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浪潮下戲曲受眾的閱讀變化及戲曲傳播的創(chuàng)新
本文選題:數字化 切入點:戲曲傳播 出處:《中州學刊》2015年08期
【摘要】:當前,數字化浪潮已席卷全球,受眾閱讀和欣賞戲曲的習慣產生了主體的全民性、媒介的多元性、時空的隨意性和方式的交互性等變化。戲曲的傳播必須借助數字化機遇,尋求改革和創(chuàng)新。在"振興戲曲"口號的感召下,必須利用先進的數字出版和新媒體手段,從內容、形式上進行革新和拓展,加速媒介融合的進程,并積極尋求與其他文藝樣式的融合,為戲曲的傳播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唯其如此,戲曲藝術才能適應時代與人民需要的步調,滿足人民群眾不斷變化的欣賞習慣與不斷增長的審美渴求。
[Abstract]:At present, the digital wave has swept the world, and enjoy the opera audience reading habits have universal body, multi media, spatial randomness and the interactive change. Opera communication must use digital opportunities, seek to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the "inspiration revitalize opera" slogan, must use advanced digital publishing and new media means, from the content, the form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media convergence, and actively seek integration with other literary styles, the new conno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opera communication. Only in this way, the opera ar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and meet people's aesthetic desire pace the changing habits of appreciation and rising.
【作者單位】: 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
【基金】: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優(yōu)秀青年人才基金重點項目“現代傳媒視野下安徽地方戲曲的傳播及產業(yè)化研究(2013SQRW016ZD)”
【分類號】:J89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關于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yè)發(fā)展的若干意見[J];中國出版;2010年21期
2 傅強;;數字出版:新的革命[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記者 劉彬;[N];光明日報;2015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章建;;中小型大學出版社改制后的發(fā)展路徑選擇[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2 周建華;;大學出版社數字化轉型的路徑分析[J];編輯之友;2010年03期
3 王熙;何冬英;;“數字出版”的界定及其法律規(guī)制——“百度文庫侵權案”引發(fā)的思考[J];編輯之友;2011年10期
4 張建明;;論數字出版泛化的出版概念對出版產業(yè)的影響[J];出版發(fā)行研究;2009年03期
5 徐維東;陳達凱;;傳統(tǒng)出版人的“數字認知”與角色轉換[J];出版發(fā)行研究;2010年05期
6 孫海芳;;出版變遷與技術變革互動發(fā)展規(guī)律初探[J];出版發(fā)行研究;2011年03期
7 崔景華;李浩研;;發(fā)展電子書產業(yè)的公共激勵政策分析[J];出版發(fā)行研究;2011年03期
8 喬東亮;;數字出版的讀者觀[J];出版科學;2011年01期
9 金更達;袁亞春;傅強;;高水平大學出版社數字出版定位研究——兼論數字出版內涵[J];大學出版;2008年05期
10 李梅;;科技圖書編輯在數字出版中的角色定位[J];東南傳播;2012年09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謝小可;信息資源產業(yè)對國民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楚芝;媒介融合背景下數字出版產業(yè)價值鏈治理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2 朱錦輝;三網融合背景下文化產品數字營銷平臺建設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3 劉治;數字出版企業(yè)的知識服務研究[D];湘潭大學;2011年
4 黃丹俞;基于圖書館2.0的數字出版[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楊惠明;數字出版企業(yè)版權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2年
6 姚柏年;數字出版商業(yè)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7 王婷;中小學教輔圖書市場營銷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8 丁立瓊;數字出版平臺的網絡外部性研究[D];北京印刷學院;2013年
9 熊曉英;中國大眾期刊數字化閱讀方式的發(fā)展及其影響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
10 米戈;我國大學出版社數字化發(fā)展之研究[D];河南大學;201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杜桂萍;論吳偉業(yè)對戲曲文體的選擇[J];江漢論壇;2003年06期
