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梨園戲與閩南文化之傳承與傳播
本文選題:閩南文化 + 雍容典雅。 參考:《戲劇文學》2014年10期
【摘要】:正泉州是閩南文化的發(fā)祥地和閩南文化遺產(chǎn)的富集區(qū),在以她為核心的閩南文化圈內(nèi),至今仍然傳演著一種極富生命力的古老劇種——梨園戲。梨園戲以其雍容典雅的音韻唱腔,曼妙多姿的舞步手勢,異彩紛呈的服飾造型,栩栩如生的唐風宋韻,深受當?shù)孛癖娔酥梁M鈨S胞的喜愛。自漢至于唐、五代及宋初,梨園戲在泉州孕育形成并發(fā)展成熟,經(jīng)歷了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使其在傳遞閩南民眾的民族情感、傳播閩南區(qū)域的文化精神,展現(xiàn)閩南藝術的獨特魅力
[Abstract]:Zhengquanzhou is the birthplace of Minnan culture and the rich area of Minnan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Minnan cultural circle with her as the core, there is still a kind of ancient drama-Li Yuan Opera, which is full of vitality. Li Yuan Opera with its elegant voice, graceful dance gestures, colorful costumes, lifelike Tang Feng Song Yun, deeply loved by the local people and even overseas Chinese. Since the Tang Dynasty,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he early Song Dynasty, the Li Yuan Opera has been formed and developed in Quanzhou, and has experienced a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which has made it transmit the national feelings of the people in the south of Fujian and spread the cultural spirit of the southern Fujian region. Showing the unique charm of Minnan Art
【作者單位】: 泉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
【基金】:福建省2013年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泉州梨園戲與閩南文化傳播研究”(項目編號:2013C113)階段性成果 2011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陳三五娘’故事的傳播及其當代意義”(編號11BZW107)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J80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宋妍;;《陳三五娘》與閩南文化傳播[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2 劉鵬;;泉州地區(qū)閩南戲曲傳承中的社會文化功能之考察[J];藝苑;2011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宋妍;;《陳三五娘》與閩南文化傳播[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2 江美靈;鄭高杰;陳思敏;;泉州傳統(tǒng)戲劇服飾制作流程及其衣料特色[J];輕紡工業(yè)與技術;2014年03期
3 潘培忠;;論閩臺歌仔戲的“撿戲”傳統(tǒng)[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5期
4 宋妍;;梨園戲的當代傳播及其未來發(fā)展路徑[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11期
5 吳一婷;;淺談二弦的演奏技法和音色處理[J];大眾文藝;2014年22期
6 彭怡玢;;閩南文化在閩臺兒童戲劇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年04期
7 宋妍;;千年梨園,傳承經(jīng)典——淺論梨園戲與閩南文化之傳承[J];藝苑;2014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沈毅玲;臺灣布袋戲影視傳播研究[D];廈門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丁凱鵬;高甲戲與水滸文化研究[D];廈門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黃科安;;閩南文化與泉州戲曲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2 陳鯉群;;福建戲曲海外傳播研究[J];閩江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3 賀賓;;傳統(tǒng)戲曲社會教化功能作用機理探微[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4 劉鵬;;泉州地區(qū)閩南戲曲傳承中的社會文化功能之考察[J];藝苑;2011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蘇振芳;閩南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及其特點[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2 ;第三屆閩南文化研討會將召開[J];教育評論;2005年03期
3 謝藝麟;鐘建華;;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在漳州召開[J];閩臺文化交流;2006年01期
4 何少川;;深入探討和研究閩南文化——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開幕式致辭[J];閩臺文化交流;2006年01期
5 何池;;漳州文化在閩南文化中的地位[J];閩臺文化交流;2006年02期
6 本刊記者;;首屆“閩南文化論壇”在廈舉行[J];閩臺文化交流;2006年02期
7 陳水德;;閩南文化和諧架構的生態(tài)意義[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8 ;閩南文化大觀 前言[J];政協(xié)天地;2006年06期
9 鐘楚;;海峽兩岸專家共同編撰 《閩南文化叢書》面世[J];中國出版;2007年11期
10 楊浩存;;《閩南文化百問》出版發(fā)行[J];閩臺文化交流;200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濟;;閩南文化及其現(xiàn)代價值[A];論閩南文化: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5年
2 胡志春;林聘賢;;閩南文化的歷史作用及其弘揚[A];閩臺文化研究[C];2006年
3 ;擦亮傳統(tǒng)閩南文化,感受閩南傳統(tǒng)魅力——廈門市前埔南區(qū)小學傳承閩南文化工作小結[A];吟誦經(jīng)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C];2009年
4 劉登翰;;論閩南文化——關于類型、形態(tài)、特征的幾點辨識[A];閩南文化研究——第二屆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3年
5 蘇振芳;;閩南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及其特點[A];閩南文化研究——第二屆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3年
6 黎昕;;閩南文化與區(qū)域社會現(xiàn)代化[A];閩南文化研究——第二屆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3年
7 鄭通濤;;閩南文化以及閩南文化的研究方法[A];閩南文化研究——第二屆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3年
8 夏妍;;閩南文化研究的回顧與思考[A];閩南文化研究——第二屆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3年
9 黃英湖;;閩南文化中的古越遺風[A];閩南文化研究——第二屆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3年
10 蘇振芳;;兩岸閩南文化交流的基礎與發(fā)展空間[A];海峽兩岸之閩南文化——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海鷹邋實習生 陳冬;兩岸學者共著閩南文化大作[N];廈門日報;2007年
2 ;兩岸學者聯(lián)手編撰《閩南文化叢書》[N];中華讀書報;2007年
3 本報記者 鄭意凡;守望同根文化 開啟美好未來[N];泉州晚報;2012年
4 本報記者 王蕾 葉舒雯 李歌;推動閩南文化大發(fā)展[N];泉州晚報;2012年
5 記者 朱娟娟;關注全球視野下的閩南文化[N];泉州晚報;2012年
6 陳燕玲;“兩岸閩南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與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綜述[N];光明日報;2012年
7 廈門記者站 史蔓蓉 尺木;廈門長升大酒店借閩南文化樹酒店品牌[N];中國旅游報;2003年
8 本報記者 何祖謀 通訊員 陳裕成 林志良;閩南文化鍛出中國十強[N];福建日報;2005年
9 記者 洪鴻根;弘揚閩南文化 促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N];閩南日報;2005年
10 王馨影;弘揚閩南文化促進兩岸和平統(tǒng)一[N];人民政協(xié)報;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劉杰;閩南文化在閩臺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研究[D];華僑大學;2011年
2 蔣琪純;閩南文化在高校德育的運用研究[D];華僑大學;2013年
3 王小靜;林語堂作品《賴柏英》中閩南文化的翻譯[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2年
4 鐘璇;閩南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建設中的政府行為研究[D];華僑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0272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027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