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美學范疇之形神論
本文選題:戲曲美學 切入點:范疇 出處:《四川戲劇》2014年10期
【摘要】:中國對戲曲美學的研究起步較晚,這方面研究成果不多,對此問題的研究仍有很多有待開拓的空間。戲曲美學有自己特有的一套范疇,如形神、虛實、內(nèi)外、功法、濃淡、莊諧、雅俗、流派、新陳等,這些范疇不是戲曲自己獨自產(chǎn)生的,主要來自比戲曲產(chǎn)生更早的書畫藝術、詩歌藝術、音樂藝術等,但在戲曲藝術中又有自己的理解和獨特體現(xiàn)。形與神這一對范疇在中國美學中居于核心的、重要的地位,形神范疇在戲曲美學中也是居于核心的重要地位。形神兼?zhèn)涫菓蚯囆g追求的首要目標。
[Abstract]:The study of opera aesthetics in China started relatively late, but there are few achievements in this field. There is still a lot of room to be explored in the study of this issue. Opera aesthetics has its own unique category, such as form, spirit, reality, inside and outside, function and technique, and so on. Zhuang harmony, elegance, genres, new Chen and so on, these categories are not created by the opera itself, mainly from th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rt, poetry art, music art and so on. However, it has its own understanding and unique embodiment in the art of drama. The two categories of form and God play a central and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aesthetics. The category of form and spiri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pera aesthetic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form and spirit is the primary goal of opera art.
【作者單位】: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
【分類號】:J80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葉幫義;;蘇軾詞與唐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2 左鵬;;論李清照的反叛意識[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0期
3 陳波;;芳菲高潔賦詞章[J];中國陶行知研究基金會會訊;2001年07期
4 孫維城;歐陽修詞:詞的特質(zhì) 詩的淵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5 姜山;姜志軍;;論蕭紅詩歌的思想內(nèi)涵與藝術成就[J];北方論叢;2011年01期
6 史華娜;;明代追和詞的興盛及原因[J];北方論叢;2011年04期
7 程磊;;宋代士人山水游宦與精神家園的內(nèi)在建構[J];北方論叢;2012年02期
8 秦瑋鴻;;具足人天 體凡三變——論況周頤詞的創(chuàng)作分期及風格嬗變[J];長城;2009年10期
9 周娟;;試論納蘭愛情詞中的示現(xiàn)[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5年04期
10 潘殊閑;;蘇詞研究的新探索——《蘇軾全集校注·蘇軾詞集校注》一瞥[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孫維城;;王國維“人心境界”說的審美意蘊[A];東方叢刊(1994年第1輯 總第八輯)[C];199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屏;兩宋詞雅化進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赫蘭國;遼金元時期的杜詩學[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3 金國正;南宋孝宗詞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單芳;南宋辛派詞人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5 駱曉倩;兩宋宗室文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6 陳聰發(fā);中國古典美學清范疇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7 喬東義;孔穎達美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8 張玉璞;“三教合一”與宋代士人心態(tài)及文學呈現(xiàn)[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9 陳靜;意境化課程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10 李玉君;金代宗室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順中;論王國維的詩學觀[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嘉偉;兩宋風土詞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楊曉麗;二晏園林詞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4 張碩;論張孝祥詞意象[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5 魏芳芳;李之儀詞研究[D];湘潭大學;2011年
6 彭程;論蘇軾詞的自由性[D];延邊大學;2011年