2 陳維仁;還戲曲以娛樂性[J];中國戲劇;2003年08期
3 梁海;一份發(fā)人深省的戲曲調查報告[J];戲曲藝術;2003年04期
4 ;《戲曲藝術》 2003年1—4期總目錄[J];戲曲藝術;2003年04期
5 陸軍;戲曲現代戲創(chuàng)作散論[J];上海戲劇;2003年02期
6 趙偉明;;戲曲藝術原創(chuàng)力芻議[J];戲劇文學;2003年09期
7 王惟惟;;第二屆中國“海寧杯”王國維戲曲論文獎頒獎儀式暨“新世紀戲曲論壇”學術研討會述要[J];戲曲研究;2004年03期
8 安葵;張庚的戲曲綜合論[J];戲曲藝術;2004年03期
9 鄭傳寅;精神的滲透與功能的混融——宗教與戲曲的深層結構[J];戲曲藝術;2004年04期
10 ;戲曲藝術2004年1—4期總目錄[J];戲曲藝術;200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王安葵;;思想解放促進戲曲創(chuàng)作繁榮[A];新時期戲劇創(chuàng)作研究文集[C];2009年
2 王評章;;永遠的戲劇性[A];中國戲劇獎·理論評論獎獲獎論文集[C];2009年
3 劉景亮;;把非遺保護的理念和成果融入戲曲生產[A];中國演員(2009年第5期總第11期)[C];2009年
4 智聯(lián)忠;;培養(yǎng)年輕觀眾:戲曲發(fā)展的重大課題——福建京劇院“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的思考[A];中國演員:2014年第4期(總第40期)[C];2014年
5 李簡;;論梁啟超的戲曲創(chuàng)作[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1)[C];1999年
6 施旭升;;戲曲意象論——中國戲曲藝術的本體性描述[A];東方叢刊(1992年第4輯 總第4輯)[C];1992年
7 孫書磊;;典型理論與20世紀戲曲批評“失語癥”[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上)[C];2007年
8 上官濤;;崇雅歸正——試論蔣士銓的戲曲創(chuàng)作[A];江西省文藝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9 何玉人;;在社會轉型中實現新發(fā)展——論改革開放30年京劇劇目創(chuàng)作[A];新時期戲劇創(chuàng)作研究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鄭建鵬;白嵐玲:戲曲評點學研究的拓荒者[N];中華讀書報;2002年
2 張敏生;戲曲藝術要以觀眾需求為出發(fā)點[N];中國文化報;2007年
3 劉禎;文化創(chuàng)新與戲曲遺產保護[N];中國文化報;2008年
4 蘇敏華;戲曲也要適時而變[N];中國文化報;2008年
5 本報記者 馬子雷 實習生 胡子軒;戲曲與動漫 如何牽手[N];中國文化報;2009年
6 嚴森林;從理論實踐情感上支持“新戲曲”創(chuàng)作[N];中國文化報;2003年
7 余青峰;當戲曲撞上“新娛樂”[N];中國藝術報;2011年
8 ;當舞臺藝術遇到新媒體[N];文藝報;2014年
9 李小菊;阿甲:戲曲事業(yè)的改革者和創(chuàng)造者[N];中國文化報;2008年
10 易木;與黨休戚與共的新戲曲[N];中國文化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倩菲;都市民俗生態(tài)和民俗戲曲[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何玉人;勃發(fā)與超越——新時期建戲曲創(chuàng)作論[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0年
3 焦福民;后戲臺時期戲曲傳播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4 劉軍華;明清女性作家戲曲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5 費泳;戲曲電視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10年
6 易勤華;戲曲詩性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7 黃義樞;清代節(jié)烈戲曲考論[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8 朱蓓蕾;三十年戲曲文學創(chuàng)作概論[D];上海戲劇學院;2010年
9 路云亭;義和團與戲曲[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張英;明代南京劇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佳;新時期戲曲創(chuàng)作理論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04年
2 孫建杰;清廷禁毀戲曲現象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3 楊洋;新媒體環(huán)境下戲曲藝術的保護與傳承[D];北京印刷學院;2007年
4 項曉瑛;唐英及其戲曲創(chuàng)作[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周萍;明代江南婦女的戲曲參與[D];蘇州大學;2013年
6 李中建;明代“自況”戲曲創(chuàng)作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7 畢劍;戲曲旅游的開發(fā)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07年
8 孫雯;論新時期探索話劇對戲曲的借鑒與發(fā)展[D];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
9 李一承;林任生、王冬青戲曲創(chuàng)作比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潘琳娜;清代戲曲虛實觀念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6963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696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