抵制英語論”[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5 李恭忠;;“江湖”:底層群體的生存體驗和社會構圖——以姚大羔會簿為中心的考察[J];江蘇社會科學;2010年06期
6 蔡少卿;論澳洲的華人秘密社會[J];江海學刊;2001年01期
7 陸平舟;官僚、幕友、胥吏:清代地方政府的三維體系[J];南開學報;2005年05期
8 李林;;清代的縣官職掌與作用[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5期
9 劉平;歃血盟誓與秘密會黨[J];民俗研究;2001年03期
10 秦寶琦;;天地會《會簿》考[J];民俗研究;2009年04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N];人民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鳳鳴;清代州縣官吏的司法責任[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杜桂萍;論吳偉業(yè)對戲曲文體的選擇[J];江漢論壇;2003年06期
2 陳維仁;還戲曲以娛樂性[J];中國戲劇;2003年08期
3 梁海;一份發(fā)人深省的戲曲調(diào)查報告[J];戲曲藝術;2003年04期
4 ;《戲曲藝術》 2003年1—4期總目錄[J];戲曲藝術;2003年04期
5 陸軍;戲曲現(xiàn)代戲創(chuàng)作散論[J];上海戲劇;2003年02期
6 趙偉明;;戲曲藝術原創(chuàng)力芻議[J];戲劇文學;2003年09期
7 王惟惟;;第二屆中國“海寧杯”王國維戲曲論文獎頒獎儀式暨“新世紀戲曲論壇”學術研討會述要[J];戲曲研究;2004年03期
8 安葵;張庚的戲曲綜合論[J];戲曲藝術;2004年03期
9 鄭傳寅;精神的滲透與功能的混融——宗教與戲曲的深層結構[J];戲曲藝術;2004年04期
10 ;戲曲藝術2004年1—4期總目錄[J];戲曲藝術;200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王安葵;;思想解放促進戲曲創(chuàng)作繁榮[A];新時期戲劇創(chuàng)作研究文集[C];2009年
2 王評章;;永遠的戲劇性[A];中國戲劇獎·理論評論獎獲獎論文集[C];2009年
3 劉景亮;;把非遺保護的理念和成果融入戲曲生產(chǎn)[A];中國演員(2009年第5期總第11期)[C];2009年
4 智聯(lián)忠;;培養(yǎng)年輕觀眾:戲曲發(fā)展的重大課題——福建京劇院“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的思考[A];中國演員:2014年第4期(總第40期)[C];2014年
5 李簡;;論梁啟超的戲曲創(chuàng)作[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1)[C];1999年
6 施旭升;;戲曲意象論——中國戲曲藝術的本體性描述[A];東方叢刊(1992年第4輯 總第4輯)[C];1992年
7 孫書磊;;典型理論與20世紀戲曲批評“失語癥”[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上)[C];2007年
8 上官濤;;崇雅歸正——試論蔣士銓的戲曲創(chuàng)作[A];江西省文藝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9 何玉人;;在社會轉型中實現(xiàn)新發(fā)展——論改革開放30年京劇劇目創(chuàng)作[A];新時期戲劇創(chuàng)作研究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鄭建鵬;白嵐玲:戲曲評點學研究的拓荒者[N];中華讀書報;2002年
2 張敏生;戲曲藝術要以觀眾需求為出發(fā)點[N];中國文化報;2007年
3 劉禎;文化創(chuàng)新與戲曲遺產(chǎn)保護[N];中國文化報;2008年
4 蘇敏華;戲曲也要適時而變[N];中國文化報;2008年
5 本報記者 馬子雷 實習生 胡子軒;戲曲與動漫 如何牽手[N];中國文化報;2009年
6 嚴森林;從理論實踐情感上支持“新戲曲”創(chuàng)作[N];中國文化報;2003年
7 余青峰;當戲曲撞上“新娛樂”[N];中國藝術報;2011年
8 ;當舞臺藝術遇到新媒體[N];文藝報;2014年
9 李小菊;阿甲:戲曲事業(yè)的改革者和創(chuàng)造者[N];中國文化報;2008年
10 易木;與黨休戚與共的新戲曲[N];中國文化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倩菲;都市民俗生態(tài)和民俗戲曲[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何玉人;勃發(fā)與超越——新時期建戲曲創(chuàng)作論[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0年
3 焦福民;后戲臺時期戲曲傳播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4 劉軍華;明清女性作家戲曲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5 費泳;戲曲電視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10年
6 易勤華;戲曲詩性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7 黃義樞;清代節(jié)烈戲曲考論[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8 朱蓓蕾;三十年戲曲文學創(chuàng)作概論[D];上海戲劇學院;2010年
9 路云亭;義和團與戲曲[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張英;明代南京劇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佳;新時期戲曲創(chuàng)作理論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04年
2 孫建杰;清廷禁毀戲曲現(xiàn)象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3 楊洋;新媒體環(huán)境下戲曲藝術的保護與傳承[D];北京印刷學院;2007年
4 項曉瑛;唐英及其戲曲創(chuàng)作[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周萍;明代江南婦女的戲曲參與[D];蘇州大學;2013年
6 李中建;明代“自況”戲曲創(chuàng)作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7 畢劍;戲曲旅游的開發(fā)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07年
8 孫雯;論新時期探索話劇對戲曲的借鑒與發(fā)展[D];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
9 李一承;林任生、王冬青戲曲創(chuàng)作比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潘琳娜;清代戲曲虛實觀念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2482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248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