7 鄧蘭;納蘭詞審美意象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饒慧玲;顧春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9 王福苓;宋代禽言詩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10 鄧位;四川傳統(tǒng)觀演建筑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杜桂萍;論吳偉業(yè)對戲曲文體的選擇[J];江漢論壇;2003年06期
2 陳維仁;還戲曲以娛樂性[J];中國戲劇;2003年08期
3 梁海;一份發(fā)人深省的戲曲調(diào)查報告[J];戲曲藝術;2003年04期
4 ;《戲曲藝術》 2003年1—4期總目錄[J];戲曲藝術;2003年04期
5 陸軍;戲曲現(xiàn)代戲創(chuàng)作散論[J];上海戲劇;2003年02期
6 趙偉明;;戲曲藝術原創(chuàng)力芻議[J];戲劇文學;2003年09期
7 王惟惟;;第二屆中國“海寧杯”王國維戲曲論文獎頒獎儀式暨“新世紀戲曲論壇”學術研討會述要[J];戲曲研究;2004年03期
8 安葵;張庚的戲曲綜合論[J];戲曲藝術;2004年03期
9 鄭傳寅;精神的滲透與功能的混融——宗教與戲曲的深層結構[J];戲曲藝術;2004年04期
10 ;戲曲藝術2004年1—4期總目錄[J];戲曲藝術;200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王安葵;;思想解放促進戲曲創(chuàng)作繁榮[A];新時期戲劇創(chuàng)作研究文集[C];2009年
2 王評章;;永遠的戲劇性[A];中國戲劇獎·理論評論獎獲獎論文集[C];2009年
3 劉景亮;;把非遺保護的理念和成果融入戲曲生產(chǎn)[A];中國演員(2009年第5期總第11期)[C];2009年
4 智聯(lián)忠;;培養(yǎng)年輕觀眾:戲曲發(fā)展的重大課題——福建京劇院“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的思考[A];中國演員:2014年第4期(總第40期)[C];2014年
5 李簡;;論梁啟超的戲曲創(chuàng)作[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1)[C];1999年
6 施旭升;;戲曲意象論——中國戲曲藝術的本體性描述[A];東方叢刊(1992年第4輯 總第4輯)[C];1992年
7 孫書磊;;典型理論與20世紀戲曲批評“失語癥”[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上)[C];2007年
8 上官濤;;崇雅歸正——試論蔣士銓的戲曲創(chuàng)作[A];江西省文藝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9 何玉人;;在社會轉(zhuǎn)型中實現(xiàn)新發(fā)展——論改革開放30年京劇劇目創(chuàng)作[A];新時期戲劇創(chuàng)作研究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鄭建鵬;白嵐玲:戲曲評點學研究的拓荒者[N];中華讀書報;2002年
2 張敏生;戲曲藝術要以觀眾需求為出發(fā)點[N];中國文化報;2007年
3 劉禎;文化創(chuàng)新與戲曲遺產(chǎn)保護[N];中國文化報;2008年
4 蘇敏華;戲曲也要適時而變[N];中國文化報;2008年
5 本報記者 馬子雷 實習生 胡子軒;戲曲與動漫 如何牽手[N];中國文化報;2009年
6 嚴森林;從理論實踐情感上支持“新戲曲”創(chuàng)作[N];中國文化報;2003年
7 余青峰;當戲曲撞上“新娛樂”[N];中國藝術報;2011年
8 ;當舞臺藝術遇到新媒體[N];文藝報;2014年
9 李小菊;阿甲:戲曲事業(yè)的改革者和創(chuàng)造者[N];中國文化報;2008年
10 易木;與黨休戚與共的新戲曲[N];中國文化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倩菲;都市民俗生態(tài)和民俗戲曲[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何玉人;勃發(fā)與超越——新時期建戲曲創(chuàng)作論[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0年
3 焦福民;后戲臺時期戲曲傳播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4 劉軍華;明清女性作家戲曲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5 費泳;戲曲電視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10年
6 易勤華;戲曲詩性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7 黃義樞;清代節(jié)烈戲曲考論[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8 朱蓓蕾;三十年戲曲文學創(chuàng)作概論[D];上海戲劇學院;2010年
9 路云亭;義和團與戲曲[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張英;明代南京劇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佳;新時期戲曲創(chuàng)作理論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04年
2 孫建杰;清廷禁毀戲曲現(xiàn)象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3 楊洋;新媒體環(huán)境下戲曲藝術的保護與傳承[D];北京印刷學院;2007年
4 項曉瑛;唐英及其戲曲創(chuàng)作[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周萍;明代江南婦女的戲曲參與[D];蘇州大學;2013年
6 李中建;明代“自況”戲曲創(chuàng)作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7 畢劍;戲曲旅游的開發(fā)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07年
8 孫雯;論新時期探索話劇對戲曲的借鑒與發(fā)展[D];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
9 李一承;林任生、王冬青戲曲創(chuàng)作比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潘琳娜;清代戲曲虛實觀念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6595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659529.html