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開桃李梅——十地方戲曲劇種同城匯演”研討會上的講話
本文選題:戲曲劇種 切入點:桃李梅 出處:《戲劇文學》2017年08期
【摘要】:正(2017年6月30日)歷時一個月,8個省份、10個不同劇種院團、1000多位演職人員共同參與的"花開桃李梅——十地方戲曲劇種《桃李梅》同城匯演"活動已于昨天圓滿閉幕;顒庸矠閺V大觀眾呈現(xiàn)了11場精彩演出,吸引2萬多人次觀眾走進劇場,50余位專家學者全程觀摩,有力地推動了吉劇藝術(shù)的傳播推廣和各地方戲曲劇種之間的交流發(fā)展。今天,我們齊聚一堂,舉辦匯演活動專題研討會,總結(jié)活動成果,共謀地方戲曲發(fā)展良策。
[Abstract]:During the month (June 30, 2017), more than 1,000 performers from 10 different theatrical troupes from 8 provinces participated in the "Huanghua Peach Plum Plum-Ten Local Drama operas," which ended successfully yesterday.The activities presented 11 wonderful performances for the general audience, attracting more than 20,000 people to enter the theater and attracting more than 50 experts and scholars to observe the whole process, which promoted the dissemin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art of Ji opera and the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local opera types.Today, we gather together to hold a seminar to summarize the results of the event and to work togeth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operas.
【作者單位】: 吉林省文化廳;
【分類號】:J825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建立‘全國戲曲劇種音像資料庫’”大會在京召開[J];藝術(shù)評論;2005年02期
2 曉耕;;中國戲曲劇種保護發(fā)展座談會在京舉行[J];中國戲劇;2006年07期
3 柴國珍;;人口數(shù)值變化與戲曲劇種時空分布差異研究——以1911、1965、2003年山西人口與劇種為分析對象[J];戲曲藝術(shù);2009年03期
4 楊錦海;戲曲劇種史撰寫討論會在北戴河舉行[J];戲劇報;1983年08期
5 岳耀民;;我省當代戲曲劇種現(xiàn)狀與發(fā)展[J];戲劇之家;1996年01期
6 龔戰(zhàn);;淺析湖北地區(qū)戲曲劇種的流布現(xiàn)狀[J];戲曲研究;2003年03期
7 盧巍;;第三屆全國地方戲曲劇種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在山西大同舉行[J];中國戲劇;2005年12期
8 王馗;;新世紀第三屆全國地方戲曲劇種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綜述[J];戲曲研究;2006年01期
9 吳乾浩;;談戲曲劇種入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J];當代戲劇;2006年04期
10 孫燕;;初論保定戲曲劇種文化區(qū)[J];大眾文藝;2013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劉文峰;;戲曲的生存現(xiàn)狀和應(yīng)對措施——全國戲曲劇種劇團現(xiàn)狀調(diào)查綜述[A];《民族遺產(chǎn)》(第一輯)[C];2008年
2 張垣;;戲曲劇種取名趣談[A];中國演員(2010年第1期總第13期)[C];2010年
3 劉琦;;“高粱穗兒點頭,蛤蟆叫好兒”[A];中國演員(2012年第6期總第30期)[C];2012年
4 ;石阡木偶戲簡介[A];《中國木偶皮影》2013年第2期[C];2013年
5 黃秀英;;贊湖南省祁劇院《目連救母》 兼對粵劇與其他戲曲劇種在香港未來發(fā)展的憧憬[A];中國演員(2012年第1期總第25期)[C];2012年
6 張傳貴;;石阡木偶戲是一部“活”的歷史教科書[A];《中國木偶皮影》總第15期[C];2011年
7 秦學人;;給偶戲一席之地[A];如皋·首屆全國木偶皮影藝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8 胡文禮;;杭劇[A];中國演員:2014年第1期(總第37期)[C];201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馬研;用音像永存中國戲曲劇種[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
2 記者 徐漣;中國戲曲劇種保護展精彩不容錯過[N];中國文化報;2006年
3 黃小駒;專家藝術(shù)家座談戲曲劇種保護與發(fā)展[N];中國文化報;2006年
4 本報記者 文新;保護和發(fā)展戲曲劇種成為重要的文化課題[N];文藝報;2006年
5 本報記者 何小龍;讓戲曲劇種唱響“安徽好聲音”[N];江淮時報;2012年
6 毛小雨;地方戲曲劇種保護應(yīng)深入二、三線城市[N];中國文化報;2013年
7 記者 應(yīng)春華 俞靈;我國將建戲曲劇種音像資料庫[N];中國民族報;2005年
8 原《上海戲劇》雜志社副社長兼副主編 陳云發(fā);許多地方戲曲劇種已成“植物人”[N];社會科學報;2008年
9 李亮;慎言舊的不去新的不來[N];中國藝術(shù)報;2011年
10 本報記者 李珊珊;應(yīng)對少數(shù)民族戲曲劇種實行搶救性保護[N];中國文化報;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柴國珍;山西戲曲劇種文化地理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李晶;昔陽拉話戲調(diào)g胙芯縖D];山西師范大學;2013年
2 常雪連;論“二人臺”的藝術(shù)價值[D];山西大學;2007年
3 張W,
本文編號:17017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701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